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身在曹营心在汉,下一句是什么
这是一个典故,不是原话,没有下一句。
三国演义 中没有“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句话,而且此语也并非指徐庶,而是说关羽。关羽与刘备失散后,不得已降了曹操。曹操对关羽优礼有加,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封侯赐爵。但关羽不为所动,最后挂印封金,不辞而别,过五关斩六将,与刘备、张飞相聚。因而后人称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这是民间流传的俗语,在戏剧曲艺中能听到。后来这句话常用来比喻人在某地心却怀念异地的亲人,也常用来比喻人在敌对双方的某一方挂职,心却向往另一方。
徐庶是《三国演义》中一位足智多谋的人物,曾做过刘备的军师。后因曹操假冒徐母笔迹致书徐庶,徐庶不得已离开刘备而回家与母亲相聚。临行前,徐庶曾向刘备表示:“纵使曹操相逼,庶亦终身不设一谋。”后来便有了一句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表示始终保持沉默之意
2.身在曹营心在汉下一句
这是一个典故,不是原话,没有下一句。
三国演义 中没有“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句话,而且此语也并非指徐庶,而是说关羽。关羽与刘备失散后,不得已降了曹操。
曹操对关羽优礼有加,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封侯赐爵。但关羽不为所动,最后挂印封金,不辞而别,过五关斩六将,与刘备、张飞相聚。
因而后人称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这是民间流传的俗语,在戏剧曲艺中能听到。
后来这句话常用来比喻人在某地心却怀念异地的亲人,也常用来比喻人在敌对双方的某一方挂职,心却向往另一方。 徐庶是《三国演义》中一位足智多谋的人物,曾做过刘备的军师。
后因曹操假冒徐母笔迹致书徐庶,徐庶不得已离开刘备而回家与母亲相聚。临行前,徐庶曾向刘备表示:“纵使曹操相逼,庶亦终身不设一谋。”
后来便有了一句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表示始终保持沉默之意。
3.“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下一句是什么
这是一个典故,不是原话,没有下一句。
三国演义 中没有“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句话,而且此语也并非指徐庶,而是说关羽。关羽与刘备失散后,不得已降了曹操。曹操对关羽优礼有加,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封侯赐爵。但关羽不为所动,最后挂印封金,不辞而别,过五关斩六将,与刘备、张飞相聚。因而后人称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这是民间流传的俗语,在戏剧曲艺中能听到。后来这句话常用来比喻人在某地心却怀念异地的亲人,也常用来比喻人在敌对双方的某一方挂职,心却向往另一方。
徐庶是《三国演义》中一位足智多谋的人物,曾做过刘备的军师。后因曹操假冒徐母笔迹致书徐庶,徐庶不得已离开刘备而回家与母亲相聚。临行前,徐庶曾向刘备表示:“纵使曹操相逼,庶亦终身不设一谋。”后来便有了一句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表示始终保持沉默之意。
释义:
[ shēn zài cáo yíng xīn zài hàn ]
比喻身子虽然在对立的一方,但心里想着自己原来所在的一方。
详细释义:
【解释】:比喻身子虽然在对立的一方,但心里想着自己原来所在的一方。
【出自】:《三国演义》第二五回
出处:
《三国演义》第二五回
百科释义:
身在曹营心在汉,成语典故,出自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典故中曹营指三国时期的曹操阵营,曹氏政权;汉指刘备政权或者历史当时没落的东汉王朝(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典故有多人,因人与事件的差异,所以汉的指代有所差别)。身在曹营心在汉意为栖身在曹操阵营中的某人某将,心里却是依然思念忠于刘备(或是汉朝)。比喻人身子虽然在对立的一方,但心里想着自己原来所在的一方,不在自己的志向之地,有身不由己之感。在三国中,与身在曹营心在汉典故相关的有多人,其中最为人所知的人物故事应有三人:关羽,徐庶,荀彧。
4.人在曹营心在汉下一句是什么
没有下一句的,身在曹营心在汉,成语典故,出自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至二十七会记载,关羽和刘备走散后,被曹操留在营中,“封侯赐爵,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恩礼非常;但关羽却系念刘备,后来得知刘备在袁绍处,遂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回到刘备身边。
在三国中,与身在曹营心在汉典故相关的有多人,其中最为人所知的人物故事应有三人:关羽,徐庶,荀彧。
扩展资料
徐庶原本已经投身到刘备的帐下做军师。但是曹操绑架了徐庶的母亲,徐庶没办法,就只能离开刘备投奔曹操。但是曹操只留得住他的人,留不住他的心。徐庶决定终生不为曹操设一谋。这就是徐庶的“身在曹营心在汉”。
荀彧虽是奸雄曹操的手下,但这个人是怀揣着兴复汉室的理想的。从他投身曹操的时候,他就是为了自己的理想在奋斗。曹操并非天生的白脸奸雄,他初期的时候首唱义军组成关东联军讨伐董卓,又在战乱中迎接汉帝到许县,这些都是荀彧眼中的拥护汉室的行为。
但是到了后来,曹操势力发展越来越强大,打败了吕布、袁绍统一了北方,曹操的心态和理念就发生了变化。他从原来的拥护汉室,逐渐变成要取而代之。荀彧终于明白,曹操和自己的理念是违背的。
所以,荀彧开始反对曹操封公,坚决的反对。也是因为荀彧的不支持,曹操给荀彧送了一个空盒子,逼迫荀彧自杀了。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身在曹营心在汉
5.“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前一句是什么
这一句话是没有上一句的,是描写三国时期中的关羽的,意思是关羽虽然在曹操的营地,但心里想的还是刘备。
相关故事:
公元200年,曹操征刘备,刘备战败。关羽与刘备失散后,不得已降了曹操。曹操对关羽优礼有加,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封侯赐爵。但关羽不为所动,最后挂印封金,不辞而别,过五关斩六将,与刘备、张飞相聚。因而后人称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这是民间流传的俗语,在戏剧曲艺中能听到。后来这句话常用来比喻人在某地心却怀念异地的亲人,也常用来比喻人在敌对双方的某一方挂职,心却向往另一方。
《三国演义》中说,曹操把关羽围困在屯土山上,在张辽极力劝说下,关羽和曹操订立了著名的"土山三约":一、降汉不降曹;二、赡养刘备两个夫人;三、一旦知道刘备消息,无论千里万里赴汤蹈火也要投奔兄长。曹操最后答应了苛刻的条件。身在曹营的关羽还几次提醒曹操,自己时刻没有忘记故主刘备。后来又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报答曹操不杀之恩。关羽忠于刘备,忠于桃园结义的拳拳之心,在小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三国志》里关羽投降变节之说也就被巧妙地化解,反而留下一个著名典故,就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将关羽讲义气的形象推向极致的是《三国演义》中关羽在华容道义释曹操的一幕,更令无数人荡气回肠。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身在曹营心在汉下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