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管中窥豹的下一句是
【解 释】 从竹管的小孔中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
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有时可以和略见一斑连用,比喻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出 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用 法】 偏正式;作谓语、状语;含贬义 【示 例】 向~寻知外,坐井观天又出来,运斧般门志何大,出削个好歹。
★元·周德清《一枝花·遗张伯元》 鲁迅《华盖集续编·有趣的消息》:“幸而在《现代评论增刊》上提前发表了几节,所以我们竟还能~似的,略见这一部新书的大概。” 【近义词】 窥豹一斑、管窥所及、以管窥天 【反义词】 洞若观火、一目了然 【灯 谜】 眼中唯有金钱 【典 故】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王子敬数岁时,尝看诸 门生摴蒲,见有胜负,因曰:‘南风不竞。
’门生辈轻其小儿,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谓从管子中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
译文:王献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末子,十分聪明。长大后他也成为了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与父亲并称“二王”。
有一天,他父亲的几个学生在玩打牌。在一旁观看的献之竟然能够给他人出谋,说上几句行内话。
哪知学生们都笑他道:“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献之看到他们这样说自己,不禁大愤,说道:“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就甩开袖子走了(遂拂袖而去)。
“管中窥豹”、“拂袖而去”二成语皆出于此。 管中窥豹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一种是褒义的,意谓人们可以从观察到的事物的一部分来推测该事物的全貌。
从字面上理解“管中窥豹”,那就是从“竹管”中透过视线来看到豹子,由于视线受到“竹管”圆孔面积的限制,而无法看到“全豹”,只能看到豹子身上极具豹子特征的斑点花纹,于是就此推论这就是一只豹子。这种思路是极具智慧的。
“由一斑而见全豹”,“由一粒沙子看到世界”,“由一滴水了解大海”,这些话常常被用来赞颂那些以小见大,通过小事情了解大道理的聪明人。 但是如果我们对这句话作逆向思维的话,立刻就会发现漏洞百出。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那么,是否可见“一斑”者皆豹呢?非也!梅花鹿身上的斑纹绝不比豹子逊色。所以,千篇一律的“管中窥豹”,弄不好还要出个“指鹿为豹”的冤案呢。
2.管中窥豹后一句是什么
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宋代学者庄绰所记史料笔记《鸡肋编》记载:“管中窥豹,世人唯知是王献之事,而其原,乃魏武令中语也。”
查《成语辞典》,“管中窥豹”词条的解释为:“晋朝有大书法家王羲之,其子王献之也是有名的书法家。据说王献之几岁时,看家人玩打牌游戏,不一会就看出一点门道来了,有时他还忍不住在旁边插上一两句懂行的话,但大人们并不把这个满身乳臭的孩子放在眼里,有的不理睬他,有的还教训他说:"竖子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这个词条的解释出自《晋书.王献之传》。
庄绰所记“魏武令中语也”,乃是出自《魏志》注:建安八年庚申,令曰:“议者或以军吏虽有功能,德行不足堪任郡国之选,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论者之言,一似管窥虎豹。”
这样看来,魏武帝曹操使用“窥豹”的时间要早于《晋书》,那么这个词的“知识产权”应该属于曹操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