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朝一共有多少个铸钱局
清入关后,首先在工部和户部设立宝源和宝泉两个中央造币厂,这两个造币厂铸造了清代历朝钱币。 随后在各地又建立了一些地方造币厂,大量铸造铜钱。有清一代先后在各省设立的造币厂:直隶有宣府钱局、密镇钱局、蓟镇钱局、宝直局、宝德局。山西有大同局、宝晋局、阳和钱局。奉天有盛京钱局、宝奉局。吉林有宝吉局。江苏有江宁府局(宝宁、宝安局)、宝苏局。浙江有宝浙局。福建有宝福局、漳州局。江西有宝昌局。山东有临清镇局、宝济局(宝东局)、莱州局。河南有宝河蜀:湖北有宝武局、荆州府局、襄阳钱局,郧阳钱局。湖南有常德府局、宝南局。广东有宝广局、肇庆府局。广西有宝桂局。四川有宝川局、宁远府局。贵州有宝黔局(贵阳府局)、毕节县局、大定府局。云南有宝云局、大理府局、禄丰县局、蒙自县局、临安府局、沾益州局、东川府局、广西州局、东川府新局、顺宁府局、永昌府局、曲靖府局、楚雄钱局、广南钱局、宁台厂钱局、文山县局。西藏有宝藏局。陕西有延绥钱局、宝陕局。甘肃有巩昌府局、宝巩局、宁夏府局。新疆有叶尔羌局、阿克苏局、乌什局、库车局、喀什噶尔局、宝迪局、宝伊局。有宝台局。只不过这些造币厂时铸时停,大多没有连续铸造。
天命元年(公元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铸行了满文天命汉钱和汉文天命通宝钱,清太宗皇太极于天聪元年(公元1627年)铸行满文天聪汗之钱,背有满文“十、一两”,钱文汉译为天聪通宝。
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福临定鼎燕京,户部设宝泉局,工部设宝源局,铸行顺治通宝钱。顺治二年,各省陆续奏请开铸。
在顺治年间,地方钱局常有变化,根据顺治通宝钱的变化,钱币学界称其为顺治五式。第一式是光背,少量有背星纹。第二式是背面一个汉文局名,计有户(户部宝泉局)、工(工部宝源局)、临、宣、延、原、西、同、荆、河、昌、宁、浙、东、福、阳、襄、蓟、云等。第三式是顺治十年铸行一厘钱,背文有局名汉字和一厘,共计有17种:户、工、陕、临、宣、蓟、原、同、河、昌、宁、江、浙、东、福、阳、云。这式钱中一厘是指准银一厘。顺治十四年,各省铸炉一概停铸,仅留宝泉局、宝源局,钱背为满文:宝泉、宝源,这是第四式。顺治十七年,恢复各省铸钱,背文用满、汉文局名,仅宝泉局、宝源局仍用满文,这为第五式。
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宝泉局、宝源局铸康熙通宝钱,背满文局名。康熙六年,恢复各省、镇钱局,规定背满汉文局名,共有22种,其中12种与顺治第五式相同,其余为福(福建)、苏(苏州)、南(湖南)、广(广东)、台(台湾)、桂(广西)、云(云南)、漳(漳州)、巩(巩昌)、西(山西),宝泉局铸有一种康熙通宝钱,熙字少一竖,通字走旁为单点,俗称罗汉钱(图四)。康熙元年,规定轻重如旧制,康熙二十三年改每文重一钱,康熙四十一年改每文重一钱四分。
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铸行雍正通宝钱。背满文局名,有宝泉、宝源、浙(浙江)、武(湖北)、河(河南)、昌(江西)、云(云南)、苏(江苏)、南(湖南)、安(安徽)、黔(贵州)、巩(甘肃)、济(山东)、晋(山西)、台(台湾)、川(四川)、陕(陕西)、福(福建)、广(广东)、桂(广西)。
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铸行乾隆通宝钱。除宝河局、宝巩局外,其余局保留,背均铸满文,又新增8局,计有直(直隶)、伊(伊犁)、叶尔奇木、叶尔羌、阿克苏、乌什、库车、和田。
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铸行嘉庆通宝钱,计有19局,背铸满文局名,计有泉、源、直、晋、苏、昌、福、浙、武、南、陕、川、广、桂、云、黔、伊、阿克苏、东(云南东川府局)。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铸行道光通宝钱,背文局名也为19局。
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因财政困难,铸行大量的大钱和铁钱、铅钱。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七月,穆宗即位,改年号为祺祥,铸有祺祥通宝钱(图五),这年十月改年号为同治,故祺祥钱未大量铸行。同治元年(1862年),铸行同治通宝钱,背铸满文局名。
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铸光绪重宝当十钱,光绪十三年铸行光绪元宝小平钱。
宣统年间(公元1909-1911年)铸行宣统通宝钱(图六),铸地有宝泉局、云南东川府、库车、乌什等。各局以宝泉局为胜!
2.大清制钱局都有那几个局名,及满汉局名
大清在工部和户部设立宝源和宝泉两个中央造币厂, 直隶有宣府钱局、密镇钱局、蓟镇钱局、宝直局、宝德局。
山西有大同局、宝晋局、阳和钱局。奉天有盛京钱局、宝奉局。
吉林有宝吉局。江苏有江宁府局(宝宁、宝安局)、宝苏局。
浙江有宝浙局。福建有宝福局、漳州局。
江西有宝昌局。山东有临清镇局、宝济局(宝东局)、莱州局。
河南有宝河蜀:湖北有宝武局、荆州府局、襄阳钱局,郧阳钱局。湖南有常德府局、宝南局。
广东有宝广局、肇庆府局。广西有宝桂局。
四川有宝川局、宁远府局。贵州有宝黔局(贵阳府局)、毕节县局、大定府局。
云南有宝云局、大理府局、禄丰县局、蒙自县局、临安府局、沾益州局、东川府局、广西州局、东川府新局、顺宁府局、永昌府局、曲靖府局、楚雄钱局、广南钱局、宁台厂钱局、文山县局。西藏有宝藏局。
陕西有延绥钱局、宝陕局。甘肃有巩昌府局、宝巩局、宁夏府局。
新疆有叶尔羌局、阿克苏局、乌什局、库车局、喀什噶尔局、宝迪局、宝伊局。有宝台局。
顺治元年,户部设宝泉局,工部设宝源局, 康熙元年,宝泉局、宝源局铸康熙通宝钱,背满文局名。康熙六年,恢复各省、镇钱局,规定背满汉文局名,共有22种,其中12种与顺治第五式相同,其余为福(福建)、苏(苏州)、南(湖南)、广(广东)、台(台湾)、桂(广西)、云(云南)、漳(漳州)、巩(巩昌)、西(山西), 雍正元年,背满文局名,有宝泉、宝源、浙(浙江)、武(湖北)、河(河南)、昌(江西)、云(云南)、苏(江苏)、南(湖南)、安(安徽)、黔(贵州)、巩(甘肃)、济(山东)、晋(山西)、台(台湾)、川(四川)、陕(陕西)、福(福建)、广(广东)、桂(广西)。
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铸行乾隆通宝钱。除宝河局、宝巩局外,其余局保留,背均铸满文,又新增8局,计有直(直隶)、伊(伊犁)、叶尔奇木、叶尔羌、阿克苏、乌什、库车、和田。
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铸行嘉庆通宝钱,计有19局,背铸满文局名,计有泉、源、直、晋、苏、昌、福、浙、武、南、陕、川、广、桂、云、黔、伊、阿克苏、东(云南东川府局)。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铸行道光通宝钱,背文局名也为19局。
3.请问清代的铸钱局宝蓟局,具体在哪里
蓟州, 在天津市之北,燕山脚下,有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春秋时期称无终子国,隋代为渔阳郡,唐代称蓟州,明代为宣大蓟辽之一的重要边关重镇-蓟州。
1913年改为蓟县。 咸丰宝蓟局是清代直隶蓟州(今天津蓟县)的铸钱局,原称蓟州局,清顺治二年立,雍正年间废。
咸丰四年时,因军事需要,在直隶马兰镇重立,改称宝蓟局,闰7月开始鼓铸咸丰大钱,钱文依部颁式,因改轻铸钱分量、私铸成风,加之原料缺乏、面值大,铸工粗糙,“外来商民罢市,兵丁不愿用”等导致推行难,于当年12月停铸,看似铸造近半年,实际铸造仅3个月,宝蓟局实际铸造的咸丰钱存世量甚少,收集难度大,是咸丰系列钱币爱好者的追捧品。
4.清朝铜钱哪个局出的值钱
一共7种 老满文钱币 清太祖努尔哈赤于天命元年(1616)年铸满文“天命汗钱”和汉文“天命通宝”。
清太宗皇太极于天聪元年(1627年)铸满文“天聪汗钱”。此时的满文为旧 满文,是1599年借用蒙文的音节进行拼音而创制,又称无圈点满文,文字结构和语法尚不完善,因此“天聪汗钱”尚有不同三种的读法:天聪汗钱、天聪通宝、聪汗之钱。
这一时期铸币种类少,铸量也不多,因为当时长城以北地区以实物贸易为主。1632年对旧满文进行改造,成为有圈点的新满文。
顺治以后的钱币,使 用的都是新满文。顺治通宝1664年,清朝定鼎北京统一中国后,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向前发展,铸钱的种类和数量也随之增大。
因此顺治以后流传下来的钱币最多、最常见,几乎每个家庭都能找出几枚清代的钱币。清世祖福临于顺治元年(1644年)设工部宝源局和户部宝泉局开铸“顺治通宝”。
顺治通宝共有五种形式:第一种是初铸的依照明钱形制的“顺治通宝”,分 小平、折二、折十共三种。小平为光背,铸量不多,宝字内从缶者更少。
折二钱背右二,折十钱背穿上十,穿右一两者世存稀少。当时国内大部分地区仍沿用明钱, 采用这种形制,有利于新旧钱之间的兑换和经济文化的交流。
第二种背有一个汉字,代表各地区名。有户、工、河、临、宣、蓟、延、原、同、云、荆、昌、宁、浙、东、福、阳、襄,共18种,延字者最少,而穿上延、宣、蓟等更少。
第三种世称“一厘钱”,即背穿右汉文局名,穿左一厘二字,有户、工、同、福、临、东、江、宣、原、陕、蓟、昌、阳、河、宁、云、浙,共17种,以同一厘及东字上下一厘者最少。第四种是背满文钱,仅工部宝源局与户部宝泉局所铸两种,种类 虽少,铸量却很大,惟宝泉折二型钱极为罕见。
第五种是背满汉文钱,均记局名,有同、浙、临、东、江、宣、原、陕、蓟、昌、宁、河,共12种,铸量也多。清 代钱币恢复了宋代钱币形制的某些特点,如钱背平浅,外廓较宽。
康熙通宝 清圣祖玄烨在位六十一年,实现了全国的统一,经济稳定,商业发达,因此钱币的发行量很大。“康熙通宝”厚重圆大,宝源、宝泉局所铸钱币背有两个满文记局名, 外省各局铸钱穿左满文、穿右汉文记局名,有同、福、宁、东、江、宣、原、苏、蓟、昌、南、河、临、广、浙、台、桂、陕、云、漳、巩,共21种。
巩指甘肃宝 巩局,铸量极少,台指台湾,铸量也极少,为红铜质的小型钱,由于既小又少,有人于清代中期铸了一些黄铜的大型台字钱,同时也仿铸了少量西字、北字钱,但西 北二字为楷书,与其它钱局字体不同。背广字钱小字小形者多,大字形者较少见,大字大形又分宋体、美字、狭广等数种版别。
宝泉局的“康熙通宝”熙字左面少一 竖的称罗汉钱,字体与当时的一种宫钱相同,它不含黄金,也不特别稀少。从康熙开始,清代的铸币形式正式固定下来,据《清史稿?食货志》记载:“康熙元年铸纪元钱,后凡嗣位改元,皆铸如例。”
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各朝均铸通宝年号钱,各朝通宝纪局多用满文,少用汉字。道光以前的钱币实行一等制,咸丰之后出现了大钱。
咸丰雕母 咸丰时,钱币种类繁多,铸造精美,流传下来的祖钱(雕母)、母钱、样钱也多于其它各朝,且钱文多出书家之手,局面为之一新。据《大钱图录》载:清代铸钱的顺 序是先选至洁之象牙玉石为原材料,刻作钱样,呈钱法堂侍郎鉴定再请裁定,然后以精铜凿成祖钱(雕母),再用祖钱翻沙铸母钱,以后开铸则悉用母钱印范。
未经批准铸行的祖钱(雕母),中间仅一小圆孔,凡正式铸钱的雕母中间已开成方孔,钱局内称方孔为金口,开金口需要很高的技术,否则铸造时容易粘沙。凡正式 开铸的初铸品大样精美,仍需送交有关部门审核。
清代银元 光绪年间,尽管方孔钱依然铸行,先后出现了铜元和银元这两种新的金属货币。铜元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广东始铸;清代自铸银元始于吉林,但大规模机铸 银元自光绪十五年(1889年)广东造币厂开始。
今见铜元有两大类:一类面文为“大清铜币”,另一类面文为“光绪元宝”或“宣统元宝”。铜元和银元的图案 设计精美,仅钱背“龙”的图案就有立龙、坐龙、飞龙、长须龙、反龙、大尾龙、曲须龙、游龙、驼背龙等十余种。
尤其是宣统年间的第二套“大清铜币”,设计新 颖,图案精致,在晚清钱币中独占一帜,惹人喜爱。又因其流通时间短,铸量少,而成为收藏之珍品。
清代厌胜钱 清代的厌胜钱(即花钱、玩钱),经过二千多年的品类繁衍,文字与图案较之历代更加丰富多彩,各臻其妙。从吉语、祝辞、避邪、十二生肖、人物故事、花卉图案到供养钱、符咒钱、秘戏钱等等,可谓包罗万象,无所不有。
清代皇宫中常以铜钱做装饰品,其品种数量之多,远远超过其它各朝。从乾隆开始,每当新继位,铸造背文为“天下太平”的大钱,作为清官中奉先殿帷幕下角的 坠钱。
钱背有八卦图案的是上梁钱,据《大钱图录》载:“光绪通宝幕作八卦,案每遇修葺、各殿上梁时,安置宝合(盒),合中皆贮此钱”。八卦代表天、地、水、火、风、雷、山、泽。
古人以梁上安放八卦钱,有避兵火、镇风水的功用。
5.清朝钱币的单位
基本货币单位两,分虚银两和实银两,虚银两因各地的结算习惯不同采取的单位不同,有行平银、库平银等十几种,主要是含银量的不同,用于账目结算。
实银两就是实在的通用,电视剧中都出现银子,跟大钱,主要是铜钱,当然有铁钱等,一般官方兑换价是一两等于1000个大钱。后来因为19世纪70年代后,世界主要国家实行金本位制,银价大跌,金贵银贱;而对于中国来说,当时清政府在鸦片战争时期处于贸易入超地位,市场上的银关很紧,银钱兑换比较一般高于1:1600,有的2000以上,这就是我们熟悉的银贵钱贱。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大清有多少铸钱局都怎么写(清朝一共有多少个铸钱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