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帮我写一篇帮扶日记
参加困难帮扶活动
“助人为快乐之本”、“日行一善”、“施比受更有福”等等,这些为善最乐的道理是我们自小便耳熟能详的,但对于我这个没有经济能力的小学生来说,做善事彷佛是一句遥不可及的口号,因为我即使有心想救助别人,也会因为自己身无分文而心有余力不足。更何况我的生活重心总围绕着课业、才艺班,很少会去注意周遭有哪些人需要帮忙,直到前几年的台风天带来豪雨,酿成灾害,我才惊觉帮助别人有时并不需要拥有雄厚的经济能力,只要拥有一颗真诚助人的心,适时的伸出援手,亦能达到帮助别人的效果,品尝做好事的快乐。
对于这种来当义工的任务,令我感觉既新鲜又兴奋,毕竟能付出一己之力帮助别人是件好事。但是不能否认的,这必须牺牲掉自己许多的玩乐时间、睡大头觉的时间,而且又不是什么轻松的差事。这里没有网络,没有超市,也没有便利商店,附近只有一间又小又阴暗半残破的老式杂货店。但当一个小女孩热情的跟我分享她的玩具时,我吃了一惊,那是一只缺了一个耳朵、脏污破旧的熊布偶,但在她眼中,却是时时抱在怀中、爱不释手的宝贝。我赶紧翻出自己从家里带来的几本图画书给她,她兴奋得手舞足蹈,抱住我一直说谢谢,连其它的小朋友都过来拉住我的手说:“谢谢哥哥,你真是个好人!”顿时,我突然觉得自己是那么的富足,那么的开心。原来,平时我生活在比他们富裕许多的环境中却不知珍惜,原来,我本认为只是一己之力的付出,但自己却真的有能力帮助别人了。那一刻,我的心是真真实实的感觉到充实与快乐的!帮他们整理着从各处捐赠出来的爱心物资,想着这些东西能够对他们的生活有所帮助,内心就替他们感到开心!
即使忙得不可开交,即使晚上只能睡在简陋的活动中心,但看见他们一张张绽开笑容的脸,一双双充满感激的眼神,以及一声声真诚的感谢,就觉得一切辛苦都值得了。当然,我也在心里默默的感谢着,感谢这一次的活动,让我体悟了并非只有富人才能“做好事”,其实只要时时秉持着一颗善良的心、一股助人的热情,常常去关怀周遭的人,并适时的伸出援手,便能随时随地的做好事。不论是帮助视障者过马路、搭公车让位给老弱妇孺,或是参与社区服务等等,都能获得帮助别人后那种满满的快乐。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为善不落人后”,我想,从此以后,我更懂得做好事的真谛了。
2. 老师对留守儿童关爱帮扶落实情况怎么写
当前,许多农村父母为了养家糊口,供孩子上学而不得不外出打工挣钱。
从而使一群群无人看管的留守儿童逐渐增多,由此引发的问题也层出不穷。留守儿童有的任性、冷漠、自卑封闭,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有的内向、孤独、柔弱无助;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还有的连学科作业都无法完成。
因此,留守儿童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何走进他们的心灵,引导这些孩子尊师守纪﹑安心学习和健康地成长呢?在班级管理中,笔者有以下一些具体做法。
建立动态档案,掌握留守儿童的真实情况 为了准确地掌握留守儿童的真实情况,弄清楚本班留守儿童的性格差异。在实践中,我通过认真调查研究﹑核对落实,为每个留守儿童建立了动态档案。
掌握好学生父母外出打工的详细地址及联系电话、家庭成员情况和学生临时监护人的住址及联系方式﹑并适时根据本班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档案的相关内容。并主动电话联系留守儿童的家长,让家长尽量做到定时与子女通电话、增进感情,与班主任联系了解学生在校情况。
还要多与监护人交流。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建立起与学生家长、老师之间方便的沟通,从而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联系网络。
用心付出真爱,唤醒留守儿童的心灵感应 根据留守儿童的特点,他们最缺乏的就是亲情关爱。因此,在班级管理中,我把留守儿童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注重在生活学习、亲情体验等方面的引导,力争让留守儿童找回亲情、找回快乐,健康成长。
主要做法是:1.定好目标,落实帮扶。针对我所带的班级留守儿童较多的实际情况,我经过反复思考和积极探索,对留守儿童逐个进行分类、分组,制定科任帮扶计划,将每个学生的表现﹑学习情况、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所取的效果逐一列成表格,按计划实施。
并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对留守儿童多看一眼,多问一句,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在留守儿童有病时,及时带其诊治,悉心照料。
比如:我班的邹俊朗同学在上劳动课时,右脚不慎扭伤。我闻讯后,及时将该学生送至县人民医院去医治,在他医院疗养期间,每天坚持为他嘘寒问暖,补习功课。
让他感觉到老师对他的真正关心、关爱。该学生伤愈出院后,纪律有了明显的好转,学习成绩不断地提高,多次被学校评为“星级学生”。
2.分类指导,因人施教。由于留守儿童的每个家庭环境、经济状况切然不同。
在实施帮扶指导时,针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修养欠缺的留守儿童,应分别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并有意识组织这部分留守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使他们生活在欢乐、祥和的氛围中,找到家的感觉,增强他们的学习、生活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例如我班留守儿童周盈盈,其父母都在东莞打工,由其60多岁爷爷代为看管,她衣着时髦,好出风头,成绩时好时坏,其爷爷根本管不着。我在全面了解该生的情况后,制定了具体的教育引导方案,利用班会课让其他留守儿童讲叙自己是如何做到约束自己,使其父母亲在外安心,顺心工作,并让她与其父母通过电话了解父母打工的艰辛生活。
通过长时间的反复教育,有一次,我发现她在自己的笔记本中写到:“亲爱的爸爸、妈妈,是吴老师让我感受到了你们生活的艰辛,我一定会重新认识自我……”从此,该生改掉了不良习惯,努力学习,成为了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加强感情交流,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
由于外出的打工父母没有时间顾及孩子。孩子感情上得不到交流,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缺少父母的温暖和教育,这对学生心理产生极大影响。
同时监护人的过分溺爱和迁就,导致孩子养成花钱大手大脚、逃学上网、吸烟喝酒、自暴自弃等不良行为,从而使学生形成自私、孤僻、暴躁、蛮横的不良行为习惯。针对这些特点,我利用班会课就“勤俭节约的重要性”展开讨论,让他们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体会父母的不易,让他们感到父母出去不是不爱他们,而是为了使他们生活更好。
并按计划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例如定期举办图书角、手抄报、美术沙龙这些活动,不仅能填补学生心灵的空白,而且也可让他们觉得学校生活充实、美好。
另外,利用思想品德课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在辅导的过程中不断鼓励他们发表内心的看法,遇到问题及时和同学老师沟通,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觉得教师在内心上关爱他们。
开展赏识教育,树立留守儿童的自信心 首先,我们应该坚信每个孩子都有优点,当然也都有缺点,这是一个最基本性的评价。其次,教师要拥有一双善于捕捉“闪光点”的眼睛,要善于发现留守学生身上的才能。
俗话说:“东方不亮西方亮”就是这个道理。 例如有些学生的思维能力欠佳,但动手能力很强,如果他们没有考上大学而成为了一名出色的计算机维修工,你能说他们不成功吗?所以,教师应该千方百计地挖掘留守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然后用欣赏的眼光、愉悦的心情、发自内心的赞。
3. 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内容及效果怎么写
1、为搭建志愿服务实践基地,引领大学生党员投身社会实践中锤炼成长,可以组织学生党员在校内、农村、社区、场馆等开展活动和开辟校内外党员志愿服务基地:通过开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讲,协助村党支部进行党团相关材料的建设,协助村党支部对村团支部的建设;举办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为生活困难群众、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提供帮扶服务;通过党员示范带动和合作共建,确定服务人员、服务时间、服务内容和服务对象,将零散的服务活动发展为经常性服务项目,并通过服务对象的反馈,遴选出群众最喜欢的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精品项目。
2、为提高志愿服务的针对性和水平,秉承群众路线的思想,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根据群众个性化需求,制定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菜单”,本着“党员主动认领、群众自主选择、供需双向对接”的原则,构建“定时+定点+定单”订单式志愿服务机制,即在重大节假日、传统佳节、特殊日子为志愿服务基地和特殊群体送服务上门,开设志愿服务窗口和设学雷锋志愿服务岗。根据大学生志愿服务注册登记表的服务项目意向,围绕“大型活动、文体活动、法律咨询、助老助残、环保活动、教育活动、心理咨询、科技活动、结对帮困、政策宣讲、农业服务、社区服务、突击任务、义务劳动”等14项校外服务内容,“结对帮扶困难学生、到低年级担任班主任助理、创建教室、寝室文明示范岗、定期开展义务劳动”等校内服务定岗定责内容,依据群众所求、社会所缺、成长所需,量身定制学生党员志愿服务菜单。服务订单由志愿服务基地和上级党组织接转和指导。
3、为切实增强党员的党员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形成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建立党员志愿服务活动服务考核考评激励机制,要求大学生党员开展志愿服务时填写“志愿服务登记卡”,记录服务时间、服务内容、服务效果,并由服务单位进行签字、盖章。学院党总支设立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工作办公室,与服务单位沟通,了解党员在服务活动中的表现,并专门负责对志愿服务进行量化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学生党员后续组织发展、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入党积极分子考察期、预备党员预备期,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根据学习、工作和自身特点,选择适当方式,必须分别参加不少于50小时的志愿者服务。大学生党员50小时的志愿者服务是指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利用课余时间,自愿、无偿地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