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梦了无痕”下句是什么
下句是冬雪化无影
【出处】:苏轼的《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苏轼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扩展资料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写寻春之乐,同时抒发了“人如秋鸿,事如春梦”的感叹,用人生虚无的思想来排遣心中的烦恼和痛苦,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豁达的襟怀。此诗对仗精妙,比喻新颖,把抽象的事物塑造得美妙具体,大大增强了艺术效果。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
2.春梦了无痕什么意思 春梦了无痕出处
意思是好像春天的一场大梦一样。出自《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此诗写寻春之乐,同时抒发了“人如秋鸿,事如春梦”的感叹,用人生虚无的思想来排遣心中的烦恼和痛苦,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豁达的襟怀。
原文如下: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译文如下:
春天的东风还不肯吹进东面的城门,我和你们二人已经骑着马出城去寻找去年我们游玩过的村落了。人就好像秋天的大雁一样,来去都会有音信痕迹可寻。
可是往事就好像春天的一场大梦一样,连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让我们去江城边上的酒馆,喝上三杯酒家自酿的好酒吧。
这里的民风淳朴,乡间的老人会用饱经沧桑的脸孔上温暖的笑容来欢迎你的。我们已经约定了,每年春季的时候都要出东门踏青,所以,我的老朋友们啊,你们就不必因为此事担心挂念了。
扩展资料:
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正月二十日,往岐亭访陈慥,潘丙、古耕道、郭遘将他送至女王城东禅院。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苏轼四十七岁。他于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人出城寻春,为一年前的同一天在女王城所作的诗写下和诗。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人如侯鸟,有感于外界信息而动。鸿雁南来北往,即使年年如此从不懈怠,在瞬息万变的宇宙中也不会留下什么痕迹。人之如候鸟,正在于此,只不过人间的信息比自然季侯要复杂得多;但同样,人因有感而动,其中一切经历、一切思绪,也只如春梦一般,时过境迁,了无痕迹。
苏轼之所以有“人似秋鸿,事如春梦”之感,究其根源,是由于他遭受过乌台诗案的沉重打击,又正在贬逐之中,只有把一切往事,一切留恋和烦恼,都强自推向“春梦了无痕”的虚无境地,以解脱失意中难以消除的痛苦。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3.“春梦了无痕”是什么意思呢
梦醒了也就忘了,哪会有梦里的痕迹。
这句话出自苏轼-《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此诗作于元丰五年正月二十日,而前年、去年以至元丰六年的同日,苏轼均有类似诗作,可见这一天对苏轼来说意义非同寻常。这首诗,表现了诗人身处逆境而能超然其外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旷达洒脱的情怀。颌联言人如鸿雁又应时而到此地,但旧日游处之事恰如春梦一般,时过境迁,再无一丝踪迹可求。该联承上启下,鲜明地道出了诗人的人生感慨。
苏东坡将时过中年的人归为两类:一是人可掌控的,前有信约,还是要坚守的,就像秋鸿,季候到了应该应约而来;而另一是牵连人际的种种事端,犹似春梦,梦醒了也跟着忘了,留下朦胧美意,了无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