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子日:" 朝闻道,夕死可矣下一句
下一句是: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出处:《论语·里仁篇》
翻译:孔子说:“知识分子有志于真理,但是又以吃粗茶淡饭,穿破衣为耻,这样子的人,不值得与他讨论什么。”
本章和前一章讨论的都是道的问题。本章所讲“道”的含义与前章大致相同。这里,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
前一章原文:子日:" 朝闻道,夕死可矣。”
翻译:孔子说:“早上懂得了人生的道理,当晚死去,都可以。”
追求道义是孔子毕生的理想。 所谓道,朱熹说:“道者,事物当然之理。 苟得闻之,则身顺死安,无复遗恨矣。朝夕,所以甚言其时之近。”(《四书章句集注》)刘宝楠说:“闻道者,古先圣王君子之道。”
扩展资料:
本篇是《论语》的第四篇,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心里想要追求真理,但是表里不一,以贫贱为耻,孔子对这种人是不屑与之讨论的。此前曾经谈到孔子并不是反对君子追求富贵,而是强调追求富贵要符合道德。 以自己衣食简陋为耻,可见其“志于道”也只是空谈,并没有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人生信条,时刻按这个标准要求自己。
表面的“叶公好龙”,我们应当以此为鉴! 真正的贤者,是精神与肉身的双重修炼,只有言行合一、知行合一,这才称得上真正的君子。 用此理来拆穿那些伪善之人,岂不妙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里仁篇
2.朝闻道 下一句是
【原文】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懂了道,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评析】
“朝闻道,夕死足矣”, 尽管究竟什么是“道”,至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然而两千五百多年来,这句话却一直被中国人广泛引用,可见这句话魅力不小。其实当我们在引用这句话时,往往将这句话中的“道”,赋予了各自完全不同的东西,甚至一个男人为了表达追求一个女人的决心,也会引用这句话。
我想,孔子的这句话应该表达了两层意思,一层是表达了一种追求真理的决心,另一层是表达了追求真理不在于迟早,即便你已经进入了生命的暮年,只要你有追求真理的决心和行动也不算晚。
3.朝闻道 下一句是
【原文】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孔子说:“早晨懂了道,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评析】“朝闻道,夕死足矣”, 尽管究竟什么是“道”,至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然而两千五百多年来,这句话却一直被中国人广泛引用,可见这句话魅力不小。
其实当我们在引用这句话时,往往将这句话中的“道”,赋予了各自完全不同的东西,甚至一个男人为了表达追求一个女人的决心,也会引用这句话。我想,孔子的这句话应该表达了两层意思,一层是表达了一种追求真理的决心,另一层是表达了追求真理不在于迟早,即便你已经进入了生命的暮年,只要你有追求真理的决心和行动也不算晚。
4.生有涯,学无疆,而朝闻道夕死可矣
人生短,岁月长,朝如青丝暮成雪 追问: 少一个字哦,整体意境不错 回答: 朝如青丝暮发染雪(呃 刚刚算错字了) 补充: (在改一下)人生短,岁月长,朝如青丝暮亦成雪 (唉 你后面要是七个字就好了啊 ) 追问: 朝如青丝暮成雪,出自李白《将进酒》,加字应加在句首,还要仔细考虑用字。
上联朝闻道夕死可矣是出自《论语》,我加的而字是为了联系上句,没有加在句中。 回答: 加句首 那就朝碰朝了 追问: 是啊,确实难搞,我现在还没想到合适的、回答: 旧春绿黄秋已垂暮 补充: 旧春绿换秋道垂暮。
5.论语夕死可矣的上一句是什么
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中: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儒家的“道”,指的并不是道理,而是他们的政治理想---“仁政”。
而“闻”也不能简单的理解为知道或者明白。在诸葛亮的《出师表》中有一段:“不求闻达于诸侯”,此中的“闻”与“朝闻道”中的“闻”,应是同样的意思。
而且儒家学说所求的不是自己明白的私道,而是教化民众,实行仁政。根据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解释,这句话应用《易经》的观点来解释,即:朝和夕是相对的,夕即过去,朝即将来。
“朝闻道,夕死可矣”中“道“指”大道“,即宇宙本源,形而上的本体,同于”道可道,非常道“中的第一个道,也同于”吾道一以贯之“中的“道”。当然,亦可代表孔子学说中的“仁”的境界。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朝闻道夕死可矣下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