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二次备课
理解一:二次备课指的是教师在已有教案(网上下载)的基础上,研读教材文本,并针对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认真修改,批判吸收,合理取舍,关注个性化的教学设计,使之更贴近自己的教学实际而进行的自己的教学设计的一种科学的备课方式。
理解二:理解一得出的课前教案,就是一次备课(预设教案)。二次备课是考虑到课堂上会遇到这样或那样意想不到的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教学反思,再进行二次补充备课,写出体会和不足,记下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有的老师说这是课后反思)。
扩展资料:
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备课分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两种。备课的内容有课程标准,教材,学生,教法,学法。
备课分类
①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在学期(或学年)开始以前制订。它的作用在于明确整个学期 (或学年)教学工作的任务和范围,并作出通盘的安排。
它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总的说明,包括教材、学生基本情况的分析,教学目的、教学总时数,预定复习、考试和考查时间等;二是教学进度计划表。
②单元(或课题)计划。在一个单元(或课题)的教学开始以前制订。它的作用在于对一个单元的教学工作进行全面安排。
包括单元(或课题)名称、教学目的、课时分配、课的类型、教学方法、电化教学手段和教具的利用等项目。
③课时计划(教案)。上每节课之前制订。它对每一节课进行缜密的设计,是教师讲课的依据,直接关系到课的质量。
它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项目:班级、学科、课题、教学目的、上课时间、课的类型、教学方法、课的进程和时间分配等。有的还列有教具、板书设计和课后自我分析等项目。上课进程中,对原定课时计划,有时根据具体情况可做适当调整。
实行师生合作形式集体备课制,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就集体备课而言,进行三种层次的集体备课。
一是教材集体备课.就是使用新教材前针对整本教材应教哪些知识、培养哪些能力等集体研究一次。
二是单元集体备课。即在每单元教学前,针对单元教学目标、训练重点等集体研究一次。
三是课文集体备课。第一次讨论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训练的重点内容,使用的教学方法、手段,大致的教案、学案等。第二次讨论教案、学案的设计是否合适、恰当等,并提出修改意见。
从备课开始,就让学生帮助老师搜集资料,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行同年级老师集体备课基础上的主备老师分工负责备课制,集中了老师们的智慧,丰富了教学内容,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果。
还减少了老师的单打独奏式备课麻烦和抄袭教案的低效甚至无效劳动时间,腾出时间来加强自身学习,更新知识,增强教师应有的人格魅力。真是一举多得,一改多赢。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备课
2. 如何进行二次备课
新课程改革引发了我校转变备课方式的研究,形成了以“专人主备、集体研讨、个人修改、加强反思”的备课流程。
二次备课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针对本班学习情况对教案进行修订,达到教案的最优化;二是将自己具体的教学思路和方法,特别是具体的操作层面上的方法、技巧写入教案,将教和学真正一体化。重点研究知识点如何攻破?环节如何过渡?情景如何创设?一、课前二次备课的内容一备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
以班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基础,解读集体备课教案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难点,看其是否与本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否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与修改。二备活动设计。
(1)课前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否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是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近,能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本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新课的活动设计是否与本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相适应;问题的设计是否具备一定的层次性与开放性,是否能启发、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是否能促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本质特征,领悟学习的方法与技巧。(3)活动之间的过渡语言是否能让自己驾驭课堂时如鱼得水,得心应手。
其实就是要充分估计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以及应对措施等等。 (4)教案中设计的活动是否做到了重点突出,突破了难点。
三备练习设计。 一节课的练习设计是让学生深入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加以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的重要环节。
在一节课的学习中,哪些知识点是本班学生最容易混淆或出错误的,都要在二次备课时精心去构思。二、二次备课的方法和步骤用红笔标记原教案中的重点环节、重点问题、主要知识点以及有比较性、典型性、易错性等内容,以便在教学进程中引起注意。
增加自己认为必要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原教案中过简的环节补充具体说明。 根据实际修改原教案中不适应本班教学的教法和学法。
根据需要调换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的呈现形式,调整原教案中过程设计的先后顺序;增减相关的活动内容;增减有关的练习或作业;增减相关的检测与评价内容;将具体的指导、启发和点拨的方式方法写入自己使用的教案。三、课后二次备课的侧重点教学前设计与备课无论多么充分,毕竟是处于设想之中,而真正的课堂教学却是千变万化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总不可能和设想一模一样,总会有一些意想不到情况发生,在与学生思想交流碰撞过程中,也有可能触发灵感。
教后二次备课我认为主要可以侧重以下几方面:(1)备教学中得与失。记录下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成功之举,供以后教学时参考。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回顾、梳理和剖析这些“败笔”之处,吸取教训,作重新设计,可以在以后再教学时得以改进和提高。(2)备教学中闪现的瞬间灵感。
课堂之中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若不及时去捕捉,就会时过境迁烟消云散。(3)备学生的独特见解和发现。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他们会从各自角度去考虑问题,有时他们往住会有独特见解和发现。所以记录下并利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提出的独到的见解和发现,也是对教学的补充和完善,也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
(4)备学生的困惑,可以促进教师寻找和探求更好的方式、方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他们会从各自角度去考虑问题,有时他们往往会有一些不同的问题和困惑。
作为教师,上课是我们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只去天天上课,而不去反思总结,就很难有所提高。因此,写好课后反思是我们教师每天必做的功课。
每堂课后,及时回过头来把自己的成功之处、失误之处、机智之处,记录下来并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改进。通过二次备课,不仅要求我们在自我反思中改进自我,同时引导我们开放自己,在同伴间的观摩与互助反思中学习别人,发展自我。
真正实现由“学习型教师”逐渐向“能力型教师”和“反思型教师”的转变,从而更能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