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听”字的草书怎么写
“听”字的草书写法有十八种,如下: 扩展资料: 要写好草书需谨记16条: 1、笔墨纸、燥润查 首先选好笔,其次调好墨,再就是用什么纸。
(1)笔:分长短锋,羊狼兼毫等,根据自己的习惯选择,一般讲使用长锋狼毫笔较好,易墨迹沉凝坚挺,形成沉稳之效果(解决软飘滑)。 (2)墨分五色,和运笔速度、笔头含墨量多少息息相关。
"燥"是指笔头含墨量少,写出的点画墨色干渴。"润"是指笔头饱含墨汁,写字会出生动墨韵效果。
(3)纸分为绵料、净皮、特净皮。还有染成黄色班纹,或金银片或金银粉的。
不同的纸吸墨程度不一样。因此创作前要进行验证,以掌握笔墨纸特性,做到心中有数。
2多藏锋、少尖耍 "藏锋包其气,露锋纵其神。"藏锋和用力,其墨迹沉凝浑厚,不尖不弱。
给人以醉贵妃那种含蓄美。它书之笔意,草书要无所不悟 。
但要注意连字接笔处不要出尖。 3纵首字、异起画 (1)首纵行(行列区别解释)之首字,下笔要厚重且与尾字要在同样中轴线的位置。
(2)行与行之间的首字要起笔各异。如…… (3)每一纵行首字不能都是湿笔,否则头重脚轻、也不能头轻脚重。
4、虚实笔、提按洒 用笔的虚实不等于运笔的轻重。虚实、轻重之间不可分割,但也有区别。
如:虚起笔、实起笔……提按是一种上下起伏的运动过程。太轻则浮,太重则沉。
提者上也,按者下也。收有虚实顺逆。
5、有顿挫、转快雅 (1)线条的美在于有节奏有顿挫。顿指停顿。
挫为顿的反面,笔锋在停顿后转换方位离开原位置。表面上、是停顿,实际上则是在动。
草以点画为情,使转为形。 (2)通常转要快似烈马脱缰,洪水奔腾,给人一种暴风骤雨、电闪雷鸣般的感觉和印象。
该慢而快的话,就会有飘浮之嫌,如:连续圆转加方笔时就要稍慢一些。前人讲:"不可忙,忙失势"。
6、慢墨猪、防飘滑 该快而慢,结果是停滞凝结,形成"墨猪"。欧阳询讲:"不可缓,缓骨痴。
"看不见骨头光是肉不行,同时为了不陷于油滑和浮躁,要尽量减少"疾厉行笔"速度的出现,。快是大概念含多种快法。
苏东坡说,真书难以飘扬,草书难以沉稳。 7防横长、腰断茬 长横如拦腰一刀,气势全断。
晋代卫夫人:横画如千里阵云。 8、软缺骨、方笔加 软弱多指园笔圈圈绕来绕去,无精打采,要对笔画如刻深入理解。
适时在绕笔处转换方笔出锋。通常中锋变侧锋,使得有骨有肉。
一直溜下,则 9、竖亦变、直粗傻 竖画不要太直太粗,过则"神态呆板"。竖有出锋的有不出锋,要根据上下左右字而定,如:甲午年三个字有三个竖就要变化。
有时加"抖笔"会感觉到活泼。卫夫人:竖画如万岁枯藤。
10、中轴线、挪让它 "字如算子,非草书也",行间字缝不能对齐。也不能如砌砖,沿中轴线无规律地左右摇摆,只要全行视觉上感觉还是一纵行就可以。
字散神不散。行间透气,首尾呼应 。
"贵"偏而得中。 11、邪绣正、少为佳 字不能都是正的,偶尔出现鲤鱼跳龙门、瀑布邪贱,奇妙无穷。
过多出现邪字乱也。无声之音,无形之相。
12、字大小、抑仰洽 字大小要如同父子。大字甚至是小字的两三倍。
错落抑仰变成自然。轻重适度。
不可字字大小一样,否则平淡如水。 13、字距离、不等法 横看不能(楷书)成列,竖看不亦(明显)成行。
否则缺草书之气。如两字三字挤在一起,或两字相隔很远,又遥相呼应。
形成一种无规律的气韵、波澜之美。 14、字圈连、择眼瞎 草书无连字则平淡(横幅大字可不连)常见两连字三连字。
连就会出现圈眼过多字软,飘滑。如:寿字。
每字或整幅字都要选择瞎眼,做到笔意到圈眼瞎。如:历代名家写寒字。
孙过庭书谱里的字,听……古人说:草书是存字之梗概,损隶(真书)之规矩。 15、游丝多、乱成麻 上笔与下笔或是上字的末笔与下字的首笔相连处,需游丝引带,恰当运用可增强一定的美感,但不宜过多、"雷同 "。
出现当连反断,(如远字)。当断反续(如远字最后一笔),会出奇妙效果。
否则如春蚓秋蛇,乱成一团。刘熙载说: 接有远近曲直。
16、款印清、阴阳花。 款小于主题字,落款让人能看懂是什么字什么名。
印小于落款字,阳起阴收,符合中国人传统和自然规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草书。
2. 声字的草书怎么写
不同类型的声字草书写法如下:声 (声 ) shēng 【名】 1、(形声。
从耳,殸(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
本义:声音;声响) 2、同本义〖sound;voice〗 3、声,音也。——《说文》 4、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礼记·乐记》 5、声依永律和声。——《虞书》 6、凡声阳也。
——《礼记·郊特牲》 7、苍蝇之声。——《诗·齐风·鸡鸣》 8、有闻无声。
——《诗·小雅·车攻》 9、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柳宗元《永州八记》 10、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11、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孟子·梁惠王下》 12、又如:声叉(声音不正常);声嘶(声音破哑);声如洪钟(形容人语音响亮,有如大钟的声音);声振林木(形容歌声的高亢清远,足以使林木摇动);声动梁尘(形容歌声洪亮动人) 音乐;诗歌〖music;poet〗 1、不大声以色。
——《诗·大雅·皇矣》 2、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声音不足听于耳与?——《孟子·梁惠王下》 4、又如:声色货利(音乐、女色、货物、财利。
泛指旧时统治阶级所追求的物质享受);声诗(乐歌);声尘(音乐)。又专指古代指挥作战的钲、铙、鼓等乐器的声音 5、变非声章,弗能移也。
——《国语》 6、声望,声名(名声)〖reputation〗 7、文王有声。——《诗·大雅·文王有声》 8、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孟子·离娄下》 9、臣闻古人有辞天下而无恨色者,臣闻其声,于王而见其实。——《吕氏春秋·过理》 10、又如:声气(名声;名气);声名煊赫(名声显赫);声芳(美好的声名);声施(名声流传);声烈(显赫的名望);声名人(有名望的人);声位(声望与地位) 口信;消息;传说〖information;news〗 1、界上亭长寄声谢我,何以不为致问?——《汉书·赵广汉传》 2、又如:声传(传闻之事);声论(犹舆论);声闻(音讯,讯息) 3、声威;声势〖renown;prestige〗 4、声威天下。
——《战国策·齐策》。注:“势也。”
5、又如:声教(声威与教化);声焰(声势气焰);声振寰宇(名声威势振动天下。形容声威极盛);声乡(犹声势);声张势厉(声势煊赫);声势重灼(声威气势逼人);声势赫奕(声威气势盛大显赫);声势汹汹(形容气势盛大的样子。
多含贬义) 6、汉字的声调〖tone〗。如:声病(诗、词、曲的声调、平仄,不合于规定的律则、标准);声颡(腔调);声律(诗赋文章的声韵与格律);声比(音调相谐);声文(泛指音调);声曲(音声曲调);声度(犹声调);声客(犹言声调) 言语,口音〖speech〗 1、与人罕言,语类楚声。
——明·魏禧《大铁椎传》 2、又如:声嗽(言语) 指汉字的声母。汉字字音的一部分,指一个汉字音节开头的音(initialconsonant(ofaChinesesyllable) 声 shēng 【动】 发声〖makeasound〗。
如:不声7a64e59b9ee7ad9431333431336662不响;声张(作声;张扬);声哄(哄闹);声咳(咳嗽声);声唤(呻吟,因痛苦而叫喊);声屈(喊冤) 声称,宣扬〖claim〗 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2、又如:声云(犹声言);声兵(宣布出兵);声述(声明陈述);声叙(明白陈述) 3、吟咏;乐歌〖sing〗。
如:声伎(指歌舞等技艺) 听〖hear〗 目不得而色,耳不得而声,口鼻不得而臭味。——清·谭嗣同《仁学》 1、表示声音发出次数的单位〖time〗 2、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3、又如:几声抽泣;几声鸟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