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依江春用了之后会用什么不良反应
药物仅影响机体生物功能的进行速度而不能改变现存的自然生物过程或产生新的功能。
例如,药物可加速或减慢引起肌肉收缩的生化反应、肾脏细胞对水、钠潴留和排除的调节、腺体的分泌(如粘液、胃酸或胰岛素),以及神经对信息的传递等。药物作用的强弱一般取决于靶部位的反应。
药物可改变生物过程的速率。例如,一些抗癫痫药物通过脑组织发布指令减少某种化学物质的生成从而减少癫痫发作。
然而,药物不能修复已经超出修复范围的损伤,这种药物作用的限制,使得组织损伤或退行性病变如心力衰竭、关节炎、肌萎缩、多发性硬化及阿尔茨 海默病的治疗十分困难。每个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均有差异。
为达到同一疗效,体重较重的人比较轻的人需要更多的药量。新生儿和老年人对药物的代谢慢于儿童和青年人。
肝肾病患者对药物的清除亦比正常人困难。每种新药的标准剂量或平均剂量由动物试验和人的试验决定。
但平均剂量表面上被定义为“适合所有人的剂量”,其实它只对一定范围的个体适用,并不完全适合每个个体。药物体内过程因人而异,许多因素可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从而影响最终的药效。
其他一些因素也可影响药物的作用,如遗传、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疾病等。影响药物反应的各种因素遗传因素遗传可影响药物的代谢过程。
研究遗传和药物作用之间关系的科学称为遗传药理学。由于遗传差异,有些人代谢药物的速度慢,药物易蓄积并引起中毒,有些人代谢药物速度快,药物在体内不易达到有效浓度。
遗传还可影响药物代谢的其他方面,例如:常用剂量下药物代谢速度正常,当药物剂量过高或和另一同类药物合用时,超过其代谢能力会导致药物蓄积中毒。相互作用当两种药物同时使用(药-药相互作用)或食用某些食物(药-食物相互作用),该药的作用可被其影响,称为药物的相互作用。
尽管联合用药有时是有益的,但多数时候是无益的甚至是有害的。药物相互作用可以增强或减弱药效或不良反应。
药物的相互作用多发生在处方药,但有时也会出现在非处方药中,最常见的有阿司匹林、抗酸剂及抗凝药。药物相互作用的危险性取决于用药的种类、数量及剂量。
许多作用是在药物研制过程中发现的,医护人员有医药知识可减少相互作用危害的发生,一些参考书和计算机软件会给你帮助。不考虑药物特点用药会增加其危险性。
医护人员指导用药,如发生不良相互作用是由于医护人员对药物了解不够。药物相互作用并不总是不利的。
例如,一些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剂量较大时,可合用一些药物减少前述药物的不良反应。如何减少药物相互作用的危险遵医嘱用药定期向医生询问用药情况定期向医生汇报病情选择医药知识全面的医生作为指导了解各种药物的特点及用药目的了解各种药物可能的副作用了解如何服药,何时服药,能否同时服用其他药物向药剂师了解非处方药的用法,依病情服药或按处方服用遵照说明书服用及时向医生汇报服药后出现的症状。
由于药物的全身分布,在作用于靶部位的同时也作用于其他部位。呼吸系统药物可影响心脏,用于感冒的药物可影响眼睛等。
由于药物除作用于靶部位外还影响其他部位,因而在用药时要了解整个病情的发展,像糖尿病、高血压、低血压、青光眼、前列腺肥大、尿失禁、失眠等都应予以高度重视。安慰剂安慰剂是无药理活性的伪药剂。
安慰剂是外观相同于药物的无活性成分的糖类或淀粉剂型。安慰剂可作为药物对照剂用于科研中;此外,也可用于某些特殊情况,如医生在无适合的药选时用以减轻病人的症状。
安慰剂效应是在接受未被证明有效的治疗方法后出现的症状改善,可发生在任何治疗过程中,包括药物治疗、手术和心理疗法。不良反应早在20世纪初,德国科学家Paul Ehrlich将理想的药物想象为“魔术子弹”,这样一种药物可准确作用于患部而对健康组织无损害。
虽然许多新药比老药具更好的选择性,但这种完美的药物并不存在。许多药物并不具备Ehrlich所想象的,只作用于患部。
虽然药物均可治疗疾病,但也伴随出现一些不希望出现的反应。治疗时不希望出现的药物反应称为副作用或不良反应。
如果药物能动态监控,它们可自动保持人们所期望的作用水平。例如,使高血压患者血压保持正常或使糖尿病患者血糖保持正常。
但是许多药物不能连续维持某一特定作用,反而由于作用过强而致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患者血压过低或糖尿病患者血糖过低。如果患者与医生保持良好合作,不良反应可减轻或避免。
医生可根据患者叙述及时调整用药剂量。即使一种药物治疗的靶部位只有一个,但它仍可能影响多种功能。
例如,抗组胺药物可减轻鼻塞、流泪、打喷嚏等过敏反应,但因多数抗组胺药可影响神经系统,故可同时导致嗜睡、神志不清、视物模糊、口干、便秘、排尿困难等。根据用药目的来判定某药物的作用是副作用还是治疗作用。
例如,抗组胺药物是市售催眠药的一种常用活性成分,当药物用于这个目的时,它的催眠作用就成为一种有益的治疗作 用而不是一种令人讨厌的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