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辩论质询怎么做
质询同样可以叫做盘问,一般这是二辩的任务,至于做质询,最好是连环的问题,这个需要提前充分的准备,问题的方向要根据一辩的论点走。
比如说自由与压力谁更有利于青少年发展,你可以问一下对方自由与压力是否相对的,当然对方一般会说,有些时候是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然后又问我们今天讨论的是否相对,然后有可能说,一定程度上是的。因为辩论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你想得到的,对方不一定会给你,基本上都是模棱两可的答案。
如果对方说是的,那我们就可以问,压力大好还是压力小好,他肯定说小好,然后这样就可以问对方,既然压力与自由相对,那么压力小自由就大,那不就是说自由比压力更有利于青少年发挥潜能吗。总的来说质询就是问你想得到的答案,然后得到答案后进行总结,总结的才是你问问题的目的,不要舍本逐末。
希望能帮助到你。
2. 辩论赛中质询是以陈述为主还是以提问为主
必然是提问。
因为你要做的是质询。当我坐在赛场上的时候最爽的一件事就是对方辩友在提问环节不停地陈述= =
这样问题很难问到位而且我方回答即使没对上对方的问题评委观众也说不出什么来。
而且就像一楼说的,如果你想要陈述,不要超过一两句话,回答完坐下后把概要写下来扔给一辩说。
关于质询问题,我是现想的要是不到位就不用了:
“自古至今,女性是固认的比男性细腻耐心。对于照顾孩子这种非常需要细腻的工作自然是要由女性来做”
另外,根据我的临时推测,对方若要打,会揪着“当今是男女平等的社会,自然很多女性不想在家带孩子做全职妈妈。”,那么我想到个绝的:“对于夫妇双方都在外工作的,孩子交给谁照顾?交给爷爷奶奶?好的,主要付出劳动力的是不是身为女性的奶奶?雇一个保姆?好的,谁见过雇佣照顾孩子的男保姆的家庭?……”
3. 辩论赛策划案的写法
l 比赛流程与规则如下:一、总述1、本赛制参赛双方每方上场队员共四人,称为一辩、二辩、三辩和四辩。
2、本赛制设置了陈词、质询(Ⅰ、Ⅱ)、小结、自由辩论、总结陈词共计5个环节。二、比赛流程(净比赛时间约38分钟)1. 陈词阶段:(共7分钟)每方的陈词3.5分钟。
由一辩一次完成。按正→反顺序进行。
每方用时还剩30秒时有哨声一次提示,时间用尽两次哨声提示,发言必须停止。2.质询阶段:(共10分钟)质询设为两轮四次,为一对一质询。
第一轮质询由质询方二辩提问,第二轮质询由质询方三辩提问。被质询方每轮可自行确定一位队员应对,两轮应由二位不同的队员应对,中途不得换人。
质询按正→反→正→反顺序进行。每次质询时间为2.5分钟,2分钟时有哨声一次提示,2.5分钟有哨声二次,此轮质询必须停止。
质询者必须控制时间,得提出与题目有关之合理而清晰之问题,并且可以随时停止被质询者的回答,再询问其它相关问题,直到时间用尽。被质询者没有固定的回答时间,质询者要求停止回答,被质询者就应该停止回答,让质询者再问下一个问题。
当质询方提问进入逻辑循环或被悖论时,被质询方可以跳出逻辑循环或悖论来阐述观点。3.小结阶段:(共5分钟)每方可任选一位辩手负责针对已经进行的质询进行小结。
小结由正方先开始,每方限时2.5分钟。每方用时还剩30秒时有哨声一次提示,时间用尽两次哨声提示,发言必须停止。
4.自由辩论阶段:(共8分钟)正方先开始,此后正、反方自动轮流发言。每位辩手发言次数、时间及每方四位辩手的发言次序均无限制,但某一方辩手发言落座后,对方发言之前这一方任何一位辩手不得再次发言。
双方各有时间4分钟。一方辩手发言落座时该方计时暂停,另一方计时开始。
每方用时还剩30秒时有哨声一次提示,时间用尽两次哨声提示,发言必须停止。此时如对方尚有时间,可继续发言,也可向主席示意放弃剩余时间。
5.结辩阶段:(共8分钟)每方总结陈词由四辩进行,时间为4分钟,由反方先行发言。每方用时还剩30秒时有哨声一次提示,时间用尽两次哨声提示,发言必须停止。
6. 陈词后评委打分交于主席,同时观众提问,但提问不参与评分l 评分标准:一、评判依据:1. 团体部分:(1) 陈词阶段:--破题准确、立论机智、逻辑合理、严密。--理论、事实证据引用得当、支持有力。
(2) 质询阶段:--提问简明、击中要害。--简明扼要、观点明确。
(3) 小结阶段:--符合攻势态势,能强化本方攻辩成果。(4) 自由辩论阶段:--攻防转换有序,把握战场主动权。
--针对对方的论点、论据进行有力反驳。--坚守并能进一步巩固、扩大阵地。
(5) 总结陈词阶段:--全面归纳对方的矛盾与差错,并做系统的反驳和进攻。--全面总结本方的立场、论证,系统反驳对方的进攻,为本方辩护。
(6) 综合评分:主要根据辩论队的整体形象,以辩风、整体配合、语言运用、临场反应等方面评分。2. 个人部分:(1) 论:陈词是否流畅,说理是否透彻,逻辑性是否强,引用实力是否得当。
(2) 辩:提问是否合适,回答是否中肯,反驳是否有力、有理,反应是否机敏,用语是否得体。(3) 台风与辩风。
(4) 综合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