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众生皆苦 万相本无
众生皆苦。
万相本无。
这是两个范畴的东西。或者说是两个境界的认识。
体会到众生皆苦,是看破世情的人才能说出来的。能体会到众生皆苦,心中就有喜乐在。
而万相本无却是更高的境界才能体会到的。《心经》说 “行深般若波罗密多。。。”。人的智慧有限,能探查到万物本源的不多。非具大智慧,难堪此迷。
可是万物的开始时无么,不是。那是造物者的安排。人----在造物中,不过是碎土相对于长岑,粒米相对于沧海。以人类的局限去探查万物的无限,却是“得之桑榆,失之东隅。”
2.众生皆苦,你是草莓味”这句话什么意思阿
众生皆苦的苦,是佛家说的苦难的苦,人生之苦。
下一句的草莓味儿巧妙的把那个苦转变成味道之苦。
人生那么苦,唯独你最甜
拓展资料:
众生皆苦,只有你是草莓味的。
每天最危险的事,莫过于把闹钟关上后,又闭上了眼睛。
你总说自己太忙,其实你只是太拖了。
不怕别人辜负自己,就怕你自己耽误自己。世界上最悲伤的事,是既被别人辜负,又被自己耽误。
真正了解你的,是当别人都对你的笑容信以为真时,看得见你眼里痛的人。
任何东西只要足够迷惑你,就足以毁了你。心软是病,情深致命。
宁愿独处也不要和融不进去的人待在一起,不要刻意的去维持关系让自己越来越虚伪。
如果当初我勇敢,结局是不是不一样。
如果当时你坚持,回忆会不会不一般。
最终我还是没说,你还是忽略。
——岩井俊二《情书》
参考资料:《情书》-百度百科
3.众生皆苦,你是草莓味”这句话什么意思阿
众生皆苦的苦,是佛家说的苦难的苦,人生之苦。
下一句的草莓味儿巧妙的把那个苦转变成味道之苦。 人生那么苦,唯独你最甜 拓展资料: 众生皆苦,只有你是草莓味的。
每天最危险的事,莫过于把闹钟关上后,又闭上了眼睛。 你总说自己太忙,其实你只是太拖了。
不怕别人辜负自己,就怕你自己耽误自己。世界上最悲伤的事,是既被别人辜负,又被自己耽误。
真正了解你的,是当别人都对你的笑容信以为真时,看得见你眼里痛的人。 任何东西只要足够迷惑你,就足以毁了你。
心软是病,情深致命。 宁愿独处也不要和融不进去的人待在一起,不要刻意的去维持关系让自己越来越虚伪。
如果当初我勇敢,结局是不是不一样。 如果当时你坚持,回忆会不会不一般。
最终我还是没说,你还是忽略。 ——岩井俊二《情书》 参考资料:《情书》-百度百科 。
4.佛说众生皆苦
依佛的观点而言,总的归纳,苦有三种:
第一种,为苦苦。
佛经当中关于苦苦的定义,就是存在之时能感觉到痛苦;一旦消失,就会感到幸福的感觉。
比如说,当我们生病的时候,就会觉得痛苦;只要身体康复,就会感到幸福,所以,病痛就属于苦苦。
为什么要说两个苦字呢?这说明,这种苦是非常强烈的。
无论是人,还是动物,所有的生命公认为是痛苦,都不愿意接受的,很明显的痛苦感受,就是苦苦。苦苦主要是在三恶趣,在人道与天道也有苦苦,比如,人间的生、老、病、死等八种根本痛苦,就属于苦苦的范畴。
第二种,为变苦。
佛经当中关于变苦的定义,就是存在之时感觉不到是痛苦,但在它停止的时候,就会感觉到痛苦的感受。
变苦主要是在人道和天道。此处所说的天道,主要是指欲界的天道。
比如说,欲界的天人一般都身体健康,寿命很长,生活环境、生活条件也十分优越,还有一些神通,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会觉得很幸福,但在这些所谓的“幸福”停止的时候,就会导致明显而不堪忍受的痛苦。要知道,其中前面的幸福感和后面的巨大痛苦是有着一定关系的。
为什么呢?
我们可以打一个比方,
一个自来就过着穷苦日子的人,即使遇到痛苦,也不会觉得有多么难以承受,因为他已经过惯了苦日子;
然而,
对一个从小到大都很顺利、很幸福的人来说,如果猛然间遇到同样的困难,让他从此以后去过与前者一样的苦日子,即使这种痛苦是一样的,但他们双方的主观感受却是截然不同的——后者所感受到的痛苦要比前者大得多。
为何对待同样的痛苦,却会有不同的感受呢?
就是因为后者已经养成了过好日子的习惯,所以一下子遇到痛苦,就会很不适应。
正因为如此,所以释迦牟尼佛认为,前面的幸福,也是一种痛苦。
既然如此,是不是在人的感受当中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快乐呢?
《俱舍论》当中讲过,佛并不否认存在有漏的快乐感受,但这些快乐,只是与苦苦比较而言的相对快乐,所以既是快乐,也是痛苦。
为什么既是快乐,也是痛苦呢?
从苦苦的角度而言,变苦就是快乐,比如,健康与生病比较起来,健康就是快乐,但从变苦的角度来说,它就是痛苦,因为一旦失去了健康,就会感觉到痛苦。
凡夫所认为的幸福快乐,也是一种临时性的短暂无常之法,由于会导致以后的痛苦,因而也是一种痛苦。
世间人想得都很简单,认为只要不是苦苦,只要当时觉得幸福,就算不上是痛苦;
然而,佛陀却考虑得很周到、很全面,他告诉我们,只要是有漏的,即便是快乐的感受,也属于痛苦。
最后一种,是行苦。
此处所说的“行”,与“诸行无常”当中的“行”是一个意思,即指所有因缘而生、有因有果的法。所有的“行”,都是痛苦的。
佛经当中关于行苦的定义是:无论它存在还是消失,都不会觉得痛苦,但却会引发其他的痛苦,因而称之为行苦。
佛教既说有漏皆苦,同时又承认暂时的幸福,二者之间有没有矛盾呢?
并不矛盾,因为痛苦是绝对的,幸福却是相对的。
——四法印的见解与修法(二)摘自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
回答完毕,谢谢观赏。
5.但愿众生皆得饱下一句是什么
《病牛》
作者:李纲
年代:宋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诗的后两句笔锋陡地一转,转为述其志:“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病牛劳苦功高,筋疲力尽,却无人怜惜,但它没有怨天尤人,更未消极沉沦。因为它具有心甘情愿为众生的温饱而“羸病卧残阳”之志。这两句诗将病牛与“众生”联系起来写,以“但得”与“不辞”对举,强烈地抒发了病牛不辞羸病,一心向着众生的志向。结句中的“残阳”是双关语,既指夕阳,又象征病牛的晚年,它与“卧”等词语相结合,有助于表现老牛身体病弱却力耕负重、死而后已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