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国擅长写草书的是谁
唐朝张旭史称“草圣”,代表作《千文断碑》、《古诗四道》,第二是怀素,代表作《自叙帖》 孙过庭《书谱》:字字区别,不相连接,而笔意活泼、秀媚.“大草”与“小草”相对称,大草纯用草法,难以辨认,张旭、怀素善此,其字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清朝冯班《钝印书要》谈学草书法云:小草学献之、大草学羲之,狂草学张旭不如学怀素.怀素的草字容易辨认,字迹清瘦见形,字字相连处亦落笔清晰易临.张旭字形变化繁多,常一笔数字,隔行之间气势不断,不易辨认,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提到张旭草书以“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而有动于心,必于草书挥毫发之”,故学张旭难.。
2. 英语翻译元祐初,山谷与东坡,钱穆父同游京师宝梵寺.饭罢,山谷作
元佑初年,黄庭坚与苏东坡、钱穆父一起去京城宝梵寺游玩.吃过饭,黄庭坚写了几张草书,苏东坡对此大加赞赏,钱穆父从旁边看了看说:“老黄(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的草书非常俗.”黄庭坚问:为什么?钱穆父说:“没什么,只是没有见过怀素的真迹罢了.(怀素,唐代著名草书家,和尚,与东汉张芝并称醉素癫张)”黄庭坚心里很是不服,从此后不肯给人写草书.绍圣中年,黄被贬至涪陵,才第一次见到怀素藏在石扬休家的真迹,就接回家去临摹.临摹了好几天,经常忘了吃饭,从此明白了草书之法度,下笔如飞,和元佑年间的草书大不一样.从这时起黄庭坚才相信钱穆父的话不是诬佞之言,然而钱穆父已经死了很长时间了.所以黄庭坚经常说在涪陵学会草书,遗憾钱穆父看不见了.。
3. 【学写书法600
俗话说“字是门面书是屋”,练一手好字很有必要.而学书,最好从硬笔书法练起.虽然毛笔书法是学书的最终归宿,但硬笔是常用的书写工具,平时书写文字,一般都用钢笔或者签字笔.因此,从实用观点出发,先学硬笔书法,简便易行,见效较快,而且宜从楷书学起,楷书为诸般书法的基础.由楷书起步,书法才见精神,弃楷书而直接学行书草书,不管写出来的字形体如何秀美、章法如何漂亮,通通柔若无骨,字架虚飘,立不起来.先学楷书,后学行草,便如幼童学步,先学会一步一步向前走,学会了走路,步子稳健了,再走快步和跑步,事虽不同,道理一致.学书法应该分几个步骤进行.第一步,认真准备.准备内容分两方面:一是纸笔.初学之时,笔用铅笔,纸用60K的白纸,这两样工具都方便描摹.二是找到适合自己练习的字帖(最好是欧体的).世人练楷书,不外乎三种,即欧、颜、柳体.这三人都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欧体即欧阳询的字体,以《九成宫醴泉铭》为最著名.欧字结体以倚侧取势,即笔画安排右肩稍稍向上抬起,点划横竖斜正、长短粗细、虚实变化既巧妙又恰到好处,最合适练习基本功.颜体即颜真清字,其所留碑贴甚多,以《多宝塔碑》最著名.颜字吸取了篆隶书正面结体的特点,笔画对称匀整,横轻竖重,方框的两竖笔写成圆弧形,犹如向外的两张弓,柔中带刚,绵里藏针,形体雄伟,气势磅礴,但一不注意就显得结体松散,要求表达内在笔力,不适合初学.柳体即柳公松字,以《玄秘塔》和《神策军碑》最著名.柳书结体中宫(指笔画的中心部分)紧密,四肢舒展,基本特点为左低右高、左紧右舒.作为初学字帖,强于颜体,次于柳体.初学书,直接临古代碑贴并非好办法,应直接使用今人的硬笔书字帖.强力推荐当今著名楷书书法家田英章、卢中南的字帖.第二步,临摹.先摹贴,初学时依样画葫芦,把白纸覆在字帖上,照着贴上的字一笔一划描摹(至少练习三十天,每天至少两千字).这样练习一个月,基本可以做到五六分形似.但光摹贴是不够的,摹贴只能学字形,不能神形兼备,学来的字有形无神,摹贴之后必须临贴,选择高矮适中的台椅,临贴时纸与贴分开,纸置于书者正前方,贴置于纸的上方位,依照贴上的字一笔一划用心学(至少三十天,每天至少两千字),这样一个月摹贴一个月临贴,便有五六分形神俱似.第三步,巩固提高.学好了字,如何巩固学习成果至关重要.一是要反复练习,抛开字帖,单独用纸笔边回忆边书写,记不清或者写不好的反复对照字帖再练习(每天至少两千字).二是要处处严格,在你的字体成型之前,只要动笔写字,不管写什么字,哪怕是写个借条收条,都要回忆贴上的字型,一笔一划也不要马虎.世人练字,往往练归练,写归写,练字认真而写字马虎,以至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练来练去还是老样子.提问不是很清楚,不知你究竟需要什么,这是本人学书的基本体会,你如果用得着,就根据你的需要改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