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写一幅对联
上联:和顺一门有百福 下联:平安二字值千金 横批:万象更新 上联:一年四季春常在 下联:万紫千红永开花 横批:喜迎新春 上联:春满人间百花吐艳 下联:福临小院四季常安 横批:欢度春节 上联:百世岁月当代好 下联:千古江山今朝新 横批:万象更新 上联:喜居宝地千年旺 下联:福照家门万事兴 横批:喜迎新春 上联:一帆风顺年年好 下联:万事如意步步高 横批:吉星高照 上联:百年天地回元气 下联:一统山河际太平 横批:国泰民安 上联:春雨丝丝润万物下联: 红梅点点绣千山 横批:春意盎然 上联:一干二净除旧习下联: 五讲四美树新风 横批:辞旧迎春 上联:五湖四海皆春色 下联:万水千山尽得辉 横批:万象更新 上联:一帆风顺吉星到 下联:万事如意福临门 横批:财源广进 上联:一年四季行好运 下联:八方财宝进家门 横批:家和万事兴 上联:绿竹别其三分景 下联:红梅正报万家春 横批:春回大地 上联:红梅含苞傲冬雪 下联:绿柳吐絮迎新春 横批:欢度春节 上联:日出江花红胜火 下联:春来江水绿如蓝 横批:鸟语花香 上联:春满人间欢歌阵阵 下联:福临门第喜气洋洋 横批:五福四海 上联:春临大地百花艳 下联:节至人间万象新 横批:万事如意 上联:福星高照全家福省 下联:春光耀辉满堂春 横批:春意盎然 上联:事事如意大吉祥 下联:家家顺心永安康 横批:四季兴隆 上联:春色明媚山河披锦绣 下联:华夏腾飞祖国万年轻 横批:山河壮丽 上联:迎新春江山锦绣 下联:辞旧岁事泰辉煌 横批:春意盎然。
2. 写一副对联,怎么写
对联怎么写,说来话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是“六相”,分叙如下:
一是字数要相等。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 “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上联“袁世凯”三个字,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桃花流水之曲,绿荫芳草之间。”
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是可以的。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一人千古,千古一人。”
二是词性相当。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前者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时令、地理、官室 、草木 、飞禽等。最后是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如天文对时令、天文对地理、地理对宫室等。
三是结构相称。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如李白题题湖南岳阳楼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结构。其中,“水天”对“风月”皆为并列结构,“一色”对“无边”皆为偏正结构。
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四是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如:“莫放 春秋 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
这是一副七字短联,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都是“二——二——三”。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
五是平仄相谐。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应平仄相反。二是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
对联平仄问题不是绝对的,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变通。如对联中出现叠字、复字、回文、谐趣、音韵等,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
六是内容相关。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还差一个“联”。“联”就是要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但对联中有一种形式叫“无情对”,上下联逐字逐词对仗工整,但内容毫不相关,上下联意思对比能造成意想不到的趣味性。成名于清末民初人称怪才的何淡如以广州方言俗谚“一头雾水不知宗”对唐诗名句“四面云山谁做主?”就很有特色。
3. 写一幅对联怎样写
对仗是对联的基本特征,没有对仗就没有对联。
对联创作必须在对仗上下功夫。律诗对仗限于两句之间,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允许重复。
骈文对仗扩大到前两句和后两句之间,允许同位虚字相重。对联对仗的严格要求不亚于律诗,而且将长联同边自对的形式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1. 同类词相对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是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中的一副对联,非常工整。同类词相对是对仗的基本原则。
该联“真”,“假”,“有”,“无”,都是高度抽象的哲学名词。“作”,“为”是词意相近动词。
“时”和“处”在语法上是副词, 在字面上“时”又可理解为“时间”,“处”又可理解为“空间”。 “亦”,“还”在字面上是词意相近的副词,在语法上可视为省略了动词“是”。
但必须了解其中还有句内自对自重,“真”对“假”,“有”对“无”是反对,而且都重用一次,这才是此联的精华所在。在谈到对仗时,人们常常作语法分析,以便说明“词性相同”或语法结构”相同。
但是过分强调语法分析,有时也会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王力在谈诗词格律说,“语法结构相同的句子(即同句型的句子)相为对仗,这是正格。但是我们同时应该注意到:诗词的对仗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只要求字面相对,而不要求句型相同。”
(《诗词格律》第127页)这对于楹联的对仗也是正确的。楹联是观赏性很强的艺术,所以有时只要求字面相对,即同类词相对,特别要求虚字对虚字,实字对实字。
有些同类词可供选择的范围较小,如数字,人名,地名,书名,动物名,植物名等等,不要轻易超出范围。特别要指出,只要自对工整,互对不必要求词性相同。
2 .忌合掌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此联为旧时商店通用春联。平仄合律,对仗工整,而且与爆竹声中“恭喜发财”的气氛相协调,很受商界欢迎。
但深一步研究就会发现,“通四海“,”达三江“是一个意思,有”合掌“之嫌。七言联一共才14字,其中6个字只能当3个字用,岂不可惜。
对联是文章中最精练的文体,决不允许浪费笔墨。为了以较少的文字提供较多的信息,必须避免上下两联说同一意思。
例如,在新春联中用”震乾坤“对”惊世界“,”报家音“对”传吉语“,”发祥光”对“腾瑞气“虽可强调喜庆或强盛气氛,仍不免有”合掌“之嫌。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提到“黄星岩随园偶成云:山如屏立当窗见 / 路似蛇旋隔竹看。
厉樊榭咏崇先寺云:花明正要微阴衬 / 路转多从隔竹看。二人不谋而合。
然黄不如厉者,以如字与似字犯重。竹垞为放翁摘出百余句,后人常以为戒。
“(《随园诗话》卷五,二二)这段话说明在诗中对仗要避免同义词相对,用”似“对”如“,虽字形字音不同,但字义相同 ,亦不可取。这似乎有点苛求,连大诗人也难免的事,我辈怎能不犯?但应该看到,要避免合掌,就要从避免同义词相对做起。
3.反对为优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这是梁章钜因编辑《沧浪亭志》而获得的集句联,上联系欧阳修句,下联系苏舜钦句,皆沧浪亭本事。此联用了反义词“有”对“无”,“皆有情”对“本无价”,含义是,清风明月到处都有,但对俗人来说,有钱也买不到;近水遥山本为无情之物,但在诗人眼里,都成了有情之物,对比强烈。
说“近水遥山”对“清风明月”工整,是指句中自对工整,即“遥山”对“近水”,“明月”对“清风”十分工整,而且“近水”与“遥山”是反对,更有情趣。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
又说“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言对者,双比空辞者也。
事对者,并举人验者也。反对者,理殊趣合者也。
正对者,事异义同者也。”(《文心雕龙》卷七丽辞第三十五)。
“反对者,理殊趣合者也”是说:虽义理不同,而旨趣相合。也就是相反相成,殊途同归。
这是对仗的精义。春联“十年宦比梅花冷 / 一夜春随爆竹来”(《名联谈趣》289条),上联的冷淡,反衬出下联的热闹,也是“反对为优”的好例子。
4. 句中自对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这是西湖花神庙旧联(《楹联丛话》卷六),由四言六言两句合成。红对翠,燕对莺,雨对风,朝对暮,都是句中叠字自对,而且全联用叠字。
由此可见,只要句中自对都是 工对,全联一定是工对。5.同边自对下笔千言正桂子香时槐花黄后出门一笑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这是阮元题杭州府贡院联,由三个四言句加一领字(正 / 看)组成。
贡院是考举人的场所。上联讲考试的季节很美,考试时文思潮涌,下笔千言,个个都有中举的希望。
“桂”和“槐”隐含“折桂”和“槐厅”之意,即读书,应试,做官。下联讲考试的地方很美,考完后不管成绩如何,应该放松一下,去西湖赏月,钱塘观潮。
用诗一般的语言给考生做政治思想工作,实在高明。此联“桂子香时,槐花黄后”和“西湖月满,东浙潮来”分别都是同边自对,有极大的艺术魅力。
6. 相重相对名满天下不曾出户一步言满天下不曾出口一字此联挂在清代钱湘灵室中,为三峰释硕揆所书。梁章钜称:“《柳南随笔》载:钱湘灵陆灿晚年居虞山,老屋。
4. 我国第一副对联写的是什么
我国第一幅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时间:约1046年前.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第二句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由此开始,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这不仅表现在开始用骈体联语来替代“神荼”、“郁垒”,而且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这就成了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对联有哪些特点?对联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要欣赏与写作对联,必须了解其最基本的格律要求.所谓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指对联中有关平仄、词性、语法修辞,以及书写张贴等方面的格式与规律,其核心是对仗.对联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以下几点: 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 从字数来看,原则上,只要上下联字数相等,不论多少字数均可.如上下联各四个字,则称四言联, 等等.但在实践中, 多为四字以上,因汉字一般需要四字以上才能组成句子.从内容上看,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也就是意思要相互衬托或相互衔接,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 大多数对联上下联之间的内容 属于互相衬托的关系.这种衬托或者是从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衬、互相补充(即所谓"正对"),或者是从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衬、互相对照(即所谓"反对"),"正对"如: 心莲清净 性海圆融(注:所引对联未注明作者或出处的,均出自本书,下同.) 2.词性相当、概念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称. 所谓词性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从严格意义上说,是每个字的词性)应当尽可能相同或相近.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及连词对连词、副词对副词,等等.如: 大行绝俗忘荣辱 至道无情空是非 3.平仄协调. 平仄协调,狭义地说,就是指对联在音调上的两大要求:平仄相对与平仄交替.广义地说,也包含句脚安排等其他一些平仄问题.要弄清这些问题,首先必须区分什么是平声、什么是仄声.这又有两种划分标准.在对联创作中,一般是运用”古四声", 即古汉语将音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除平声外,上声、去声、入声皆为仄声.现在,也有少数人运用”新四声”,即现代汉语将音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其中,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两种声韵的不同,关键在于入声字.入声字的掌握和识别,大体上还是有规律可循,在此恕不赘述. 对初学者来说, 最简单易行的办法是先在运用时借助工具书.据作者个人的经验,在运用中比较容易熟悉入声字.不过,要注意的是,虽然上述两种用法可并行不悖,但在同一副对联中,不能同时混用. 现在再回过头来谈平仄协调的问题.所谓平仄相对, 就是上下联的音步要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反之,如果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就叫平仄失对,又叫同声相对.音步与节奏大体上是同一概念,一般来说,一个节奏即是一个音步.由于对联脱胎于格律诗,因此,在平仄方面,对联与格律诗中的对仗句基本相同.而且,对音步的安排也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因为在实际上,并不一定要求整个音步平仄相对,而只是要求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对.所谓音步位,就是每个音步的末位字,这是决定整个音步性质的重点声.由于汉字的绝大多数音步为二字音步,因此,音步位一般指的就是每句的第二、四、六等字数.所以便有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如: 悲欣交集 事理双行(注:平声用" "表示,仄声用" "表示,下同.) 4.几个禁忌. 除了以上三个基本要求外,对联在格律上还有几个禁忌,即几种应尽量避免的情况: "三平尾"或"三仄尾";"孤平"或"孤仄";"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同义相对";等等. "三平尾"或"三仄尾",指的是在一个句子的最末三个字,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如 "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将"能"改为"可"就变成了三仄尾.又如"缘深因厚坐莲台",若将"坐"改为"登",就变成了三平尾. "孤平"或"孤仄",指的是在五个字以上的句子中, 只有一个平声字,或只有一个仄声字.如"无言乃入门",若改为"无言而入门",就是"孤仄";又如"大日心光遍照",若改为"大日智光遍照",就是"孤平"(全平格或全仄格例外).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 如"世事纷纷"对"红尘滚滚"、"惟觉者能听能会"对 "叹醉人不醒不知".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所谓"同位重字", 就是以同一个字在同一个位置相对,如"法界"对"世界"、"成道"对"成魔".不过,有些虚词("之乎者也"之类)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 漏网之鱼,世间时有 脱天之鸟,宇内尚无 诸佛洞观实相而无住 众生游戏虚空而不知 5.其它. 对联的写作与欣赏,还有一些相对次要的格律和比较独特的修辞方法,如借对、自对、嵌字、回文、集句,以及对联的横批、对联书写和张贴的格式,等等.下面对以上提到的问题逐一做个简单的介绍. 借对又称假对,这是词性上宽工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