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吴王的早朝书怎么写
自从吴王听了少年的一番话后,他就改变了主意。第二天,吴王上早朝,又对诸位大臣们说:“上次那件事,也就是攻打楚国的问题,我也想了很久,,所以,我想把上次的那个命令收回,我身为吴国的一国之君,那我必要以我国的百姓着想,诸位爱卿可以随时进谏。我想大家认为没有什么不妥的吧!”“吴王英明!”众大臣一齐回答。“好!其实呢,我想如果在我们攻打楚国的同时,其他诸侯国在我国没兵时攻打我国,那我们就面临危险了。”吴王又说。一位大臣站出来道:“启禀吴王,那楚国也是要攻啊,到什么时候呢?”大臣退了回去。“嗯,这个问题我也想过,等到我国兵力强盛的时候再公平打仗。”吴王道。大臣们这就一起说:“吴王英明。”
就这样,吴王既没有弄掉面子,又把自己想说的说了,一场危机过去了。
2. 写作文需要 吴王夫差 的故事.急
公元前496年,吴王派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打得大败,吴王也受了重伤,临死前,嘱咐儿子夫差要替他报仇。夫差牢记父亲的话,日夜加紧练兵,准备攻打越国。
过了两年,夫差率兵把勾践打得大败,勾践被包围,无路可走,准备自杀。这时谋臣文种劝住了他,说:“吴国大臣伯喜否 贪财好色,可以派人去贿赂他。”勾践听从了文种的建议,就派他带着美女西施和珍宝贿赂伯喜否 ,伯喜否 答应带西施和文种去见吴王。
文种见了吴王,献上西施,说:“越王愿意投降,做您的臣下伺候您,请您能饶恕他。”伯喜否 也在一旁帮文种说话。伍子胥站出来大声反对道:“人常说‘治病要除根’,勾践深谋远虑,文种、范蠡精明强干,这次放了他们,他们回去后就会想办法报仇的!”这时的夫差以为越国已经不足为患,又看上了西施的美色,就不听伍子胥的劝告,答应了越国的投降,把军队撤回了吴国。
吴国撤兵后,勾践带着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吴国伺候吴王,放牛牧羊,终于赢得了吴王的欢心和信任。三年后,他们被释放回国了。
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怕自己贪图舒适的生活,消磨了报仇的志气,晚上就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门外的士兵问他:“你忘了三年的耻辱了吗?”他派文种管理国家政事,范蠡管理军事,他亲自到田里与农夫一起干活,妻子也纺线织布。勾践的这些举动感动了越国上下官民,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终于兵精粮足,转弱为强。
再说吴王夫差自从战胜越国后,以为没有了后顾之忧,从此沉迷于西施的美色,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他又狂妄自大,不顾人民的困苦,经常出兵与其它国家打伏。他还听信伯喜否 的坏话,杀了忠臣伍子胥。这时的吴国,貌似强大,实际上已经是走下坡路了。
公元前482年,夫差亲自带领大军北上,与晋国争夺诸侯盟主,越王钗践趁吴国精兵在外,突然袭击,一举打败吴兵,杀了太子友。夫差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带兵回国,并派人向勾践求和。勾践估计一下子灭不了吴国,就同意了。公元前473年,勾践第二次亲自带兵攻打吴国。这时的吴国已经是强弩之末,根本抵挡不住越国军队,屡战屡败。最后,夫差又派人向勾践求和,范蠡坚决主张要灭掉吴国。夫差见求和不成,才后悔没有听伍子胥的忠告,非常羞愧,就拔剑自杀了。
启示:夫差放虎归山,又沉迷于骄奢淫欲的生活,而越王勾践发奋图强,吴国的失败早已注定。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其间的含辛茹苦,值得大家细细体味。
3. 想一想,第二天早晨时,吴王会怎么对大臣们说取消攻打楚国一事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诸位爱卿平身”“各位爱卿,朕经过这几天的深思熟虑,决定不攻打楚国了,你们一定想问,为什么吧,那没朕给你们讲一个故事,你们就知道了。”“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这个故事是一个少年讲给朕的,所以朕要封这少年为一品大臣。”。
4. 螳螂捕蝉吴王上朝之后续写
写一些吴王的表现,动作,语言,神态。.0.0 -.- 就行,重点写语言,列如:
“众位爱卿啊,昨日我想明白了,我不攻打楚国了!一只蝉在树上喝着露水,没想到后面有只螳螂要与捕它,但是螳螂也万万没想到有只黄雀在它身后。我去攻打楚国,就如蝉,螳螂,黄雀一样,诸侯国乘虚而入,我吴国下场就难以想象啊,所以,众位爱卿放心,我以打消了这一念头。”
第二天,上早朝时吴王当即宣布:“攻打楚国一事暂缓不议。”众大臣听了大惊不已,议论纷纷。吴王扫视了一眼群臣,“众位爱卿啊,昨日我想明白了,我不攻打楚国了!”吴王微笑着说:“因为昨天我看见园中的大树上有一只蝉喝着露水,没想到后面有只螳螂要捕它,但是螳螂也万万没想到有只黄雀在它身后。此时我联想到我去攻打楚国,就如蝉,螳螂,黄雀一样,诸侯国乘虚而入,我吴国下场就难以想象啊,所以,众位爱卿放心,我以打消了这一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