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厕筹之法是怎样传入中国的
用厕筹之法疑随佛教而传入中国。
在早期的佛教诸律中,记载了释迦牟尼指导众比丘使用厕筹的事情:“尔时世尊在王舍城,有一比丘,婆罗门种姓。净多污,上厕时以筹草刮下道,刮不已便伤破之,破已颜色不悦。
诸比丘问言:‘汝何以颜色憔悴为何患苦’?即答言:‘我上厕时恶此不净,用筹重刮即自伤体,是故不乐’”。 针对这种情况,释迦牟尼佛说:“起止已竟,用筹净刮令净。
若无筹不得壁上拭令净,不得厕板梁栿上拭令净,不得用石,不得用青草,土块软木皮软叶奇木皆不得用;所应用者,木竹苇作筹。度量法,极长者一磔,短者四指。
已用者不得振令污净者,不得着净筹中。是名上厕用厕筹法。
” 释迦牟尼佛生活于公元前六、七世纪,这些戒律则成文于他逝世之后的一百多年,所以从目前的文献资料看,印度使用厕筹的历史要比中国早得多。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最初传入的只是一些“经”,而对信众的日常起居做出明确要求的“律”则是从三国开始,而中国人使用厕筹的最早纪录也自三国始,所以厕筹由印度传入说目前还是站的住脚的。
2. 古代人上厕所怎么上
古代人用厕筹来解决这一问题。
称“厕简”。古代上厕,不用纸而用厕筹。
筹为木或竹削成的小片。用毕后以水涤尽,以备下次再用。
贵族之家,以锦襄盛筹,以备取用。纸张发明后,因价格较昂,仍用竹木筹。
至元代始有用纸之记载。或曰此俗传自古代印度,故中国寺院中皆沿袭之。
《北史.齐纪中》:“[文宣帝]沉酗既久,转亏本性。
虽以杨愔为宰辅,使进厕筹。”宋马令《南唐书.浮屠传》:“后主与周后顶僧伽帽,披袈裟,课诵佛经,跪拜顿颡,至为瘤赘。
亲削僧徒厕简,试之以颊,少有芒剌,则再加修治。”明陶宗仪《辍耕录.厕筹》:“今寺观削木为筹,置溷圊中,名曰厕筹。”
很早以前的有钱人家,上厕所是要换衣服的。南朝的首富石崇家的厕所修得富丽堂皇,一般都有十多个身着艳丽服装的婢女准备好了甲煎粉、沉香汁、新衣服等站在门口迎候。
家中来了客人,看见这种光景,都不好意思去。王大将军不管这许多,脱了身上的衣服进厕所,大便之后,穿着婢女准备好的新衣服出来,神情中充满骄傲。
从这一细节也不难看出,为什么古人会把上厕所称为“更衣”。 当然,在更多的穷苦人家,是不具备“更衣”条件的,但是不论更不更衣,人们在排便时的痛快感受是无可替代的。
这一肮脏但愉快的历程,所有的教科书中都不会记录,似乎只有欧阳修“马上枕上厕上”的读书方法很值得推广,这实在让我们的文明大打折扣。看看下面几个带着点历史臭味的故事,或许你会觉得,这刚好是对“发笑”历史的一个很好的补充。
京师无厕 提起北京城,在世人眼中,那可是几朝帝都,王者气象。近几百年的文人恨不得把所有好词儿全用在这城市身上,以表示他们对“身居京城”的庆幸与感恩。
然而,我今天介绍给各位的是一个污秽不堪、臭气熏天的北京城,下面这段历史最好不要在饭后阅读。在16至19世纪的北京,也就是明王朝和清王朝时期,商业一片繁荣的背后,是公共设施的匮乏和管理的无序。
偌大一个北京城,公共厕所寥寥可数,以致有“京师无厕”的说法传世。明代王思任在《文饭小品》中直陈时弊,将京城比喻成一个巨大的厕所。
这是不是有些耸人听闻了? 事实上,情况远比这严重得多。由于寥寥几个公共厕所还都是收费的,如果不是出于体面或是别的什么顾忌,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有人满大街找半天之后走进去的。
“故人都当道中便溺”,不仅普通百姓这样做,一些官员也带头这样做。不仅男人这样随便,甚至女人也将便器直接倒在街上。
自然是大便夹杂着小便,人粪夹杂着牛溲马尿,北京城不仅是一个巨大的公共厕所,还是一个巨大的垃圾站。当真是“重污叠秽,处处可闻”(据清代佚名《燕京杂记》)。
直到清朝末年,这种情况才有所改观。北京各街道遍修厕所,不准随地便溺。
而且,出现了大粪车,以摇铃为号。 臭气熏天的北京城慢慢干净起来…… 皇家气象 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81年的一天中午,晋景公姬獳品尝新麦之后觉得腹胀,便去厕所屙屎,不慎跌进粪坑而死。
姬獳很可能是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殉难于厕所的君主,由此暴露出先秦时宫厕的简陋。这沉痛的代价使得后世对屙屎这样的事情多了几分谨慎。
汉高祖刘邦位列“中国流氓史”头把交椅,他的做法实在可以配得上他的身份。他在群臣面前内急,为了节约时间开会,同时也为了不至于掉进厕所中,竟让一个文官把帽子递给他,他背过身去,把帽子倒过来,一会儿,半帽子热气腾腾的尿呈现在众人面前了。
这个流氓皇帝的后代汉武帝刘彻,更是别出心裁,居然在解大便时接见高级官员。这是《汉书·汲黯传》里透露出来的:“大将军(卫)青侍中,上踞厕视之。”
史官并没有记录下卫青的情绪,但可以肯定的是,卫青在汉武帝的眼中是一等一的重臣,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获得了在皇帝大便时被接见的机会。 关于皇家厕所的不同寻常之处,《世说新语》有所透露。
西晋大将军王敦被晋武帝招为武阳公主的驸马,新婚之夕,头一回使用公主的厕所。初见时,觉得富丽堂皇,比之民间住宅都强得多,进去,才发现原来也是有臭气的,心下稍微平和了些。
不多时,见厕所里有漆箱盛着干枣,只当是“登坑食品”,便全部吃光;俟完事后,侍婢端来一盘水,还有一个盛着“澡豆”的琉璃碗,王敦又把这些“澡豆”倒在水里,一饮而尽,惹得“群婢掩口而笑之”。原来干枣是登坑时用来塞鼻子防臭气的,而“澡豆”则相当于近世的肥皂。
或许是受了汉高祖用大臣帽子撒尿的启发,后世的皇帝们多半使用便壶来解决问题,而不亲自上厕所了。《西京杂记》上说,汉朝宫廷用玉制成“虎子”,由皇帝的侍从人员拿着,以备皇上随时方便。
这种“虎子”,就是后人称作便器、便壶的专门卫生用具——可知至迟从那时起,皇帝就不一定非得同厕所打交道了。“虎子”后来变了称呼唤作“马桶”,据说与皇帝有关。
相传西汉时“飞将军”李广射死卧虎,让人铸成虎形的铜质溺具,把小便解在里面,表示对猛虎的蔑视,这就是 “虎子”得名的由来。可是到了唐朝皇帝坐龙庭时,只因他们家先人中有叫“李虎”的,便将这大不敬的名称改为“兽子”或“马子”,再往后俗称“马。
3. 古人上完厕所怎么擦屁屁
经过了三个阶段。
1,原始阶段:最早人们用最顺手的东西,海边居民用贝壳,内陆居民用麦秆、树枝、石子、碎砖、瓦片甚至土块等等。古罗马人用过木棍上长出的木耳、插在小棍上的海绵,海盗用兽毛,中世纪法国皇宫用的是房顶上垂下来的粗麻绳,俄国的彼得大帝用刚宰杀的鹅颈。古代中国人估计也是内陆人的习惯。
2,厕筹阶段:厕筹是将竹片或木片削光,放在厕所里,用来刮秽物,然后如厕者再洗净。富贵人家还要更衣。 中国有记载用厕筹的最早是魏晋时期,实际上可能更早。南朝的首富石崇家的厕所修得像宫殿,他“进宫”时,10多个衣着艳丽的婢女准备好了甲煎粉、沉香汁、新衣服等,排成队站在门口迎候,拉一次屎比现在的洗浴桑拿豪华得多。以至于客人如厕,见到如此排场还以为进了石崇妻妾的卧室。而皇宫更是不同寻常,《世说新语》中西晋大将军王敦被招为驸马,新婚之夜,头一回使用公主富丽堂皇的厕所,他见里面有漆箱盛着干枣,只当是“登坑食品”,抓起便吃,边吃边拉,待完事后,侍婢端来一盘水,还有一只盛着“澡豆”的琉璃碗。王敦又把这些“澡豆”倒在水里,一饮而尽,惹得“群婢掩口而笑之”。原来,干枣是“登坑”时塞鼻子防臭气的,而“澡豆”则相当于现在的肥皂,用来洗手。
3:厕纸阶段。中国人从何时使用厕纸不可考。因为在儒生眼里,除了经邦治国平天下外,其他的东西都不能登大雅之堂。所以中国历史中见不到关于民生的史料。但可以从反面证明厕纸在中国的使用。如唐朝时规定,不得拿写过字的纸如厕,这个规定直到上个世纪仍有一些老人遵循着。出台这个规定说明当时存在把“字纸”用于不当之处的现象。我们可以理解为最晚在唐朝就已经有人用厕纸了。
4:如厕是个很私人的问题,所以人们在这个问题上享有一定的自由。在厕纸很普遍的情况下,一些穷乡僻壤仍然使用原始工具也不能排除。
5:中国人在这方面历史上还是比西方先进的。厕纸在中国普及时,12世纪造纸术才传入欧洲。英国人在16世纪末、美国人到17世纪末才学会造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