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贝多芬奏鸣曲暴风雨的节目简介怎么写
第十七号钢琴奏鸣曲,D小调,OP.31之2。其《暴风雨》的标题来自辛德勒当年请教贝多芬阐释此曲,贝多芬回答可以阅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这首作品充满奇异、灰暗的紧迫感,乐曲分三个乐章。总的速度布局是快板、慢板、小快板。三个乐章都按奏鸣曲式原则写成。
第一乐章前面有引奏,这里有徐缓、庄重、带着召唤性的音调与焦急、不安、好像急忙诉说一样的音调对比,戏剧性的气氛随之而生:这段音乐经过模进、过渡,直接进入第一主题,快板:低音威严,与其相应答的是高音,哀伤,柔弱,中间的三连音提供了不平静的背景。这些音调,在引奏中都有暗示。戏剧性的气氛愈演愈浓,引出第二主题,音调焦灼急切:在上面这些主题音调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的展开后,进入再现开始的部分。这时,在再现的引奏里的庄重音调与焦急音调之间,插入一句单音线条的宣叙调,这是非常富于创造性的,取得了异常魅人的艺术效果:这是在经过激烈的戏剧性经历后,突然静下场来,一切其他布景、人物都消失了,仿佛整个宇宙只剩下一颗吟唱的心,而这歌声又是多么悲哀、孤独!
第一乐章的结尾,是在d小三和弦的延长中逐渐消失的。音的延伸、减弱,趋向平静,小三和弦的沉闷,又觉得“事情还没完”。这时,第二乐章慢板由温暖的bB大三和弦开始了。和弦的琶音奏法在潇洒中带着幸福感:这一乐章,暂时忘却了第一乐章中那些矛盾、不安,贝多芬来到了大自然的怀抱。大自然,这是他永远感到亲切、神圣、倾心所爱的;他创作灵感无尽的源泉,他受到创伤的心灵所渴望的抚慰,都永远可以从大自然中得到。
第三乐章好像是经过第二乐章对灵魂的“净化”之后,产生出的某种新的心境,它从头至尾由3/8拍的16音符织成,音乐是流动的,也有热烈的时刻,但总的是雅致、细腻为主。转调很多,小调为主,不免产生期待感。经过长时间曲折、婉转的流动后,音乐消失在一个单音D上,结束了第三乐章,也结束了整个“暴风雨”。
我们看到,这首作品与以前的“悲怆”型作品有些不同的气质。仿佛更多积极的思索,“自我争辩”,有时象内心独白一样。而最后的结论,虽不很情愿,但却是倾向于和解。是不是这一点与莎士比亚的《暴风雨》有关联?
这一时期,正是贝多芬耳病加重,个人生活中又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甚至写下了遗言,曾想到死去的时刻,人生、艺术、理想、现实,肯定都是他思索得很多、很深的题目。从这儿看,他的《暴风雨》,与其说联系着莎士比亚,不如说根本上还是联系着他自己。
想要了解贝多芬的《暴风雨奏鸣曲》,就先要知道莎士比亚的《暴风雨》。
《暴风雨》是莎士比亚晚年(1611年)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被称为是莎士比亚用诗写成的遗嘱,他在《暴风雨》中表达了热爱生活、崇尚理想的良好意愿。同时,贝多芬在创作《暴风雨奏鸣曲》时,正是他听觉衰退、精神危机的时刻,他在几个月后写的“海里根士脱遗嘱”中说自己“六年以来我的身体何等恶劣……可是我不能对人说:‘大声些,我是聋子’……这感官在我是应该特别比别人优越……我不致自杀是因为艺术留住了我。在我尚未把我感到的使命全部完成之前,我觉得不能离开这个世界。”
莎士比亚在《暴风雨》中塑造的主人公也是与坎坷命运作不屈斗争的,贝多芬自己的命运与之产生共鸣,所以他能创作如此伟大的《暴风雨奏鸣曲》。
贝多芬的学生兼秘书安东·申德勒曾经问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的内容是什么?贝多芬回答是“你去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吧!”
2. 节目策划案怎么写
我是来提供格式的啊………个人认为,如果是学生写节目策划的,最基本的就是将策划写得清晰明了,创意什么的到不一定真正重要(当然如果你有好的创意的话请自动忽视以上言论)
电视栏目的策划与设计一般有以下几个环节
1.宗旨设计
2.定位设计
(1)受众定位及广告市场分析(对象)
(2)内容定位(也包含了时段分析)
(3)形式定位
(4)同类节目竞争对手分析
3.风格样式设计(形式)
(1)栏目结构(栏目总体框架)哦
(2)主持人
(3)如何选择你的嘉宾
(4)栏目包装:片头设计、广告如何插播
(5)制作方式:是选用演播室(如演播室设计为您服务:家庭温暖感觉)、还是采访,或者是很多节目样式的结合。你可以根据节目的内容自由设定。
(6)主题音乐设定
(7)节目安排
a.(什么时候播出:周播还是日播,)
b.长度及板块构成、时间分配比例
c.时间段选择
4.运作方式
栏目的人、财、物的管理方式
招聘什么样的员工,注入多少资金来投资你的节目
5.宣传、推广与后期开发
你想根据你节目内容和特点怎么来把你设计节目做市场推广?譬如什么周年节庆,媒体合作,或相关的活动?
6.广告安排
吸引什么样的广告商,广告的内容如何与节目特色统一
7. 栏目组成人员:制片人、编导、编导助理、外联
8、栏目创收构想
9、栏目支出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