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样写前言】
初三(3)班 胡巧赛一、悟意.所谓“悟意”,就是前言要领悟这组文章或这本书的编写的缘由和意图.因此,前言撰写者落笔前必先要了解、掌握这一点,然后再来写前言.二、选点.所谓“选点”,就是确定前言写作的要点,不是泛泛而谈,洋洋洒洒,面面俱到,而是抓住要“点”,作评论作介绍.与其多方面的随意泛谈,不如选取其中突出的要点,加以分析说明.三、引发.所谓“引发”,就是由引及彼地加以联想与引伸.在前言介绍的基础上能使读者联想到书中的深一层的内容和思想.我们不能读到前言之后就完全被它所俘虏,不能被这样一篇文章而封锁了自己的思维.前言,它是一个铺垫,而踏在上面,是能引发读者有新的感受.上述三点,是相辅相成的.也就是说,写前言,我们既要悟意,也要选点,还要引发.只有这三者齐抓,才能写好前言.至此,我们对“前言”的作用与写法已有所了解.因此我们在今后阅读和写作中要用心读前言和用心写好前言.(谭小秋老师推荐)。
2. 我们如何给文章写序言
最近出书、编写教材,涉及到写序的问题.于是随手找了几本书,想参考人家的序言是如何写的,看后,不觉产生许多疑问.上古时代的文章几乎没有序言,到了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及流传下来的文章,也几乎没有自序,或者同时代的学者为其所写的序言.究其原因,一是没有出版业,学者写文章都是专用的.比如《论语》、《老子》、《墨子》等,是当作教科书使用的,是为学生授业解惑而流传下来的讲课笔记,称语录体,似无写序的说法;二是应对之策,如《韩非子》等,就是给秦王的上疏,《孙子兵法》也是给君王阐述用兵之道的对策文章,这类文章写序给国君看,好像没有必要;三是,由个人或宫廷组织撰写的历史散文,如《春秋》三传、《尚书》、《战国策》及《国语》等,写作目的明确,当时也没有序言,甚至像《吕氏春秋》这样浩大的工程,包括26卷、160多篇文章、约20万字的著作,在当时的写作条件下,能够顺利编成,也没有请人写序言,标榜作者、主编者等人的功绩.第四,个人的文学作品如屈原的《离骚》等二十五篇、宋玉的《九辨》及收入《楚辞》中的其他作者的诗篇,开始都是没有序言的,只是到了东汉,校书郎王逸才为刘向编辑的《楚辞》作章句,即注释性质的序言.汉代以后,书籍就有了序言,一般是自序,而且序言往往放在全书的最后.如《史记》的《太史公自序》、《汉书》的《叙传》以及《论衡》的《自纪》等都是如此.古人写的序言内容一般包括个人自传、著书目的和全书纲要,绝无废话和溢美之词.再后来,序言就被放在前头了,如宋时司马光著《资治通鉴》,前面就放了大量的序言,而且编著者、校对者还把官衔写在姓名前面.到了清代,除作者写序外,还请有名望的人给写序言,最为典型的就是像《康熙字典》、《四库全书》之类的官修典籍,前面既有御制序,还有主编奉敕写书的目的,以及总阅官、纂休官、纂休兼校刊官的名录,象现在的编委会名单一样.但序言还是比较实际的,基本沿袭古代的做法,仅仅写明著书目的和全书纲要,象现在的出版说明和内容提要一样,虽然也有对帝王的溢美之词,但对编写者进行吹捧的评介类、誉美类的文字却不允许出现,这与古代序言的类型、凡例和用途有关.可能受西方出版业的影响,到了近代,序言除了介绍出书目的和内容简介外,还多了作者自序及个人照片、作者履历介绍、名人推介,甚至名人的书评也可列为序言.发展到了现在,除了教材、技术书刊还好些外,一些文学、艺术类的作品,在以上名目基础上,还多了许多挂名的名人写的序言,而且大多都是好评如潮,溢美有加.有时读了那些序言后再读原文,大有受骗上当的感觉.现在的序言,就像明星们在电视媒体上做得虚假广告一样,不足取信于人不说,而且就象那些有害药品、有毒食品拉名人作宣传一样,危害和误导了广大读者和群众.为何出现这种现象,原因很多,但其中的一条,是和文化、艺术界客观公正的文艺批评缺失有关.同一群体内的作者,互相依赖,共存共荣.今天我给你写序言,明天就有可能你给我写序言.一个圈内的事情,抬头不见低头见,又不让外人介入,自吹自擂,近亲繁殖,怎么可能指望写出客观公正的序言呢?甚至有的人写序言,可能连他所写的那本书的内容,都没有认真阅读过,只是受人之托,成人之美,不负责任地瞎评一气.就好像那些自己根本就没使用过祛斑霜、减肥茶的明星,却大肆鼓吹祛斑霜、减肥茶的功效一样,他们的目的就在个人收益.虚假序言并不违法,但危害极大,这就要求作者、出版者和书评的写作者自律,起码不写那些浮夸、无益的虚饰之词,给读者一个真实、有益于导读的评价.。
3. 作文集前言后记怎么写
时间有时候真的过的很快,六年的光阴猛的就到了尾声,人生也是如此.从刚入学到现在,有些人离开这个集体,但也不停的有新成员加入,我们目睹了种种聚散离别,终于,那些欢乐或悲伤的日子仿佛火车开过.虽然还有余音在耳边回荡,但它确实已经在渐渐远去.给我们留下的记忆也许深刻,也许只是一抹淡淡的痕迹,但这都是我们曾经一起欢笑流泪的证据.它意味着我们的日子永远留在那里,从来不曾,也不会褪色.一个人和一群人的成长就被这样雕刻在了时间的长流里.也许到了最后,我们都可以抛开彼此间那些无谓的是非,重新认识和感受对方.这并不算晚,人都是到了最后,一切轰轰烈烈的幻觉与回忆都结束的时候,才能释怀.曾经怅然所失,但如今都已经被依恋填满,忘得了或忘不了都变得不再重要.我们注定有这么一天,所以,请微笑着嘴角上扬.虽然知道我们都将各奔东西,甚至永远不再回来.我们看到了太多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飘走,原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飘来,我们不停更新着自己对社会与新事物的认知,但某些东西从来便注定不会遗忘,我们至少还可以知足地拥有着过去,那便永远不会拒绝未来的到来.曾经的失败过后,我们也重振士气,深呼吸后一步步坚定的向前,留下的每一个脚印就仿佛就是要忘记失败的誓言,被大地永远记着.因为你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坚定信念,就是希望完美地遇见未来.所有的相聚都在等待离别,而所有的离别都是为了重逢时的精彩.天空也许是灰色的,但我们也可以穿上五颜六色的衣裳.终点在前,年华在后,系好鞋带,相信青春永远只愿为自信的人绽开.栀子花开,那是在为我们无声地鼓掌.灿烂的阳光留给我们流光溢彩的光芒.我们高声对世界说明天永远充满希望!前言 写作文是吐露自己心声的最好的方法,我一直记得老师告诉我们的话:写作最重要的不是语言华丽,而是要有真情实感,要是自己写的,有自己的感情.看见自己的作文汇集成册,第一页到最后一页,我一页一页的看,一页一页品味,看着自己从幼稚一点点长大,从思想单纯走向成熟.我是多么愉快啊!其实,做一本集是很复杂的,要选定文章,编辑,写前言,定书名…… 可是辛苦之后总会有回报,汗水之后一定会有灿烂的笑脸,当你手拿自己的成果,看见自己从拼音作文到文字流畅,从一两句话到接近千字文,从语言平淡到文字优美.从一年级的初学乍练到六年级的融会贯通,酸,甜,苦,乐的往事历历在目,你享受着成长的快乐,成功的喜悦.前言:各位同学各位家长,马上就要毕业了,让我们彼此留个纪念吧.这本书记录了我们六年级同学每一个人的一篇文章,希望大家能够认真阅读,珍惜这本书,因为这本书记载了同学们的友谊.历历在目,你享受着成长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4. 序言怎么写
序言是介绍评述一部著作或一篇文章的文字.序,也叫做“叙”,或称为“引”,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旨意、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内容的文章,也包括对作家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明.古代多列于书末,称“跋”,也叫做“后序”.二者体例略同,因此合称序跋文.? 为自己的书写的序言叫做“自序”. 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它的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序言又称序,通常用来说明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写作经过.也有他人代写的,多用来介绍和评论本书内容.常见的有作者序、非作者序言和译者序三种. 作者序是由作者个人撰写的序言,一般用以说明编写该书的意图,意义,主要内容,全书重点及特点,读者对象,有关编写过程及情况,编排及体例,适用范围,对读者阅读的建议,再版书的修订情况说明,介绍协助编写的人员及致谢等.它的标题一般用“序言”或“序”,比较简单的作者序有时也用“前言”.当另有非作者撰写的序言时,为区别起见,可用“前言”,“自序”或“作者序”等.翻译书的原作者专为中译本撰写的序言,标题用“中译本序”.作者序一般排在目录之前,如果其内容与正文直接连贯的,也可排在目录之后. 非作者序言是由作者邀请知名专家或组织编写本书的单位所写的序言,内容一般为推荐作品,对作品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介绍作者或书中内容涉及的人物和事情.它的标题用“序”或“序言”,文后署撰写人姓名.非作者序一般都排在目录及作者前言之前,.如果是为丛书写的序,也排在丛书序之前.. 译者序一般着重说明翻译意图,有的也包括翻译过程中的某些事务性说明,一般以“译者序”为标题,内容比较简单的也可以“译者前言”或“译者的话”为标题,一般排在目录之前. 序言 介绍评述一部著作或一篇文章的文字,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等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置于书末的称“跋”. 序言,也称导言、导论、绪言,写在著作正文前的文字,通常是该书的导读和说明,如创作意图,创作原则,过程以及与该书出版有关的事情这样可以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