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子曰的下一句是什么
学而第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子曰:父在,观其志。
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为政第二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德,民免而无耻。
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
回也不愚。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不器。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张学干禄。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倪,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八佾第三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三家者以雍彻。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与其易也,宁戚。”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汝弗能救与?”对曰:“不能。”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若林放乎!”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子曰:“谛,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或问谛之说。子曰:“不知也。
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也。
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是礼也。”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
2.子曰诗云是什么意思
词目 子曰诗云
发音 zǐ yuē shī yún
释义 子:指孔子;诗:指《诗经》;曰、云:说。泛指儒家言论。出处 元·宫大用《范张鸡黍》第一折:“我堪恨那伙老乔民,用这等小猢狲,但学得些妆点皮肤,子曰诗云。”
事例 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一般,背不上半句了。 ★鲁迅《呐喊·一件小事》
用法 作宾语、定语;泛指儒家言论
又有一说,诗云为古代一奇女子。子指孔子。
①诗:指《诗经》;曰、云:说。泛指儒家言论。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下一句是什么
该句诗出自孔子的《论语》,意思是“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
全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 为 人 谋 而 不 忠 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
4.子日:" 朝闻道,夕死可矣下一句
下一句是: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出处:《论语·里仁篇》
翻译:孔子说:“知识分子有志于真理,但是又以吃粗茶淡饭,穿破衣为耻,这样子的人,不值得与他讨论什么。”
本章和前一章讨论的都是道的问题。本章所讲“道”的含义与前章大致相同。这里,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
前一章原文:子日:" 朝闻道,夕死可矣。”
翻译:孔子说:“早上懂得了人生的道理,当晚死去,都可以。”
追求道义是孔子毕生的理想。 所谓道,朱熹说:“道者,事物当然之理。 苟得闻之,则身顺死安,无复遗恨矣。朝夕,所以甚言其时之近。”(《四书章句集注》)刘宝楠说:“闻道者,古先圣王君子之道。”
扩展资料:
本篇是《论语》的第四篇,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心里想要追求真理,但是表里不一,以贫贱为耻,孔子对这种人是不屑与之讨论的。此前曾经谈到孔子并不是反对君子追求富贵,而是强调追求富贵要符合道德。 以自己衣食简陋为耻,可见其“志于道”也只是空谈,并没有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人生信条,时刻按这个标准要求自己。
表面的“叶公好龙”,我们应当以此为鉴! 真正的贤者,是精神与肉身的双重修炼,只有言行合一、知行合一,这才称得上真正的君子。 用此理来拆穿那些伪善之人,岂不妙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里仁篇
5.子曰诗云算不算成语
是成语。
成语解释
词目: 子曰诗云
发音: zǐ yuē shī yún
释义:子:指孔子;诗:指《诗经》;曰、云:说。泛指儒家言论。
成语典故
出处:元·宫大用《范张鸡黍》第一折:“我堪恨那伙老乔民,用这等小猢狲,但学得些妆点皮肤,子曰诗云。”
示例: 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一般,背不上半句了。 ★鲁迅《呐喊·一件小事》。
词语辨析
用法: 作宾语、定语;泛指儒家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