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桃姐》观后感
[《桃姐》观后感]《桃姐》整部剧表演最为细腻的当属叶德娴,也是整部戏的精华所在,可以说没有叶德娴就没有现在的《桃姐》,《桃姐》观后感。
《桃姐》在剧情上并没有多大突出表现,它所要表达的主旨也过于泛滥。尤其是华仔的表演,就一跑龙套,表演做作,缺乏必要的感情起伏转折。
许鞍华导演的作品一直以一种独有的细腻、感性认知深入人心,相比于她以前的作品,个人感觉《桃姐》更像是一个人的电影,专属为叶德娴量身的电影,这也导致了叙事在群体中缺乏认知的张力。剧中,叶德娴的台词是简短甚至是重复的,这所体现出的正是当代人生活的“失语”,不能说……不会说……不用说……总之只是不说!!!很多人是喜欢这种状态的,因为他们认为这里面有千言万语的深情,然而实际上却是人心底的互不了解。
太宰治在他的《人间失格》里提到,彼此以为相互了解,其实谁都不知道对方真正的需要,到最后还不是在葬礼上痛哭又一个知己的去世。 看完《桃姐》,借着那股感情冲动,写下了久久的那些沉思: 死亡与衰老是哲学中永恒的话题之一,正是由于时间的界限,生的意义才得以彰显,观后感《《桃姐》观后感》。
荒谬与执着,正是所有人的命运。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一切就是所谓的“性格即命运”吧。
看完《桃姐》,很想对你说,还是结婚吧,虽然男人靠不住,但总归有人可以依靠。 维特根斯坦曾以一种无与伦比的决绝说出"死亡不是生的一部分",那衰老呢?!《桃姐》中说"生有时,死有时",但衰老却无时不在。
我还能说什么呢,或许我连说的时间都已没有了。其实,人甚至是没时间去后悔…… 人生这个命题的证明,像极了反证法。
先预设一个前提,然后用一生去证明,最后当生命结束时却得出一个与前提矛盾的结论,于是人知道了"哦,原来这是错的"然而可悲的是,人至死却也不知道到底什么是对的。广义上讲,人生或许是没有对错的;但具体到活生生的生活,没有了对错,还会剩下什么呢?桃姐常说的一直都是“哦,不要,不要……”不要什么呢?不要问我。
2. 《桃姐》观后感五
[《桃姐》观后感五]其实,不论我们的人生是多么的不同,经历2113是多么的迥异,定会有一个“桃姐”是我们无法遗忘的,这人或是父母,或是亲人,亦或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但无论如何,总有一个爱你的人,她不在乎你是什么,拥有什么,《桃姐》观后感五。
她所做的,不过是默5261默地,从不奢求进入你的世界,却从来都爱着你,在你需要的时候帮助你,鼓励你,支持你。那是一种深沉的,厚重的爱,一种无以回报的爱。
《桃姐》的出现,不仅仅是作为一部电影,它是我们忙碌生活中的一袭温暖的春风,4102告诉我们,其实,爱很简单,观后感《《桃姐》观后感五》。爱,可以作为一种生活。
无论走多远,无论还要走多远,回过头,发现默默爱你的1653眼神,在弥足珍贵的生命力,珍惜你身边的“桃姐”。 爱,不需要解释! 想来我也是个寂寞着的人,想来也是一个感性内着的人,所以再会找机会去电影院看桃姐。
也许只有在那种温馨而又感动的环境中才能想到属于自己生命中的那个桃姐。 连容续几天的观后感终于写完了,我是一个不吐不快的人,只有这样的坚持也许才能发泄我心中的那份感慨。
3. 电影桃姐影评题目和 写作1000字
看罢影片《桃姐》的第一感受是:真情守护是悲凉现实人生的最美好出口。继而深感这部包含着爱、尊重以及尊严的影片来的是时候,曾有部老片里有过这样一句台词:“爱是清晨和黄昏的星辰”,似乎可以解释为对情感缺失现象蔓延的含蓄提醒。
富了口袋,瘪了真情,当真心实意已稀缺为奢侈品,人们内心深处大多趋于干涸冰冷、倦怠疲惫。在现实中即便是血缘亲情也可能淡薄成陌路,更何况非亲主仆?然而,如果彻底舍弃了这种真情实意,生命又有什么意义?《桃姐》的出现恰如一场及时的绵绵春雨,在无声无息间流淌进现代人干瘪而空虚的内心世界,让许多重口味和小清新都显得无趣又乏味。
就整体而言,影片的叙事手法平实而自然,如似水流年般地再现了现实生活的一面,人类真情的一面,某个沉痛话题也能表述的举重若轻,颇有四两拨千斤之效。可以说,影片拍得克制收敛,不煽情不刻意不矫情不做作,很多问题点到为止,却处处能打到人类情感的七寸,这体现了主创人员对生活的观察、积累、梳理和白描的功力。影片的运镜在流畅之余也颇有深意,很多场景于不经意间存有留白,意味绵长。
该片的英文片名叫做《A Simple Life》,简单生活,即便再复杂的经历似乎都能简化为一句概括,特别是事关生死的,但凡生物最终都殊途同归,只是其中的细节与滋味各不相同罢了。要将简单的生活拍得好看有趣、余味绕梁,需要导演拥有极其扎实的功底,陈淑贤的剧本经过许鞍华的消化与外化后,呈现出了许氏惯有的质朴温暖,让那些与生命对话、与生死对话、与生活对话、与传统情感对话的沉重都具有春风化雨般的魅力。
的确,这一回许导再次发挥了她的强项,聚焦了小人物的生活现状,她让没有血缘关系却情同母子的情感呈现得真实自如,颇有深远的存在感,令观众不断意识到,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情,而非着力营造、刻意堆砌。从片中也可以看出许导想探讨传统人际关系的意思,经由该片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也令老外了解到了什么是中国传统式的亲情。
影片的细节部分果真属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很多都是在惯常的匆忙中易于遗忘的,许导重拾了这些“人间俗事”,并令其如涓涓细流般润入观众心田,并各取所需地留驻了动人的瞬间。如果看得够仔细,会发现每一处镜头都仿佛浸着人物的心绪,每一个眼角眉梢侧目凝神都是生活的本真。这种细腻贴近总会牵动有生活经历的观众的心,从而产生极大的共鸣,较为年轻的观众或许会在桃姐身上看到喂养过自己的故人的影子,在Roger身上看到自己或朋友的影子。
就表演层面而言,叶德娴的演技已经到了忘我无我的境地,她于举手投足谈笑回眸间,塑造出了一个知分寸、守本分、真善良、很宽厚的桃姐,也再现了一个为家庭服务近60年的堪比家人的忠仆形象。有两处,叶德娴仅仅用表情就说明了人物内心的万水千山,如第一次听到少爷Roger在众人面前认她是干妈时,再如从养老院回家收拾旧物,最后离开家门时回头看的那一眼,这其中的感受几乎难以用言语来表达。刘德华的表演也较他以往内敛,这个内敛恰好地表现出了富家少爷Roger的内心变化,他和叶德娴所产生的互动效果,令片中母子间的情感交流显得尤为真切,且相映成趣。如两人关于眼光高的话题,再如Roger带桃姐看电影首映,散场后于街头携手散步,一路聊着有趣的话题,Roger将桃姐护在人行道内侧,镜头追随着他们的背影,不远不近,这一幕仿佛人生中温馨而短暂的驿站。
不可否认,影片具有很深刻的现实意义,也涉及了一些社会问题甚至是业内现状,参与这部分表演的诸多名人配角们在将笑声带给观众的同时,也将思索带给了观众。
4. 桃姐物语作者写的是一些什么文章
《桃姐》是2012出品的一部文艺电影,由香港许鞍华执导,刘德华、叶德娴、王馥荔、秦海璐和黄秋生等联袂出演。
影片于2011年9月5日在第68届威尼斯电影节首映,并获得该届威尼斯电影节的最佳女主角桃姐(叶德娴饰)是侍候了李家数十年的老佣人,把第二代的少爷罗杰(刘德华饰)抚养成人。罗杰从事电影制片人,五十多岁了仍然独身,而桃姐也继续照顾罗杰,成为习惯。
一天,桃姐如常到街市买菜,回寓所煲汤、做好满桌的饭菜,在等待从内地出差回家的罗杰,桃姐看着窗外的街景打发时间,不知不觉间却竟昏迷在地上。桃姐醒来时发现自己身在医院,桃姐是中风了,一边手臂不能活动自如,必须利用物理治疗尽量恢复活动能力。
罗杰在百忙工作中为桃姐找合适老人院,期间巧遇昔日电影拍摄认识的草蜢哥(黄秋生饰),桃姐出院来到老人院,环境陌生,院友怪异,桃姐强装镇定。罗杰工余常到老人院探桃姐,主仆闲话家常一如母子,仍保持互相揶揄调侃习惯,桃姐嘴硬心甜,院友羡慕。
5. 《桃姐》观后感,原创,低调点、、、、
电影《桃姐》观后感 电影桃姐内地未上影之前,叶德娴已经在多个影展夺得影后,上星期有机会去睇完之后,唯一感觉就是,Deanie姐获奖真是实至名归,成部戏几乎靠她一个人撑了起来。
在电影里,Deanie姐演的是一个佣人桃姐,一生照顾华仔所在的家庭60年,任劳任怨,格守自己做为一个佣人的本份,连吃饭都是等主人吃完后才一个人呆在厨房里吃,并没有因为自己年纪大资格老而跟主人同桌吃饭。桃姐一生都低调做人,不愿轻易接受别人对她的帮助和赏赐。
电影里面没有太多刻意煽情的情节,更多的是一种近乎平铺直述的一个个生活故事,桃姐中风,在病床上连吃饭都成问题,但她却不愿开口求人帮助,出院后,第一次去到老人院,对于陌生的环境,不一样的生活方式、生活规律,桃姐无要求换一间更好的养老院。而是默默重新学习适应。
过年了,其他院友都走了,桃姐宁愿独自一人留在养老院也不愿麻烦别人,她期待和华仔一齐外出回家散心的日子但又愿意开口,只是一次又一次的在门口响远处张望。电影好现实,而且现实得来还令人心痛,过节了,一大群"善长人仕"联群结队来养老院慰问,又唱歌又发礼物,但摄像机一离开,歌手脸上不屑的表情,礼物又被收回,一句冰冷的话语:"礼物中要罗去其他地方继续做道具",实在另人心寒。
片中一位年仅40的妇女,因为无力够买昂贵的机器,而不得不住入养老院。为的只是方便治疗,而这些不也正是现实社会的真实反映吗? 睇完桃姐另外一个感触就是,桃姐的身份虽然是一个佣人,但类似的角色却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例如我们的父母,中国的社会观念和外国不一样,我们的父母退休后几乎都都从事着和桃姐一样的工作,帮年轻的一代照顾BB,买菜煮饭。
而我地却觉得这一切都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我们忽视父母的需要,往往自以为事,直头理开才像片中的华仔一样,连最简单的洗衣机都不会用。
如果讲对电影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个人认为只有两点,第一、导演可能担心题材的问题,于是就请来佐一大堆明星就配角、跑龙套,徐克、洪金宝、宁浩、黄秋生。众星捧月固然好,但一定程度上也稍弱的电影的可观性,第二,就是华哥身上了,华哥当了几十年的偶像,在电影里依然无法放下偶像的身份,同叶德娴的表演对比之下,真是高下立见。
一直期待的金马奖多项奖项获得影片《桃姐》终于在3月8日问世内地。很仓促的约了好友去电影院。
观影前,我对于这部电影的了解仅止步于它的奖项,这片子是什么类型,除了刘德华影片还有谁,我都全然不知。甚至我们是在影片开场7分钟之后才匆匆忙忙的跑进电影院。
那个时候,刘德华正在拿着饭碗吃桃姐做好的饭菜。 看完整部电影,身边多愁善感的姑娘已经开始抹泪了。
我并没有哭,也没有觉得故事有多温情多感人,只是觉得整个电影所阐述的故事太现实,以至于我要慢慢回味,一丝一毫的摸索才能想明白在某个瞬间导演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从一开始,故事便发生在市井小巷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仆人身上,在世家做了一辈子仆人,耳融目染有主人一家对生活质量的保证,有对自身干净利索的要求。
也有面对自己身份的自知之明与自卑。从一个小人物到一个相似的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现状。
导演巧妙的利用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将整个社会现状通过桃姐这个鲜明的角色展现在观众眼前。 影片从桃姐这个特殊的身份入手,围绕疗养院及院里的老人们将故事展开。
桃姐与其他老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她膝下无子,从进入主人家开始乃至到疗养院,与刘德华的扮演者Roger的阶级身份永远是主仆。但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从习惯到失去,从拥有到回忆,从亲眼目睹别人的逝去,Roger渐渐以感恩回报的方式为桃姐安度晚年付出了许多感情与金钱。
于是桃姐这个原本卑微渺小的角色从一个看着大家族四代人成长的老仆人,慢慢发光发亮,变成了犹如一家亲的“干妈”。 这个电影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老无所依”,当一个人慢慢走向衰老,对于自己的身体无法掌控,力不从心之时,无人陪伴左右会是怎样一种心情。
疗养院给人的感觉总是那么压抑,即使影片中会穿插着引人发笑的片段,但笑也是那么让人疲惫。觉得整个气氛都被行将就木的人们带出一种绝望的黑白色。
面对老人院里简陋的设备,毫无隔音效果的隔板房间,以及连假牙都可以错带的卫生条件。这样的养老院其实真真实实在我们身边,甚至比影片中描绘的还要差很多。
或许电影想要以Roger的角色极力展现出社会温情的一面,呼吁大家懂得感恩,关爱老人。但我所理解的,更多是对于父母和自己年迈时深刻的思索。
电影里有一个老人的女儿几次三番因为哥哥不交养老院的费用与母亲吵架。老人却有偏有向一心只想着不孝的儿子。
最后老人忽然逝世,女儿办理手续时悲痛欲绝,泣涕涟涟,而儿子却始终未露面。我不想去评价这个女儿的做法,因为相信所有人都不难理解她的行为。
不过我身边有一位年近50的阿姨,排行老二,上有姐姐下有弟弟。母亲患有老年痴呆,一生偏心于姐姐和小儿子,而她却在母亲无意识的情况下跑前忙后端屎端尿的伺候老母亲。
别人赞美她孝顺,同时也为她不平母。
6. 电影<桃姐>观后感
[电影<桃姐>观后感]今晚看了电影《桃姐》,突然感触,电影观后感。
一部电影,100个人看,有100个个人观点,因为经历的不同、家境的不同看完后所领悟的也不同。 别人看到的是描述港人最怀念的那种像一家人似的"主仆"关系。
而我领悟的是这世界的道德和孝道。电影中女主角桃姐是一个没有儿女的佣人,养大了少爷罗杰(刘德华),等到了桃姐年迈了,刘德华反过头来照顾桃姐。
这难道不是所谓的道德和孝道吗,知恩图报。然而电影中我看到了香港老年人的悲哀,一个养老院,住满了年迈的老人。
其中一部分老人没有儿子来看他们,只是每个月给钱养老院然后就不管他们。还有全家移民了,剩下老人在养老院,几年没人来看。
当今社会确实存在很多这样的例子,这也就是道德和教育问题了。年轻人不赡养年迈的父母,让老人流浪外面,ZF的养老政策和医疗政策又不好。
每天在微博看到了这社会的很多不公平,ZF却无心去拯救这个社会,这一切都得归于教育问题。我们小的时候,父母可以用10年的时间来培养我,为什么我们不能在他们年迈的时候抽几年的时间来照顾他们呢?结婚生子最终的目的还不就是等自己老了的时候有人来照顾自己吗?要不然生个蛋还能吃,养条狗还能摇尾巴。
父母是孩子的模仿对象,如果每一个爸爸都能在爷爷老了的时候做到孝顺,我相信等孩子长大后也会这样对你的。在医院工作了4年了,也见到很多“久病床前无孝子”的例子,确实让人心酸。
缺乏亲情的我特别孝顺,记得读初中那时,我爷爷78岁中风了,左脚走不了路,观后感《电影观后感》。开始就是我晚上帮我爷爷洗澡、擦背、穿衣服。
后来病重了需要两个人帮忙了,就是我伯父是我叔叔两个,有时候我还要去帮忙。那时候爷爷已经有老年痴呆了,脾气也不好,老是讲粗话。
就这样服侍了2年多,直到了我上来广州读书。就这样过了6年,那年暑假回去14天后,爷爷就走了,享年84岁。
也许就是这样我伯父和叔叔他们的孝顺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现在的80后和90后很多也都成家立业了,也为了父母了。
我们此时此刻要做的就是孝顺,好好对待自己年迈的父母,他们已经辛苦一辈子了,也开始老了,慢慢的也开始糊涂了,也开始像我们刚出生的时候了。所以我们要细心照顾好他们的晚年生活,这也是回报的时候了,要像小时候他们照顾我们那样。
也在自己的孩子面前做个好榜样,将来我们老了,孩子也会像你现在这样孝顺的。还有在外工作的年轻人要常回家看看,父母无非就是想多看看自己的孩子一眼。
有些人在外工作,或是嫁人了,一年只回去一次,假如自己的父母还能活20年,也就是20次,一次回去10天,也就是200天跟自己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多么心酸的数字。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PS:感觉自己书读的太少了,表达能力有限,词穷。
7. 《桃姐》里最后面为什么要吟诵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
这是一首感情深挚、缠绵委婉的爱情诗。
但是运用到亲情上而发出的深沉感叹,这句是极度相思而发出的深沉感叹,在聚散两依依中突出别离的苦痛。两个"难"字包含了不同的意义,前一个"难"是写当初两人相聚的不易,有过多少思念回忆;后一个"难"字则写出生死离别时的难舍难分和生死离别后双方所经受的情感煎熬,生活是多么的艰难和辛酸。
第二句则写伤别之人偏逢暮春。百花盛开凭借的是春风之力,而春风力竭,则群芳凋逝。
(群芳指剧中桃姐)。花尚如此,人又能怎样呢?剧中在这里用暮春景象进一步表达了人世遭逢的深深感伤。
8. 桃姐影评有么
寒假,看到作业单赏有一项写影评的作业,可是看看最近的电影,中心思想永远是那么的肤浅,无奈之下,只好从网上找一个看,就这样看了《桃姐》。
桃姐是侍候了李家数十年的老佣人,把第二代的少爷罗杰抚养成人。罗杰是一名电影制片人,五十多岁了仍然是单身,因而桃姐继续照顾罗杰,……一日,桃姐像往常一样来到街市买菜,到家开始煲汤、做饭,并等待从内地出差回家的罗杰,桃姐看着窗外的街景打发时间 ,不知不觉间却竟昏迷在地上……桃姐醒来时发现自己身在医院,桃姐得了中风!左边手臂不能活动自如,必须利用物理治疗尽量恢复活动能力。
罗杰在百忙工作中为桃姐找合适老人院,期间巧遇昔日电影拍摄认识的草蜢哥,桃姐出院来到老人院,环境陌生,院友怪异,桃姐强装镇定。罗杰在工作之余常到老人院探桃姐,主仆在聊家常时正如一如母子,还经常互相调侃,桃姐嘴硬心甜,院友羡慕极了。
一次,罗杰特意带桃姐参加电影首映礼,桃姐首次刻意打扮自己,取出收藏已久的名贵衣服赴会;首映礼上桃姐大开眼界,更终有机会见到电影明星,桃姐感叹自己有生之年已然无憾…我想桃姐是幸福的,虽然她膝下无子,但是被她抚养成人的罗杰待她如亲身母亲。罗杰也是尽可能照顾她,如此照顾她的不仅是罗杰,他的家人也待她如亲人。
其实是自己的亲生子女也未必有如此无微不至的照顾。电影中养老院就有一个老奶奶就是在等她的孩子,可是一直没有出现。
这里足以说明亲情可贵与美好。同时也让我联想到,如今的我们,对于自己的亲生父母都可以置之不理。
作为一个个体,我认为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是我们做人的基本啊,所以我觉得最为子女我们有义务去照顾含辛茹苦的把我们拉扯长大的父母。 再着就是关于尊重。
人与人之间应该多些尊重。有句英文是:More respect and less attack.说的就是人与人之间应该多些尊重而不是攻击。
桃姐虽然只是女仆,唯一不同的是她是十几年仆人而已。但是罗杰一家人视她为自己家人。
顺她意思给她安排到养老院,罗杰还无微不至的照顾,罗杰的妈妈还特地过来看,罗杰的兄弟姐妹都非常爱桃姐。这个委实够令人感动。
这样使桃姐的一生没有任何的遗憾,虽然没有子女,但是她得到了这个世界上最美的爱,得到了这个世界上应该有的尊重,也享受了被人的关心。,最为一个个体,其实只有我们自己在生活中学会去尊重别人,你才有可能得到别人尊重。
尊重别人是一种美的,得到别人的尊重是一种光荣。多一点尊重,你可能会一次得到美好的东西。
看完《桃姐》之后我的感触很多很多,带给我思考,放映社会问题。比那些现在特别流行的庸俗的电影,意味的以低俗的东西来取悦观众,根本没有什么主题,更谈不上带来什么思考了啊。
所以对于《桃姐》获得香港第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感觉是实至名归。同时我也期待,中国的电影界能够出更多像《桃姐》等有很大教育意义以及令人深思的,而不是一味的庸俗的搞笑却毫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