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急求粘知了的桐油怎么熬制
熟桐油又称光油,是由生桐油加工而成。
是一种典型的干性油,结膜后有较好的硬度和光泽。加工方法:在室外砌一只炉缸,炉上置一只大铁锅,用柴烧火;先将石子放在锅中炒,以驱除石子中的水分;石子炒热后,倒入生桐油。
随着温度的升高,桐油中的水分逐渐蒸发,当温度升到180℃,油中的水分已基本蒸发。此时,能看到锅中的桐油起油花。
当加热到260℃后,即加入土参(或用黄丹粉),使之与桐油发生强烈的化学反应,在桐油面上泛起一层白色的泡沫,并冒出很浓的黄烟。此刻一定要用木棒不停地搅拌,使土参的泡沫迅速地与桐油密合。
当烟色由黄转黑时,锅中桐油的温度已降到240—250℃。若无温度表测得,可取出一点熟桐油,放在铁皮上冷却,用食指蘸一点桐油与拇指接触再张开,这时桐油就被拉成丝状,能拉至2厘米长,则说明生桐油已经烧好。
应迅速将锅从炉上移开,经自然冷却后使得熟桐油。 还有一种熬制方法 此类漆主要用于木器家具、工艺美术漆器、房屋及车船内部涂装等。
3.精制工艺 (1)配生精制 已经过净化处理用于配制广漆的生漆半制品简称“配生”。配生的精制主要是进行严格仔细的过滤净化处理。
传统的过滤方法同上面介绍的T09-84精制大漆底漆绞滤方法。现在一般常采用的方法有两种:其一是将配好的广漆原料先以100目铜丝布在特别专用离心机过滤后,再以多层(6-8层)加工疏松的丝棉袋在绞漆机上绞滤两次;其二是用100目铜丝布离心机过滤一次后,再用160-180目铜丝布离心过滤两次(过滤过程中应停机数次以刮板将漆渣轻轻小心从滤布上铲刮下来,便于将漆液洗净)后即成为“配生”,保管好待用。
其中后一种方法得到的配生一般没有前一种方法的净化效果好。 (2)坯油的熬炼 配制广漆的坯油主要以桐油为原料。
桐油的主要组成是桐油酸,有三个共轭双键,易起氧化聚合作用。因此桐油具有结膜较快的特性,属于干燥速度最快的干性油,以其生产的聚合油与生漆配成广漆干燥快,尤其是干燥成膜时与漆酚侧链是以聚合反应为主,一般是按二烯系之1,4加成作用进行,生成的结构体组织致密性质安定。
桐油酸具有导构体,新鲜桐油中只含有α-桐油酸,当它在日光、碘、硫、硒等的催化作用下可转化为β-桐油酸。β-桐油酸不存在于天然植物油中。
桐油在贮存过程若暴露于日光下,常可看到白色结晶粒子,长久贮存会逐渐变成白色固体,这就是由β-桐油酸转变为桐油酸的结果。不过目前由β-桐油酸转化为萨桐油酸尚未实现。
β-酸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且聚合速度快于萨酸,贮存过久β-酸含量高的桐油在高温下更易胶凝,成胶试验测定其胶化时间有的将缩至4分钟以下,这将使熬炼时工艺控制更加困难,而干燥性能反而有所减退,因此,为避免变型,桐油应于密闭条件下贮存,并防止混进杂质,若发现油中有少量β-酸后,应尽快用掉不宜久存。 桐油油膜结构紧密、氧化分解时产生的羟基酸类较少,油膜耐水不易膨胀,耐碱、且能耐弱有机溶剂等具有许多优良性能。
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油膜失去应有的弹性,不能适应受温度变化而发生的伸缩作用,在大气中易早期形成细微的裂纹等。为了弥补这些缺陷而常将桐油和其他干性油或半干性油适量配合应用。
另外桐油还存在一个抗气问题,生桐油的涂层干燥后往往形成严重的皱纹膜面。那些熬炼不好的熟桐油其油膜仍然会出现霜花、网纹、丝纹等现象。
若是在干燥过程中受到含有微量二氧化氮等气体的影响,油膜表面还会出现晶纹。桐油油膜这种容易产生花纹的性能,对于配制广漆来说是潜在的隐患必须设法予以避免。
目前解决桐油抗气问题的简便方法是在熬炼桐油时,应以烈火迅速将桐油升温到260℃以上,之后又快速加以冷却,熟桐油熬炼的质量如何,温度的变化是个极关键的因素。如果熬炼时最高温度不能达到260℃以上,油膜仍有可能出现抗气性不好的弊病。
另外升温和降温的速度对抗气性也有影响,升温慢,低温保持时间长,或降温过慢等都有可能导致抗气性不好。 桐油的聚合速度受温度的影响极为明显,如在150℃时约需保温60小时之久才能胶凝,于277℃时约需12分钟胶凝,而在280℃时仅10分钟内即可胶凝。
温度每升高13.9℃胶凝速度可加快2倍。尤其是桐油的聚合反应是一种放热反应,热能又不易导出。
当温度达到260℃以上既使将其离开热源后温度还将继续升高。因此在炼制过程中若操作不当温度未受到很好控制的话,聚合体就可能发生胶凝,甚至引起自燃或炭化,,导致危险和损失。
为此炼制纯桐油时可加入少量松香及松香钙皂等物质。用以延缓桐油聚合体的胶凝作用。
在条件允许情况·下一般不用纯桐油进行熬炼,而是于桐油内加入部分亚麻仁油或豆油,这样还能够起到改善涂膜的耐久性和柔韧性能等。 ①坯油或混合坯油的炼制将经过净化处理的桐油或桐油与亚麻仁油(或豆油)按8:2-7:3的质量比例配好,注入炼油锅内以烈火进行煎熬,炼至油面潮花(白色水汽泡)息后再翻油花(金黄色花泡),继之起裂纹泡冒浓烟时逐步降低火力。
当油温升到260℃后立即将炼油锅撤离火源(或立即转入冷锅内)保温10-15分钟,用拉丝法试样后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