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文的旁批和总评怎么写
珍爱无声》
高山,在无声中诉说威峻。蓝天,在无声中袒露旷远。江河,在无声中书写恢宏。
人,亦在无声中笑看人间的月圆花瘦,把持心灵的阴晴曲直,掂量生命的跌宕浮沉,送走时光的斗转星移。
在同时,沉淀下了无声的真情,值得珍惜。
依稀记得小时候淘气顽皮的我爱在妈妈怀里撒娇,从来不愿看父亲不苟言笑、深沉无言的脸。母亲的溺爱娇惯了我,让我无法习惯在父爱面前的拘束地享受。更难谈“珍惜”。
父亲对我有太多的“不许”。“不许看电视,不许画漫画,不许看课外书,不许与同学长时间通电话,不许去同学家玩…… ”
于是,在初三的上半学期,我要求住校。在强烈的要求下,母亲答应了。父亲无言,默默地抽着烟。
在那个星期天,母亲为我收拾东西,我兴奋地跳来跳去,却在门口看见父亲静静地翻我的画册,轻薄的烟圈里,我看见父亲不同往常的慈祥的目光…….
住校的一个周末,我打电话回家。是父亲接的,像和陌生人说话一样,拘谨地与父亲敷衍了几句。他知道我醉翁之意不在酒,很快让妈妈接。
一个傍晚,父亲到宿舍看我,我接过妈妈让父亲带给我的衣服还有“三勒浆”。在阳台上目送父亲归去的时候,我发现父亲胖胖的身躯,变得有些弯驼。如血的斜阳投在他寂寞的身影,拉长,拉长。
晚上我打电话给妈妈,谢谢她的“三勒浆”。妈妈却是全然不知情。是爸爸买的。
默默抽烟的,翻我画册的,常常“不许”我的,为我送“三勒浆”的,与我拘谨通话的。
那个父亲,在无声中倾注了我那么多的不解,那么多的爱。我一直不懂的,现在,我想我是懂的,我想用有声的方式来换取父亲无声的微笑。我幻想当用优异的成绩给父亲时,父亲表面的不语,内心的喜悦。这种珍惜的方式。
我懂了,真爱无声。
我知道,要无声珍惜。
旁批:优秀
点评:
“父爱”并不是十分新鲜的话题,但是作者能够把这种流动在心底的无声的父爱浓缩在字里行间,把父爱活化成无声的泉眼,在不经意间渗透到作者的学习、生活和心间!正是这种不经意的流露,恰恰表露出作者的真挚情感。
语言流畅、优美,构思精巧。仅取三个片断,就把厚实凝重的父爱和“我”感受父爱的心理历程,表达得淋漓尽致,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2. 怎样写好学生作文的旁批与尾批
眉批又称旁批。
旧时作文竖着写,教师将批语写在作文上方空白处,相当于面部眉毛的位置,故称眉批;眉批的优点在于批语位置与学生作文语句对应,一目了然,便于学生学习与修改。缺点是留下的空白有限 。
现在作文横着写,教师将批语写在作文右侧的空白处,故称旁批。夹批是指写在作文上下行之间的批语,如是铅字重排稿,则写在上下句之间。
其优、缺点与眉批相同而更甚于眉批,即批语位置更接近所评语句,留下的空白则更小。写在段与段之间的批语,段批的优点在于注重了文章结构,看起来既有整体感,又十分的清楚,缺点在于它一般适用于铅字重排稿,否则留给教师写批语的空间实在太小,在形式上与夹批就没有多少差别。
在平时的作文评改中,段批出现较少,即使出现也大多三言两语,甚至只有简单的一句。 尾批称总批或总评,它是写在学生习作后面的一段评语,是对作文进行总的评价。
其优点是整体性强,留出的空间充分,便于教师发挥。因为是对学生习作进行全局性的总结评价,教师往往用心较多,落笔较重,有时候总评本身就是一篇赏析文章,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启发和鼓励作用。
尾批是教师作文评改中采用最多的方式。
3. 旁批怎么写
旁批
拼音:[páng pī]
释义:顾名思义,旁,旁边;批,批语,即在正文旁边写评语。既可以写在正文左侧,也可以写在正文右侧,也可以写在正文下方。
方法:旁批注重的是作文方法的指导。可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个性特征,采用激励、建议、指导、启发的方式写出评语。
批语分类:优点、缺点。优点,如:文字清秀、布局合理、说理透彻、描述细致、引人入胜。缺点,如:词不达意、层次不清。
注:完全没有问题,希望帮助到您。请及时点击采纳。
4. 怎么写旁批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指导学生习作往往也都会借助范文来引导学生布局谋篇、选取材料,这其实也是一种模仿。所以,模仿就是从读到写的一座桥梁,写作尚是如此,那么,短短的旁批和总评,这种简单的评价语,仿写起来更是易操作、收效快。“模仿”决不会让我们无从下手,也决不是那么地漫无边际,它是有一定套路的——
比如,学生在写旁批时,一般都是围绕“好词好句”进行评价,根据学生日积月累的学习经验,他们都知道“好词”就是那些成语(四字词语)、俗语(谚语、歇后语),“好句”就是一些拟人、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句和总起、过渡、中心、总结等功能句……当然,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些语文常识的主阵地还是在我们日常的语文课堂和大量的课外阅读资料,它是在教师点拨、生生互动的学习环节中养成的。这一点,许多老师在课堂内外对学生都有很多的训练方法和经验,我就班门弄斧了。
学生对“好词好句”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了一个模式,接下来就是习得具体的评价模式。
我班的自能评改实践是从五年级起步的,所以我就拿五年级的教材举例子。比如五上《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等文中大量使用了比喻句,那么比喻句怎么评呢?在平常教学中我们一定会让学生理清这句中是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拿这两者作比,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相似之处);进而感受其中的准确性、形象性。像“它(迎客松)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我会引导学生明确:这句比喻句是把迎客松斜伸出去的枝干比作好客主人伸出的手臂,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的特点,同时也准确地说明了“迎客松”名字的由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这句比喻句是把( )比作(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这样的语言就可以套用在所有的比喻句评价上,这样,学生在评价他人作文中写旁批时也会这么用。而稍加点拨,学生也很快会掌握拟人句的评价方法——“这句拟人句是把( )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
再如,五下教材《秦兵马俑》《埃及金字塔》等文章的结构甚为相似,其中的过渡句也是使上下文内容联系紧密,使行文自然、流畅。有了课堂学习的指导,学生也掌握了过渡句的评价方法——比如我班张星雨同学在五上习作2“写一种自己喜爱的小动物”中写道“欢欢不仅外表可爱,就连吃食的样子也让人忍俊不禁。”马信嘉同学对此句的评价是:这是一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你上文写了欢欢可爱的外表,下文写了它吃东西的样子让你发笑,也很可爱,这句让这两部分内容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很好。“这是一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自然地联系”这样的语言也是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习得的。
而我们所在做的就是指导学生将习得的语言形式迁移运用到习作评价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