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邮轮的"邮"字为什么是这么写的
关于邮轮名字的来历,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1.邮轮发源于欧洲,最初是用来载邮件的,所以叫邮轮。 2.邮轮其实比较像是西方人的称呼,因为早期许多的客轮,大多都会除了载客之外,同时会载运货物(尤其是邮件)。
.久而久之,就通用了 3.「游轮」又称「邮轮」,乃因1837年英国P&O航运公司创办海上客运初期,载客同时兼营运送国际邮件业务,即为「邮轮」名称的由来。 但是实际上,邮轮是中国人对与这种豪华客轮的称呼,在英文里,邮轮的名字是liner,即中文班轮(现在的集装箱班轮就叫container liner),与“邮递”、“邮件”完全没有关系。
中国人管豪华客轮叫邮轮,可能仅仅是基于中国人自己对这种巨轮的理解。很可能是由于中国人看到这种客轮定期穿梭,并且也载运了相当数量的邮件,就像个邮递员定期来访一样,而将这种客轮命名为邮轮。
2. 七月半的烧包左右怎么写
包袱的反面都只写一个字:封。草体,压着折纸的缝写,代表封口,在邮寄的路上不要让别人拿了去。
正面的写法就较复杂了。譬如在阴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某人给故去的父亲写包袱,正面就这样写。
中元寄钱
故显考某府讳某某老大人
魂下受用
即日化
子 某某某 某某某
孙
媳 某氏 某某某
如果是给故去的母亲写包袱,中间一行则改为“故显妣某府某老孺人”。
其右上角的“中元寄钱”,讲的是烧包袱寄钱的原由、时间。人刚死,烧包袱过去,谓伴棺寄钱;正月初一、五月初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烧包袱过去,分别为“元旦寄钱”、“端阳寄钱”、“中元寄钱”、“中秋寄钱”。
中间的那一行,是包袱的主体部分,注明收钱人的称谓、姓名。“故”,死也。“显考”、“显妣”是父亲、母亲的敬称,至于父母是否“显”过,并不重要。如果是孙辈给祖辈烧包袱寄钱,则要写“显祖考”、“显祖妣”。“某府”,表明是某家的事。“讳”要朝右挪半个字,上辈人的名字,是不能随便说随便写的。男的接着写名讳。女的写姓氏即可,不写名字。我的祖母那一辈女人也没有学名,只有小名。而母亲的小名,子女并不一定知道的。“老大人”、“老孺人”,是再一次的敬称。无论死者生前是何身份,一律“大人”、“孺人”称呼,这是公平的。阴间与阳间价值取向不一,乞丐死后可能升天,王公大臣死后可能就要下地狱。
“魂下受用”,让人看到晚辈跪在逝者魂灵前,双手捧钱高举过头顶,孝顺地呈上。
落款看似后人名字的罗列,其实并不简单。男人的配偶只能写姓氏,即使有姓有名也只能写姓氏。未出嫁的女儿、孙女可以写名字,但出嫁后成了别人家的人,就不能再写了。
伴随邮给收件人大批包袱的同时,人们还会写上一两个特殊的包袱,正面中间写“地盘业主 孤魂野鬼”,右侧写“魂下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