1.写一首关于端阳节的诗
送上两首,请任选:
节令门·端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端午日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节日简介: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抱石自投汨罗江身死,又成为华人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自古便有食粽、饮雄黄久不息。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汉字文化圈国家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2.写一首关于端阳节的诗
送上两首,请任选:节令门·端阳 [清]李静山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端午日[唐]殷尧藩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节日简介: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
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抱石自投汨罗江身死,又成为华人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端午节自古便有食粽、饮雄黄久不息。
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汉字文化圈国家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006年5月,**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3.端午节的诗怎么写
端午 文秀(唐)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竞渡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七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端午节诗词 (八)——竞渡曲(刘禹锡·唐) 沅江五月平堤流,吧人相将浮彩舟。 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蛟龙得雨鬊鬣动,螮蝀饮汀形影联。
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 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
彩旗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 典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亨前水东注。
台湾竹枝词 钱琦(清) 竞渡齐登杉板船, 布标悬处捷争先。 归来落日斜檐下, 笑指榕枝艾叶鲜。
乙卯重五诗 陆游(南宋)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午日处州禁竞渡 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齐天乐 杨无咎(宋) 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
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衫裁艾虎。
更钗凫朱符,臂缠红缕。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
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
荷香暗度。渐引入陶陶,醉乡深处。
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 端午日赐衣 杜甫(唐)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节令门·端阳 李静山(清)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端午节诗词 (十二)——贺新郎(端午)(刘克庄·南宋) 深院榴花吐,画帘开,綀衣纨扇,午风清暑。
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早已有,游人观渡。
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灵均标致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醑。
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又说是,蛟馋龙怒。
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千古。 念奴娇 张榘(宋) 楚湘旧俗,记包黍沈流,缅怀忠节。
谁挽汨罗千丈雪,一洗些魂离别。赢得儿童,红丝缠臂,佳话年年说。
龙舟争渡,搴旗捶鼓骄劣。谁念词客风流,菖蒲桃柳,忆闺门铺设。
嚼徵含商陶雅兴,争似年时娱悦。青杏园林,一樽煮酒,当为浇凄切。
南薰应解,把君愁袂吹裂。 菩萨蛮 陈义(宋) 包中香黍分边角。
彩丝剪就交绒索。樽俎泛菖蒲。
年年五月初。主人恩义重。
对景承欢宠。何日玩山家。
葵蒿三四花。 和端午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午日观竞渡 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渔家傲 欧阳修(宋) 五月榴花妖艳烘。
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
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骊时一弄。犹 松。
等闲惊破纱窗梦。 七律·端午 殷尧藩(唐)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端午节歌谣大放送 1.棕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2.五月五,是端阳。
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
龙舟下水喜洋洋。 3.五月节,天气热,放下锄头歇一歇;山上清风爽,杨梅红出血。
4.五月五,是端午,背个竹篓入山谷;溪边百草香,最香是菖蒲。” 5.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薄剑斩百邪鬼入虎品。
(陕西) 6.温州民间流行着一首《重五谣》: 吃爻雄黄酒, 毒蛇远远游。 重五草头汤, 疤瘰洗精光。
重五吃麦麦, 字眼学起快。 吃爻重五卵, 做个生员卵。
重五吃大蒜, 读书做高官。
4.六年级下册语文练习册上的一篇短文端午日的答案短文主要写了端午节
端午日的主要写了端午节的民俗:1、文章中描写到的民俗有在端午日的这一天,家家户户人家的都穿上了新衣服。
从文中”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可以得到。“莫不”展现了人人参与、一个不漏的场景,体现了人们对这个节日的重视和节日热闹的气氛。
2、给小孩涂雄黄。文章中”在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可以直观的知道这个习俗。
因为人们认为雄黄具有驱妖避邪、驱除体内毒素的功效。中国自古就有"喝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的民谚。
而以雄黄酒涂抹儿童面颊耳鼻,或在额角写一“王”字,比作猛虎,以威邪魅。3、端午日这天人们有划船比赛的民俗,在文章”看划船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
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可以看出。中国自古以来有以船送瘟神的习俗,有敬龙神与驱邪送瘟的意义。
4、自由下水追赶鸭子。文段”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可以看出。
记述赛龙船后人们下水追赶、捕捉鸭子的情景。"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交代放鸭河中的目的。
"绿头""红布",色彩鲜艳,与喜庆气氛相应。"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可以想见热烈、欢乐的程度不下于赛龙船。
拓展资料: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
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端午习俗。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节令门端阳怎么写(写一首关于端阳节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