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 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义联系起来,把仁义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其“义”指正路,“义,人之正路也”。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个仁,仁的表现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仁为本体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对人则有爱心,“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