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是完整的一句,没有下一句。
出处:春秋 孔子 《论语·里仁篇》
原文: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译文: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子女不远游外地;即使出远门,也必须要有一定的去处。”
解析: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告知自己所去的地方。父母身体健康时外出,要让父母知道去处是安全的。如果父母的身体需要照顾,而又需要外出就“必须”安排好照顾好父母的“方法”,以尽孝道游“必”有“方”。
扩展资料:
作品背景:
《论语·里仁篇》是《论语》的第四篇,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作品赏析:
表明孔子既强调子女应奉养并孝敬父母(远游就做不到了),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去奋斗。
2.游必有方是什么意思
“游必有方”的意思是要是出游,必须要告知去处。
出 处
《论语·里仁》:“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表明孔子既强调子女应奉养并孝敬父母(远游就做不到了),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去奋斗。
孔子所着重的,是子女对父母的责任:不远游的前提是“父母在”。对孔子而言,父母健在时,子女的义务,便是在家陪伴父母,与父母共同生活。这里的在家或不远游可以有多重意义:或是以农耕赡养父母,或是照顾父母的起居,或是避免父母因子女远游而担心,等等。如果子女出远门而又没有一定的去处,那么父母的牵挂之情势必更甚,所以孔子特别强调“游必有方”。其重点是对父母尽责。 也可表明孔子既强调子女应奉养并孝顺父母(远游就做不到了),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奋斗。
例句如下:
(1)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2) 维藩说,小时候您曾教导我,父母在不远游,远游必有方。
(3) 十五岁了!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4) 呵呵,柳爷,您是秀才,当知后半句是‘游必有方’。
(5) 为人夫者,朝出而不归,则妻倚门而望,暮出而不归,则妻倚闾而望,是以妻子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3.“父母在,不远行”的下一句是什么
“父母在,不远行”的下一句是“游必有方” 这句话的原文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是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出远门,必须要有去处。
体现了当父母在世的时候也会很牵挂自己的子女,为了敬孝道,作为子女不应该离开父母太久,或者太远,以免父母担忧,而且就算要离开,也应该告知父母去处,并且不能出门太久。此句出自孔子的经典语录《论语》中的《里仁》这一篇。
解释: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1]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属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出生地鲁国陬邑(今属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成为中国二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
他兴办私学,突破官府垄断,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
4.“父母在不远游”出自哪里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父母在不远游:
1. 出自《论语》中的《里仁》这一篇。原文是: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2. 意思是:孔子说:"父母年迈在世,尽量不长期在外地。不得已,必须告诉父母去哪里,为什么去,什么时候回来。并安排好父母的供养。"方:原由,道理。
3. 解释
4. 有些人以为孔夫子意思为,有父母,就守在家里孝敬父母就行了。这是曲解圣贤的意思了。如果是这样,夫子教导人们"齐家治国平天下",岂不是空谈?再者,如果家境贫寒,难道让父母跟着你饥寒交迫?这不仅不是孝,而且是最大的不孝。
孟子讲"不孝有三",何为"不孝有三"?古人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家贫亲老,不为禄仕"恰恰是鼓励人们去开创事业,为禄为仕,以奉养父母,光宗耀祖。
有些人把"方"有人解释为方向、去处,这是不对的,而应该解释为"理由、道理",这个"理由、道理"包括给父母讲清楚"游"的"理由、道理",更包含对父母的安置、赡养即对孝的兼顾。因此,你常回家看看父母,这是起码的为人常识,也是最低层次的孝。
参考资料
360.360[引用时间2018-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