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魏时期的文字怎么写】
北魏平城砖瓦文及其书法 大而分之,北魏平城砖瓦文字无非是两大类,一是砖文,二是瓦文.细而类之,砖文、瓦文又各可分为模制和铭刻两种.兹分述之. 1.砖文模制类: 主要发现于北魏太和年间的贵族墓的砖壁上.迄今已经发现的有两种.一种系1965年出土于大同市区东南六公里石家寨村的司马金龙墓的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司马金龙与其妻钦文姬辰的合葬墓的带字墓砖.砖长33厘米,宽16.5厘米,厚6厘米.文字一律在砖的小侧面上,长16.5厘米,宽6厘米,可见此墓墓壁凡有文字处皆以丁砖垒砌.砖文为“琅琊王司马金龙墓寿砖”10字.所见几例,可分为三种格式.(1)横式右起.(2)横式左起.(3)竖式右起.这几种格式大抵因砌砖时或卧或立而异,亦因其在墓室中所处位置不同而异.立式者有无左起者,因未睹实物,不敢妄断.另外一种模制类砖文是1993年在大同市西南32公 里的怀仁县北七里寨村(现属朔州市)的丹阳王墓发现的.这是一处一正室、二侧室、一前室的豪华型砖构墓葬.墓道饰以壁画,地面铺以双虎团莲纹和花草纹砖 (这样纹式的砖也有立表于墓壁者),墓室则多以胡服供养排俑、忍冬纹、龙雀纹等各种纹饰的墓砖砌之.文字砖只是其中一种.此砖长36厘米,宽18厘米,厚5·5厘 米.砖文皆为“丹扬王墓砖”五字.这两种模制砖文,都是肃穆峻整的隶书.唯“琅琊王司马金龙墓寿砖”起落处多用方笔,更显厚重,“寿”字的写法更是令人称 绝.此砖似与《司马金龙墓表》、《墓铭》出自同一书家之手.“丹扬王墓砖”则以圆笔为主,“墓”字的开张,“砖”字末笔的左斜和方折楷化都有可取之处,惟 在整体上显得僵直了些. 2.砖 文铭刻类:这几年在大同市见到的有七种(不包括砖志).计有“宿光明冢”,“王羌仁冢”、“王礼斑妻舆”、“王斑”残砖、“尉娘”砖、“苟黑”砖和“赵 胡”砖.出土地大抵都在距今大同城三四公里的南半圈,西起电焊器材厂南到冯庄、智家堡东迄沙岭村.从时间上又可分为前期后期两组.前期组,“宿光明冢” 砖,长28厘米,宽l5.5厘米.四字上顶下空,随意为之.每个字大小比较均匀,笔道也算整齐,多以复刀作圆笔.“王羌仁冢”砖,比“宿砖”略小,长26厘米,宽13厘米,四字竖排,上松下紧,愈下愈大.“王”字缩手敛足,“冢”字可边可沿,“羌”字则无拘无束.此砖刀法粗疏,首尾不回不护,山野气十足.比之以上二砖,“王礼斑妻舆”要算是精心之作了.砖长27厘米,宽13.5厘 米,大小与“王羌仁冢”砖相仿佛.此砖无论书手还是刻工均在前二种之上.书体应是隶书,点画浑厚沉稳,“礼”用别体,“示”旁信手添笔为“衣”.“舆”之末笔,变捺为挑,妙趣自见.尤其是“礼”、“斑”、“妻”等字的几个原有的或添加的点,刻意剜圆,极具装饰效果.“王斑”残砖,宽达16厘米,长不可测.此砖与“王礼斑妻舆”砖当为同圹中物,但却是更具急就意味的不经意之作.关于“王礼斑妻舆”和“王斑”残砖,我已专文考证其砖成文于明元帝永兴元年(409),墓主为乐浪王氏.[2]这一类铭刻墓砖文大多是急就而成,可谓砖不择精,文不思工也.书体大多以楷隶为之,书风高古朴茂,野趣横生,当是北魏文成帝前物.后一组“尉娘”、“苟黑”和“赵胡”三种墓砖,都是2006年在城东南四公里沙岭新村工地出土的.墓砖大小在30~31*15.5~16*4.5~5cm.“尉娘”为魏楷书体,其书宽博雍容,铁画银钩,存篆籀笔致;筋骨精劲,血脉通达,有“郑文公碑”风骨.以书风观之,此砖应为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迁都以后所刻.墓主人尉娘姓氏已由尉迟改为尉.“苟黑”为民间俗隶,草率、稚拙,其功用惟在志墓耳.苟姓应为代姓若干氏所改,时间应与“尉娘”砖相仿,下方自左至右不规则的刻文:“廿”“四月”“四日”,极有可能是太和二十年(496)四月四日,应是此苟黑的入窆时间.“赵胡”二字,赵近楷书,胡为不带波磔的隶书,书体率意而不苟且,令人生爱.墓砖右下部相迭的六横,以一中竖直穿,第一横加竖为“十”,第二横加竖与左右二点为“六”,下四横加竖与最上部左右二点为“年”,总起来可辨读为“十六年”三字.左下之“□申”似为“壬申”纪年的缩写.太和十六年(492)正是太岁壬申,可见辨识不谬. 举报 | 2011-09-06 11:03回复 13南北 进士8 4楼 3.瓦文模制类: 大同地区发现的北魏平城时期模制瓦文有两种,一种是文字瓦当,一种是戳记瓦文.文字瓦当已发现十多种.方山永固陵计有文明太后永固陵前的“万岁 富贵”、“忠贤永贵”、“长乐富□”、“福”字残文当、“流”字残当;魏孝文帝虚宫有另一式的“富贵万岁”,雀羽格四字残当.云冈石窟上方遗址屡见有“传 祚无穷”瓦当.2002年以后大同操场城北魏宫城遗址陆续出土有“大代万岁”、“皇魏万岁”、“皇万岁年”、“长寿永□”、“皇祚永延”、“寿贵”等吉语瓦当.这些瓦当上可以辨认 的文字,大多是隶书,有的稍用篆法,有的略呈楷意,与汉代的此类瓦当文书风一脉相承.“富贵万岁”瓦当,是平城太和中文字瓦当的大宗.在大同附近一处北魏 瓦窑遗址,我们看到的“富贵万岁”瓦当,形制、大小、书风因模而别.永固陵前的“忠贤永贵”瓦当,直径是16厘米,字体属。
2. 北魏时期的文字怎么写
北魏平城砖瓦文及其书法 大而分之,北魏平城砖瓦文字无非是两大类,一是砖文,二是瓦文。
细而类之,砖文、瓦文又各可分为模制和铭刻两种。兹分述之。
1.砖文模制类: 主要发现于北魏太和年间的贵族墓的砖壁上。迄今已经发现的有两种。
一种系1965年出土于大同市区东南六公里石家寨村的司马金龙墓的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司马金龙与其妻钦文姬辰的合葬墓的带字墓砖。砖长33厘米,宽16.5厘米,厚6厘米。
文字一律在砖的小侧面上,长16.5厘米,宽6厘米,可见此墓墓壁凡有文字处皆以丁砖垒砌。砖文为“琅琊王司马金龙墓寿砖”10字。
所见几例,可分为三种格式。(1)横式右起。
(2)横式左起。(3)竖式右起。
这几种格式大抵因砌砖时或卧或立而异,亦因其在墓室中所处位置不同而异。立式者有无左起者,因未睹实物,不敢妄断。
另外一种模制类砖文是1993年在大同市西南32公 里的怀仁县北七里寨村(现属朔州市)的丹阳王墓发现的。这是一处一正室、二侧室、一前室的豪华型砖构墓葬。
墓道饰以壁画,地面铺以双虎团莲纹和花草纹砖 (这样纹式的砖也有立表于墓壁者),墓室则多以胡服供养排俑、忍冬纹、龙雀纹等各种纹饰的墓砖砌之。文字砖只是其中一种。
此砖长36厘米,宽18厘米,厚5·5厘 米。砖文皆为“丹扬王墓砖”五字。
这两种模制砖文,都是肃穆峻整的隶书。唯“琅琊王司马金龙墓寿砖”起落处多用方笔,更显厚重,“寿”字的写法更是令人称 绝。
此砖似与《司马金龙墓表》、《墓铭》出自同一书家之手。“丹扬王墓砖”则以圆笔为主,“墓”字的开张,“砖”字末笔的左斜和方折楷化都有可取之处,惟 在整体上显得僵直了些。
2.砖 文铭刻类:这几年在大同市见到的有七种(不包括砖志)。计有“宿光明冢”,“王羌仁冢”、“王礼斑妻舆”、“王斑”残砖、“尉娘”砖、“苟黑”砖和“赵 胡”砖。
出土地大抵都在距今大同城三四公里的南半圈,西起电焊器材厂南到冯庄、智家堡东迄沙岭村。从时间上又可分为前期后期两组。
前期组,“宿光明冢” 砖,长28厘米,宽l5.5厘米。四字上顶下空,随意为之。
每个字大小比较均匀,笔道也算整齐,多以复刀作圆笔。“王羌仁冢”砖,比“宿砖”略小,长26厘米,宽13厘米,四字竖排,上松下紧,愈下愈大。
“王”字缩手敛足,“冢”字可边可沿,“羌”字则无拘无束。此砖刀法粗疏,首尾不回不护,山野气十足。
比之以上二砖,“王礼斑妻舆”要算是精心之作了。砖长27厘米,宽13.5厘 米,大小与“王羌仁冢”砖相仿佛。
此砖无论书手还是刻工均在前二种之上。书体应是隶书,点画浑厚沉稳,“礼”用别体,“示”旁信手添笔为“衣”。
“舆”之末笔,变捺为挑,妙趣自见。尤其是“礼”、“斑”、“妻”等字的几个原有的或添加的点,刻意剜圆,极具装饰效果。
“王斑”残砖,宽达16厘米,长不可测。此砖与“王礼斑妻舆”砖当为同圹中物,但却是更具急就意味的不经意之作。
关于“王礼斑妻舆”和“王斑”残砖,我已专文考证其砖成文于明元帝永兴元年(409),墓主为乐浪王氏。[2]这一类铭刻墓砖文大多是急就而成,可谓砖不择精,文不思工也。
书体大多以楷隶为之,书风高古朴茂,野趣横生,当是北魏文成帝前物。后一组“尉娘”、“苟黑”和“赵胡”三种墓砖,都是2006年在城东南四公里沙岭新村工地出土的。
墓砖大小在30~31*15.5~16*4.5~5cm。“尉娘”为魏楷书体,其书宽博雍容,铁画银钩,存篆籀笔致;筋骨精劲,血脉通达,有“郑文公碑”风骨。
以书风观之,此砖应为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迁都以后所刻。墓主人尉娘姓氏已由尉迟改为尉。
“苟黑”为民间俗隶,草率、稚拙,其功用惟在志墓耳。苟姓应为代姓若干氏所改,时间应与“尉娘”砖相仿,下方自左至右不规则的刻文:“廿”“四月”“四日”,极有可能是太和二十年(496)四月四日,应是此苟黑的入窆时间。
“赵胡”二字,赵近楷书,胡为不带波磔的隶书,书体率意而不苟且,令人生爱。墓砖右下部相迭的六横,以一中竖直穿,第一横加竖为“十”,第二横加竖与左右二点为“六”,下四横加竖与最上部左右二点为“年”,总起来可辨读为“十六年”三字。
左下之“□申”似为“壬申”纪年的缩写。太和十六年(492)正是太岁壬申,可见辨识不谬。
举报 | 2011-09-06 11:03回复 13南北 进士8 4楼 3.瓦文模制类: 大同地区发现的北魏平城时期模制瓦文有两种,一种是文字瓦当,一种是戳记瓦文。文字瓦当已发现十多种。
方山永固陵计有文明太后永固陵前的“万岁 富贵”、“忠贤永贵”、“长乐富□”、“福”字残文当、“流”字残当;魏孝文帝虚宫有另一式的“富贵万岁”,雀羽格四字残当。云冈石窟上方遗址屡见有“传 祚无穷”瓦当。
2002年以后大同操场城北魏宫城遗址陆续出土有“大代万岁”、“皇魏万岁”、“皇万岁年”、“长寿永□”、“皇祚永延”、“寿贵”等吉语瓦当。这些瓦当上可以辨认 的文字,大多是隶书,有的稍用篆法,有的略呈楷意,与汉代的此类瓦当文书风一脉相承。
“富贵万岁”瓦当,是平城太和中文字瓦当的大宗。在大同附近一处北魏 瓦窑遗址,我们看。
3. 北魏孝文帝的评价怎么写
孝文帝一生勤学,喜好读书,手不释卷。
性又聪慧,精通五经,博涉史传。善谈《庄子》、《老子》,尤其通晓佛教义理。
舆车之中,戎马之上,都不忘讲经论道。博学多才,擅长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占,侍臣笔录,不改一字,辞旨可观。
自太和十年以后,诏令、策书皆亲手拟写;至于议定礼仪律令,润饰辞旨,刊定轻重,也都亲自下笔。其他文章,不下百余篇。
爱惜人才,亲贤任能,刘芳、李彪诸人以经书见知,崔光、刑峦之徒以文史显达;对有才能的大臣十分器重,不吝爵赏,如对元澄、李冲、王肃、高闾、宋弁等都一一予以重用,他们在制礼作乐、改革旧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亲政以后,日理万机,不辞辛劳,勤于为政。
操劳于朝堂之中,奔波于疆场之上,十几年如一日。祭天地、五郊,祀宗庙,常必躬临,不以寒暑为倦。
尚书奏案,多自审阅;百官大小,无不留心,务于周洽。他常说:“人君怕的是不能处心公平,推诚待人。
能做到这两点,则胡、越之人都可以变得如亲兄弟。” 虚心讷谏,从善如流。
他常对史官说:“直书时事,无隐国恶。人君作威作福,史官又不写,将何以有所畏惧。”
而用法严谨,虽王公、贵戚、大臣也从不宽贷;然不计小过,宽以待人。左右进食,曾于食中得虫,又进汤误伤帝手,都是一笑了之。
爱惜民力,生活俭朴。每次外出巡游及用兵,有关官吏奏请修筑道路,孝文帝说:“粗修桥梁,能通车马就行了,不要除草、铲得过平。”
在淮南行军,如在境内,禁止士卒踏伤粟稻,有时砍伐百姓树木以供军用,也要留下绢布偿还。宫室非不得已不修,衣服破旧了,洗补以后又重新穿上,所用鞍勒仅铁木而已。
4. 北魏汉字的“四”字有几种写法
古文中确实有将“三”与“四”混淆的时候,因为古文“四”字写作“亖”字,古文又是竖排,很容易看错,清代王引之在他的《经义述闻》考证了两处“三”与“四”混淆的错误。
【述十九•二十三•是四国者】十二年《传》:“是四国者,专足畏也。”杜注曰:“四国,陈、蔡、二不羹。”……引之谨案:……陈、蔡、不羹,实三国,……而此言“四国”者,涉上文两“四”字而误。……《汉书•地理志》颖川郡虽有东西二不羹,然杜注及《土地名》并云:“襄城县东南有不羹城,定陵县西北有不羹亭。”定陵之“不羹”,有亭而无城,则非灵王所城者也。《传》所谓“大城不羹”,其为襄城之不羹无疑。《水经•汝水注》亦云:“汝水又东南,迳襄城县故城南。”“又东南迳东不羹城南。”引《春秋传》“大城陈、蔡、不羹”为证。而西不羹亭,则仅见于“滍水注”中,不引《春秋左传》为证。
【述十七•十四•马三匹】亖,古“四”字。
5. 魏组词怎么写
一、魏组词:魏碑、魏阙、阿魏、魏紫、魏氏、王魏、元魏、魏魏、魏家、韩魏、魏珠、魏科、姚魏、魏花、魏观、魏台、魏妃、二魏、魏丙、魏草。
二、读音:wèi
三、基本字义:
1、古代宫门上的楼台:魏阙(古代宫门上所建的巍然高出的台阙,因下边两旁有悬布法令的地方,所以亦用来代指朝廷)。
2、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北部、陕西省东部、山西省西南部和河北省南部等地。
3、中国历史上的三国之一。
4、中国历史上的北朝之一:北魏。魏碑(北朝碑刻的统称)。
5、姓。
扩展资料
一、笔画顺序:撇、横、竖、撇、点、撇点、撇、横、撇、竖、横折、横、横、撇、竖弯钩、撇折、点。
二、笔顺图解:
三、词语解释:
1、魏碑 [ wèi bēi ]
北魏时代的碑铭造像题记等石刻文字。书法笔力遒劲,结构谨严,多具有汉隶笔意。
2、魏阙 [ wèi què ]
古代宫门外的高大建筑物(公布法令的地方)。
3、阿魏 [ ā wèi ]
一种有臭气的植物。根茎的浆液干燥后,中医用为帮助消化、杀虫解毒的药物。
4、魏丙 [ wèi bǐng ]
汉 相 魏相 和 丙吉 的并称。
5、房魏 [ fáng wèi ]
唐太宗时名相房玄龄与魏徵的并称。两人皆出河汾门下,并为唐初敢于直谏的大臣;以房魏代称贤相。
6. 魏碑用什么笔写好
【魏碑用什么毛笔好】
写魏碑用羊毫比较好,因为魏碑金石气息比较浓,用软一点的可以中和一下,或是写的温和一点。
【魏碑】
魏碑是北魏碑刻的统称,其特点是笔力、字体强劲。魏碑:顾名思义,它流传下来的形式主要是碑刻和拓片。魏碑原本也称北碑,在北朝相继的各个王朝中以北魏的立国时间最长,后来就用“魏碑”来指称包括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在内的整个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
共两大类:一类是佛教的造像题记,如《龙门二十品》。;一类是墓志铭如《元显儁》《元桢》《张猛龙》《张玄》等等千余种。魏碑中带有汉隶笔法,结体方严,笔画沉着,用笔险绝,跌宕雄浑。 康有为称魏碑有十美,概括了魏碑书法雄强、朴拙、自然天成的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