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悲伤使人格外敏锐 怎么写议论文片段啊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种灵魂的香味。”曾几何时,罗曼·罗兰的名著—— 《约翰·克利斯朵夫》里的那句话,被网民们热捧为当下关于幸福指数的最浪漫的诠释,令人陶醉,心驰神往。而就在人们对幸福感逐渐开始有些麻木,进而有些苛求,乃至空气中都弥漫着“浮躁”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了。“5·12”特大地震改变了往日的安宁、祥和,一切都改变了。
惯常轻快的步调,骤然间停下来了。灾后的每个昼夜,工作节奏的打乱、生活规律的无序……凡此种种,概莫能外,并且,至少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还会这样。但是,思维却是停不下来的,即便在狼藉的废墟上或者简陋的帐篷里。对于耳闻目睹的惨烈,可歌可泣的壮举,以及媒体连篇累牍的滚动式报道,有着太多伴随悲伤而来的感动和感悟。那种从未有过的悲伤,只有设身处地,才能感同身受。
看来,幸福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去追求的,而悲伤则是我们每个人需要去正视的。在体味“幸福是一种灵魂的香味”的锦言时,《约翰·克利斯朵夫》里 “悲伤使人格外敏锐”的那个警句同样发人深省。因为,惟有格外敏锐,那些难以逃避的悲伤才会变得有价值!有意义!
如果说生长在和平年代,就缺乏了跌宕起伏,并非是客观的现实。不同外在的压力,不时内心的焦虑,所有的人为因素都在考验着我们的生存能力。然而,这些都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可以视之淡然,处之泰然。“荣辱无非一瞬即逝已,而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者,心也!”那么,对于来着自然界的暴虐呢?又该如何用心去面对。
人在世间直微尘耳!面对大自然强加的大灾大难,我们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慨叹。特别是身处被誉为“天府之国”的家园,向来波澜不惊,竟然遭此重创,心理上的巨大落差更是不言而喻的。“生者为过客,死者如归人。”悲伤,对于劫后余生的每个人,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作为法律工作者,或许应该是稍微冷静与理智些。职业修为使然,明白地震是“不可抗力”,非人力所能扭转,甚至是“免责”的,自己却无法将数以万计的生灵涂炭,同“非正常死亡”的术语简单地划上等号。尽管,在中国以及整个人类的灾难史上,“5·12”特大地震仅仅是小小的注笔,但是,刺痛于己的刻骨铭心,倒是生平头一遭。
不由自主地,想起曾经拜读过的《中国救荒史》。作者邓拓先生呕心沥血,将自古以来一幅幅悲惨、凄凉的灾荒图景汇聚起来,集中地呈现在读者面前。那是对国人抗灾救荒、包括心灵拯救等各种经验教训的初步总结,是一本拓荒者的书。在此之前,似乎没有这样的专著;在此之后,似乎也没有更多人继续这一课题的研究。可惜,当时对自己的直观影响并不深刻。在近期紧张的抗震救灾之余,试图在书店或者图书馆里找到该典籍,均是抱憾而归。不过,邓拓先生“生来奔走万山中,踏尽崎岖路自通”的豪迈,倒是深深地镌刻在脑海里!
从某种意义说,自大禹治水以来,中华民族一部发展史,等于就是一部抗灾救荒史。我们不能盲目乐观人类是万物的主宰,亦不必妄自菲薄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社会的每一点进步,都会经受各种考验,其中当然包括各种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居安思危,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告诫自己,灾难随时可能降临。或许,我们永远不能消除灾难,却可以用人类特有的精神力量去正视它,并将它的危害减少到最低程度。心中藏有这样一本救荒史,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都不会退避三舍;心中藏有这样一本救荒史,无论面对怎样的歌舞升平,也不会丧失固有的清醒。
诚如帕斯卡尔所言,“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悲伤之余,痛定思痛,便能够傲然伫立于天地间,无所畏惧耳!
2. 锐的田字格怎么写
锐在田字格的写法如下:
一、释义
1、锐利(跟“钝”相对):尖锐。敏锐。锐不可当。
2、锐气:养精蓄锐。
3、急剧:锐进。锐减。
二、说文解字
文言版《说文解字》:锐,芒也。从金,兑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锐,锋尖。字形采用“金”作边旁,采用“兑”作声旁。
三、造字本义
名词,金属烧锻磨砺后的锋刃。
扩展资料
字形演变(如图)
组词:
一、敏锐[mǐn ruì]
(感觉)灵敏;(眼光)尖锐:思想敏锐。目光敏锐。敏锐的洞察力。
二、锐意[ruì yì]
意志坚决,一心想要(去做):锐意进取。锐意革新。
三、锐顶[ruì dǐng]
指四周高尖而中间低洼的头顶。后喻指博学多才之人。
四、厚锐[hòu ruì]
用语言难以形容的一种的情感。
五、明锐[míng ruì]
明亮而锐利:目光明锐。明锐的刀锋。
3. 如果要写一个人眼睛很敏锐 有哪些方面可以写作文
妈妈的眼睛
每当看到妈妈的眼睛。就有种莫名的好感。妈妈的眼睛深遂而美丽,温馨而有神。她的眼睛很特别,与众不同的是我妈妈的眼睛能表达一切。
妈妈常常不用言语,,她的眼睛就能代替语言。作为她的女儿,我能读懂她内心的心声,读懂她内心深处的落寞。也就是因为这样,我们母女一直关系不错。
记得12岁那年,过新年,我送给了母亲一束淡雅的野花作为新年的礼物。她当时并没有表态,而是用她那深遂的眼睛来表示她对我的感谢。她的眼里充满了感激。我知道她的意思是说:“非常感激你对我的关心。谢谢你的礼物,女儿。”这就是我和妈妈之间最默契的沟通方式。
还有一次,我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妈妈竟然没有对我责怪的意思,而是用她那好看的眼睛告诉我:以后要好好牢记住这次教训,争取不要犯类似的错误。这都是我从妈妈眼神里读出来的讯息。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一点我已在妈妈身上证实了。如今,妈妈已饱受沧桑,额头上已有那深深的斑斑皱迹。眼睛已是深深的陷入了眼眶中。岁月不饶人,但那双眼睛依旧深邃清澈。它照亮的不只是妈妈,还有我----她的女儿内心深处黑暗的阴影。
想起以前做了很多对不起妈妈的事。觉得自己真是太不应该了。好多次都想跟妈妈谈谈,顺便跟她道歉,来弥补自己的过失。想到自己的不懂事,自己的叛逆,自己的脾气暴躁。都被妈妈那双眼睛给包容了。我对妈妈的愧疚和忏悔希望为时不晚。
妈妈你能原谅我吗?你能用你的眼睛和我沟通直到永远吗?我等你回复。
妈妈你的眼睛永远照亮我心中!
人人都有一双眼,星星一样亮晶晶。可妈妈的眼睛不只亮晶晶还会说话。让我哥你介绍介绍。
一次我和妈妈一起去书店看书,我把一本书看完了,就把他扔在一旁,这时,妈妈用那双会说话的眼睛看着我,好像在说:你怎么可以这样,把书看完就扔在一旁,别人要像你这样,怎个书店就闹翻天了。我也仔细想了想,觉得妈妈说的很有道理,于是,把书放在原位。
一次,妈妈带我出来玩,还给我买一瓶水,我喝完了,就把它扔到一边,这时妈妈那双会说话的眼睛有对我说:人人都像你这样,随地乱扔垃圾,到时候我们可能会埋在垃圾地下,到时候你后悔都来不及了,是啊,人人像我这样,乱扔垃圾,后果不堪设想,想到这里,我连忙捡起瓶子,扔进垃圾箱里。
还有一次,我有一题题目不会做,跑过来问妈妈,妈妈还用那双会说话的眼睛对我说:这么一个小题就不会做,以后考试不懂你怎么办,看见妈妈的眼睛说的话,我觉得妈妈说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又看了看题目原来是那么简单啊。
啊!妈妈这双眼睛给我带来许多爱。
4. 关于感知怎样写
拿散文做比喻:
怎样来欣赏散文的语言特色?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通过联想和想像领悟语言的表达效果。比如朱自清的《绿》中有一段文字:
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这段描写文字优美,作者运用联想和想像,读者也只有通过联想和想像再现那难以言喻的梅雨潭的奇异的美——绿,调动起个人的生活经验来感受梅雨潭的“立体感”形象,才能体会作者那浓浓的喜悦之情。
二、认真推敲作品中的遣词造句。任何好的作品,从表达角度来说,作者只有在遣词用句上下一番工夫,选用鲜明、生动、具体可感的形象性词语,才能完美地表情达意;从阅读角度来说,读者只有认真品味这些词语,才能更好地领会文章的内容和语言,才能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受主要体现在透彻地了解精妙的语言所表达的作家思想情感的意义和情味,也就是认真揣摩品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用语,这样的语言能够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的语言同文意有什么关系。如朱自清的《绿》中开头那句话:“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细心品味这里的“惊诧”,除了字典上的意义“惊奇、诧异”之外,还有深深的情味,作者用它衬托了梅雨潭无比的奇异之美,表达了作者对它的赞美和喜爱,抒发了作者浓郁的喜悦之情。
三、悉心培养对散文作品的审美情趣。散文的语言对人物、事物、景物的描写上常常造成一种意境,在总体形象上给人以美感,为读者描绘出一种情景交融的画面,给人以强烈的诗情画意之感。如《春》,全文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迎春图”等画面,作者以诗的笔触描绘春天,赞美春天。这样,读者必须抓住语言中具有美感的因素进行开掘,在开掘中深入体味,也就是要对语言文字有敏锐的感受。这种敏感来自于自身的经验和透彻的体会。比如,作者写花色鲜艳,不直接说出红的桃花、粉的杏花、白的梨花,而用“火”、“霞”、“雪”来比喻,充分调动读者的想像力,那火焰的炽烈浓郁,霞的轻柔艳丽,雪的高洁纯净,同时映入读者的脑际,给人以生活实感。当然,语感要通过阅读不断地培养。有了这语感,“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才能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提高对散文作品的鉴赏能力。
5. 怎么练敏锐的观察力
观察是对对象的一种主动的、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门户,是智力活动的源泉。人们在观察对象时,不是无选择地感知对象所展现出来的一切,而是有选择地区分出其中对自己最直接有关、最重要或最有兴趣的东西。观察力就是善于看出对象和现象的那些典型的、但却并不很显著的特征的能力。对于同一事物,观察力敏锐者,能比他人看得更多些,理解得更深刻些,因而能较快地看出事物的虽不大明显却具典型意义的特征,亦即抓住事物的本质。有的心理学家认为,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比拥有大量的学术知识更为重要。此话并不过分。例如,当有人要求巴甫洛夫为苏联生理研究所题词时,他写下了“观察、观察、再观察”的字样。达尔文则直截了当地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中人之上”。观察力既然如此重要,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有敏锐的观察力呢?
1.养成观察兴趣。古语说: “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对于同一对象,不同的人会根据自己的兴趣,注意到它的不同方面。有了兴趣,就会津津有味地进行细微的观察;反之,不感兴趣,“走马观花”,必然只能获得肤浅的印象。在弗莱明发现青霉素之前,许多细菌学家都看到了同类现象,但他们司空见惯,不以为然,没有兴趣研究其中的奥秘,结果使他们都错过了科学发明的良机。
2.需要全神贯注。观察要求观察者的随意注意十分稳定,以保证他能长时间地察微知著,耐心细致、“契而不舍”地进行观察。这是因为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除了其内部本质外,还有各不相同的外在条件和因素。一个复杂的事物往往涉及到极其广阔的领域,而且具有很长的发展变化周期,某种主要的现象往往稍纵即逝。因此,如果不能全神贯注,耐心细致地重复观察,是无法捕捉的。
3.避免错觉干扰。观察时常伴随错觉。错觉产生的原因来自观察者的主观臆想。司马懿看见诸葛亮大开城门时,想起诸葛亮一生为人谨慎,不致冒险,便误认为有埋伏而急令军队撤退,便是错觉干扰观察的例子。因此,科学家认为,观察时不要带框框,不要瞎猜想,看到什么就是什么。
4.掌握观察方法。良好的观察方法主要包括:①制定观察的任务和计划。为了使观察活动有明确的目的和指向,保证观察者把注意力集中在观察对象上,必须预先规定观察任务;为了使观察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使之达到全面、细致、清晰、深刻,必须预先制定观察计划。②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一个事物要从不同角度观察才能认清它的真面目。只从一个角度观察,一点论看问题,无异于盲人摸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说明了这一点。有时,从别的领域向自己所探索的这个领域进行观察,反而可以看到埋头于本领域时所看不到的奇光异彩。例如,气象工作者魏根纳在观察地图时获得启发,提出了著名的“大陆飘移说”,就是证明。③注意观察细节。相传英国某医学院的一位教授上课时曾用手指蘸着糖尿病人的尿并用舌头去品尝味道,然后叫所有的男女学生都这样做,学生们愁眉苦脸地勉强照办了,并一致报告尿有甜味。这时教授笑着问大家: “我这样要求你们是为了什么?”学生们齐声回答说:“为了让我们知道糖尿病人的尿是甜的”。教授说:“不对。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教育你们要观察细节。如果你们观察很细心的话,应该看到我伸进尿里的是中指,舔的却是食指,而你们却谁也没有看得出来”。从此,他的学生在观察时总是认真地搜寻每一具体的细节。“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许多科学发现都起源于对细节的观察,但粗心的人往往却忽略了细节。④要养成随手写观察记录的习惯。俗语说: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由于遗忘是人的本性,所以不要指望靠记忆来保存观察结果,要利用随时记录来及时整理和保存观察结果。⑤要开动脑筋思维。“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在观察时,要边看边想。如果只看不想,就不能分清主要和次要、必然和偶然、本质和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