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奏折的写法
奏折是清代专有的一种文书。从字面上讲,即是折叠而进的臣子向皇帝报告事件的文书。
奏折的使用,始于康熙中期,最初仅限于皇帝指定的少数亲信官员。雍正皇帝即位后,进一步扩大了使用奏折的范围。除了康熙时期有奏事权的地方的将军、督抚、提督和中央的大学士、尚书等人外,一些翰林、科道甚至地方上低微之员,亦允许上奏折。
奏折所涉内容非常丰富,大致可分为请安、谢恩、缴批和陈事四类。前三类比较简单,陈事折则非常繁杂,涉及内政、军务、外交,上自国家政务,下至百姓琐事,无一不包,大多不盖印章,直接报告于皇帝,因而保密的程度很高。在当时,奏折是皇帝控制政权,了解和掌握内外官员的动向的有效途径。
奏折用纸多为榜纸、本纸和毛边纸,统称素纸,均为竹纸。当时宣纸名贵,臣僚平常缮写呈奏用不起,也没有那么多宣纸可供。奏折高一般为22cm,横宽为10cm;另有一种小密折,高仅14cm,宽7cm。奏折每幅六行,左右两幅称为一扣或称一开。每扣12行,每行计20个字,低两字为平格,实写18个字,余两字作抬头之用。
臣子缮写奏折,封好后装入报匣,专差递送,经专门负责收发奏折的内外奏事处,到达皇帝手中。皇帝披阅奏折,皆用朱笔,称“朱批奏折”,发还给具奏人。雍正帝时,命令将前朝朱批奏折缴还,此后成定制。
雍正七年下令实行副本制度。凡奉朱批的奏折,都由军机处誊录一份备查,即为“录副奏折”。只有极少数奏折或因事涉机密,或因风闻奏事,被皇帝留在宫中,称为“留中”。凡留中的奏折,一般不朱批,不录副,也不发抄,过后以原折交军机处归档,故亦称作“原折”。
奏折作为清代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了解和研究清代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有效工具。(屈春海)
2. 古代奏折的格式
大体格式是, 开头:臣(某某)启: 正文:(叙事) 结尾:叩请圣裁 官职+姓名 时间 李鸿章在美国大选时上的奏折(作为例子) 臣李鸿章今有一本起奏: 臣近闻西夷米国,国君甑选,荒唐之极,笑煞万邦,恰如我天朝廷议:夫君者,天子也,天命归也,彼既竟假草民之手,必无正统之续,此一奇也;其当朝者任由一庶人质训国事,渔樵对答,实闹剧耳,狎客相舞,互暴私隐,取悦庶民,成何体统,此二奇也;外患未除,内创犹存之计,不思安稳之国策,却墨守四年轮替之成规,更迭朝廷重臣,殊为不智,此三奇也;更勿论商贾献金、财阀捐募,其劳民伤财不一而足。
今我朝亦有不肖辈,竟妄论应师此法,谬之甚矣。彼西夷米国,立国非长,其民愚钝,其酋乖张,如此蛮夷,何德以效?想我天朝,巍巍数千年,不行此法,未见其患,官清吏廉,国泰民康。
我朝自太。
祖开国,施仁政于蛮夷四方,频谴能匠出使宣威,终至蛮荒匪酋亦云:泱泱大清,吾友也。先帝尝曰:鞠躬为民,至死不渝。亲以身践,万世流芳。
且夫,国事者,岂黎庶可知也,未历宦场,不明世事,亦非嫡属,即贸然以国相托,几近儿戏。况禅让古法,不合今时,尧舜之说,宵小所乘,西夷名曰民。
主,实未开化,臣乞陛下,悯恤万邦,早谴天使,将我朝圣制,向其宣扬,其途虽遥,其事弥坚,臣虽不才,愿勉力前往。臣复乞陛下,早定嗣承,上合天心,下安社稷,述著文字,明证典章,诚惶诚恐,微臣草上。
3. 古代奏折格式
1 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
在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乐毅《报燕惠王书》、李斯《谏逐客书》,“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
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可见,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统观众多表文,尽管具体内容不同,但都离不开抒情手法的运用,因此,“动之以情”也可以说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
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2 剳,即札。
札子,和“疏”一样,就是上奏给皇帝的表章,内容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可能只是因为在不同的时代较不同的名称罢了。
4. 奏折的写法
奏折是高级官员给朝廷的"工作报告"、请示和建议,稍稍重要之事,臣属都要向朝廷"汇报请示"。
然而,皇帝每日要披阅大量奏折,所以奏折不能太长,或者说要尽可能短。但所奏之事又多数都是国家、地方的政治、军事、经济大事,其中不少又与上折者个人利益甚至身家性命息息相关,如何以最少的文字陈明原委、说透道理,委实不易。
可以说,奏折中的每一个字都十分珍贵,都不能"浪费",端的是"一字千金"。如何写奏折、广而言之下级 如何向上级"打报告",确实大有学问。
前任安徽巡抚翁同书,咸丰八年七月间,梁园之挫,退守定远。维时接任未久,尚可推诿。
乃驻定一载,至九年六月,定远城陷,文武官绅殉难甚众。该督抚独弃城远遁,逃往寿州,势穷力绌,复依苗沛霖为声援,屡疏保荐,养痈贻患,绅民愤恨,遂有孙家泰与苗练仇杀之事。
逮苗逆围寿,则杀徐立壮、孙家泰、蒙时中以媚苗,而并未解围。寿城既破,则合博崇武、庆瑞、尹善廷以通苗,而借此脱身。
苗沛霖攻陷池,杀戳甚惨,蚕食日广,翁同书不能殉节,反具疏力保苗逆之非叛,团练之有罪……军兴以来,督抚失守逃遁者皆获重谴,翁同书于定远、寿州两次失守,又酿成苗逆之祸,岂宜逍遥法外?应请旨即将翁同书革职拿问,敕下王大臣九卿会同刑部议罪,以肃军纪而昭炯戒。臣职分所在,例应纠参,不敢因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
是否有当,伏乞皇上圣鉴训示。谨附片具奏。”
5. 给皇帝写奏折的格式是什么
奏折最初的体式大致有两种,一种与奏本形式基本相同,行款字数不变,只是尾部程式简化了。
另一种是密缮小折,役有任何规定式样,有的仅宽7厘米,高12厘米多,甚至更小。奏折成为正式官文书后,通常尺寸与题本大致相同。
从首至尾共13幅半,折首第1幅封时向后折转,第2幅是折面,正中偏上一“奏”字,第3幅到第12幅书写正文,第13幅不写字,后半幅是折尾,封时向右折转。奏事折多用白折,折面也可加用黄绫,安折、贺折用黄折、面加黄绫。
奏折每幅六行,平行十八字,第3幅第1行写具奏人衔名并“晚”字或“谨”字,第2行奏字单抬,接写事由“为某事”。以下叙述正文,要求叙事明显,措词条达,简洁明了,用匀、正、方、光、秀的正楷书写。
结尾通常用“谨奏”或“谨奏请旨”等固定套语,尾幅年月日用五行,宇写在正中一行。奏折最初是以私人身份上奏的文书,后又形成专门的封递制度,文件本身不必用印。
你可以看一下出师表,它也是一个奏折。
6. 奏折的写法
奏折是高级官员给朝廷的"工作报告"、请示和建议,稍稍重要之事,臣属都要向朝廷"汇报请示"。
然而,皇帝每日要披阅大量奏折,所以奏折不能太长,或者说要尽可能短。但所奏之事又多数都是国家、地方的政治、军事、经济大事,其中不少又与上折者个人利益甚至身家性命息息相关,如何以最少的文字陈明原委、说透道理,委实不易。
可以说,奏折中的每一个字都十分珍贵,都不能"浪费",端的是"一字千金"。如何写奏折、广而言之下级 如何向上级"打报告",确实大有学问。
前任安徽巡抚翁同书,咸丰八年七月间,梁园之挫,退守定远。维时接任未久,尚可推诿。
乃驻定一载,至九年六月,定远城陷,文武官绅殉难甚众。该督抚独弃城远遁,逃往寿州,势穷力绌,复依苗沛霖为声援,屡疏保荐,养痈贻患,绅民愤恨,遂有孙家泰与苗练仇杀之事。
逮苗逆围寿,则杀徐立壮、孙家泰、蒙时中以媚苗,而并未解围。寿城既破,则合博崇武、庆瑞、尹善廷以通苗,而借此脱身。
苗沛霖攻陷池,杀戳甚惨,蚕食日广,翁同书不能殉节,反具疏力保苗逆之非叛,团练之有罪……军兴以来,督抚失守逃遁者皆获重谴,翁同书于定远、寿州两次失守,又酿成苗逆之祸,岂宜逍遥法外?应请旨即将翁同书革职拿问,敕下王大臣九卿会同刑部议罪,以肃军纪而昭炯戒。臣职分所在,例应纠参,不敢因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
是否有当,伏乞皇上圣鉴训示。谨附片具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