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美字怎么写
美 [měi]
会意字。金文字形,从羊,从大。“羊”意为“驯顺”,“大”意为“国土辽阔”。“羊”与“大”联合起来表示“国土辽阔、人民驯顺”。本义:地广民淳。
另一种说法是象形字,象征祭祀中人佩戴羊角或者高举羊头。古代准备好祭品后会选择部落中猎人或女子作为献祭人,呈举祭品过头跪伏在地恭敬献礼,然后祭师们念祷诵语并展开祭舞和祭歌来歌颂神明或者先祖的伟大。
2. 古代美究竟美在哪里,写一篇650字的作文
这是一种“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花容月貌,也是一种“静如柔花照水,行如弱柳扶风”的优雅风姿,更是一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横溢才情。
集聪慧温婉、美貌才情于一身,古典美往往夹杂着许多不同的个性元素。它美得让人心动,美得让人赞叹,我见犹怜。
真正意义上的古典美,也是一种自然的美。 五千年的历史,许许多多的女子以其独特的个性,在泛黄的书页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五千年的路,步步走来,处处充满了悠扬的花香,我们姑且闻香寻去。
乱世的出水芙蓉 香远溢清,她是一枝出水的芙蓉,摇曳在西湖深处,目睹的,尽是秀丽多情的山水,身上便不免沾染了山水的灵气――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浣纱溪边,她的美丽让鱼儿沉于水底。
她,就是战国时期的美女――西施。 其容貌的秀丽是亘古罕见的。
有诗为证“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一颦一笑均惹人”;也有人赞美她的身段“增半分嫌腴,减半分嫌瘦”。这样恰到好处的“相宜”,勾勒出了美的最高境界――自然美。
西施凭借着自身的聪慧,她学会了弹唱舞蹈,诗词曲赋,并肩负起帮助越王复兴的重任。当她如同洛水神仙般出现在吴王面前时,她浓郁的古典美的气息令吴王深深地折服了。
从此,一方君王拜倒在美人的石榴红裙下,荒废了政业。数年后,当勾践领兵冲杀进了吴王寝宫时,西施已飘然离去,她不求功名,已跟着爱人双双隐没在西子湖的深处,共享藕花深处以鸥鹭为友的乐趣了。
宋代榴花初着雨 与“咏絮之才”谢道韫相比,她的才思有过之而无不及;与扫眉才子李易安相比,她又多出一份聪慧狡黠。她,苏小妹,以其独特的个性与出众的才华将古典美作了另一种新颖的诠释。
生长与书香世家,苏小妹自小饱读诗书,博览群经。成长于学术自由的家庭,她又深受父兄的影响,精灵刁钻。
她是初夏的石榴花,带着雨露,映着朝阳,带着浓郁的阳光气息,娇俏又清纯,让人摘之不忍,离去却又可惜。 小妹便是这么一朵石榴花,然而,在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中,她并没有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
由于是女儿身,她无缘一试科举,闺中笔墨也不能见T于外,致使她文采埋没。关于苏小妹熠熠文采的故事,只能从野史或流传中得知:《苏小妹巧制九回文》《苏小妹三难苏东坡》《苏小妹一字悟秦观》……不胜枚举。
纵然如此,命中注定的小风雨并没能洗淡石榴的火红色彩。 大唐的牡丹 雍容华贵中自有一份清高,娇艳中又带有一份矜持。
纵然被武后贬到了洛阳,也不怨不艾,随遇而安。 她却不是遭遇贬,而是为了国泰民安,两邦友好,主动远嫁吐藩。
她就是大唐深宫中的牡丹――文成公主。在故土,她深明大义,勇于献身,高瞻远瞩。
在异乡,她视藏民如己出,母仪天下,端庄得体。在吐藩老百姓的眼中,文成公主就是东方的大唐,就是当之无悔的国母! 远居草原,文成得到了她的如意郎君,松赞干布与她V爱至深:为她造佛庙、为她穿唐装、栽柳树、建驿站……帐篷内,文成是松赞干布温顺的小绵羊,帐篷外,她又是藏民心中的慈祥的白渡母。
深明大义、善良体贴、聪明能干让这一位大唐的公主在美丽中多了一份难以用语言描述的风华。而这份风华是不随色衰爱迟而消减半分的。
**** 当然,古典美的内涵决不止这些;值得赞叹的女子也远不止这些:谢道韫的淡薄与聪颖、花木兰的孝心与豪气、公孙大娘的翩跹舞姿、聂隐娘的侠骨柔情、穆桂英的贞忠报国、杜十娘的自尊自重……五千年来,正是这些奇女子,令“古典美”的涵义不断得到完善与补充,将真正意义上的“美”演绎得多姿多彩,诠释得淋漓尽致! 如今,中国的古典美已成为了东方美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不少人忽视了修养、气质的作用。
她们或者奇装异服地张扬所谓的个性,或者叼着大烟演绎所谓的成熟,又或者穿金戴银,用表面的富有掩饰内在的贫乏……而事实上,只有自然的美,才是最高境界的美;只有气质的美,才是最持久的美。这种美,发呼内心,美在谈吐之间,美在举手投足之间,美在一颦一笑之间,美在为人处世之间……这种美,岁月永远无法将它摧残。
在讲求个性张扬的今天,我们追求现代美固然不可避免,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对古典美有所了解,并汲取其中的精华要义。
让自己成为熙熙攘攘的城市中一道亮丽而独特的美景,让自己的美丽带着传奇的色彩,让自己的美丽源源不断地向外传送,让自己的美丽成为永不泯灭的神话吧!毕竟,古典的美美得让人心醉。
3. 中国古代甲骨文美是怎么写的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被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
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
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前10世纪)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是已知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商周帝王由于迷信,凡事都要用龟甲(以龟腹甲为常见)或兽骨 (以牛肩胛骨为常见)进行占卜,然后把占卜的有关事情(如占卜时间、占卜者、占问内容、视兆结果、验证情况等) 刻在甲骨上,并作为档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 (见甲骨档案)。除占卜刻辞外,甲骨文献中还有少数记事刻辞。甲骨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农业、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4. 古代的写怎么写
北宋版标准格式
如果是因为自己的原因就这样写: 某某某,因*******,有夫*****,情愿立此休书,任其改婚,永无争执。恐后无凭,自愿立此文约为照。 立约人:(签名或摁手印) 年月日 如果是因为对方的原因就这样写: 某某某,有夫***,因其******,故立此休书休之,此后各自婚嫁,永无争执。恐后无凭,自愿立此文约为照。 立约人:(签名或摁手印) 年月日
林冲版休书
可用作军婚之用哈 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为因身犯重罪,断配沧州,去后存亡不保。有妻张氏年少,情愿立此休书,任从改嫁,永无争执。委是自行情愿,即非相逼。恐后无凭,立此文约为照。年月日。
唐朝休书
唐·离婚协议: 愿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美扫娥眉,巧呈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唐·离婚协议(根据上述修妻版改编滴修夫版): 愿相公相离之后,重振雄风,再创伟业,巧娶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女。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七出之条
(古代休妻版)立书人蒋德,系襄阳府枣阳县人,从幼凭媒娉定王氏为妻,岂期过门之后,本妇多有过失,正合七出之条,因念夫妻之情,不忍明言,情愿退回本宗,听凭改嫁,并无异言,休书是实。 成化二年 月 日 手掌为记 (现代休夫版,hiahia) 立书人___ ,系___人士。因奴少年不经事,受汝花言巧语所骗,兼慕汝之才干,遂以夫妻相待。汝本当尽人夫之责,对奴怜惜疼爱,未曾料之汝竟不知其所以,无善待之心,反生诡戾,多有过失,其________正合七出之条。千般万瑞,奴晰晰在目,每念此,奴焚心彻骨,泪如雨下。但念及夫妻之情,不忍明言,情愿将其退回本宗,并无异言,是以情愿立此休书。 愿相公相离之后,重梳发型、再刷皮鞋、巧打领带、选名牌衬衣,喷法国香水,用XX牌TT、开宝马之车,坐哥伦比亚飞船,娶窈窕之姿,聘高官之女,此相携遨游天际,切莫返回。一别两宽,各生欢喜。每当月明之时,奴家当偕帅过皮特、富过盖茨、才华出众、智慧超群,温柔体贴之新欢遥祝安康。恐后无凭,自愿立此为照。 立约人:年月日:
5. 求描写古代美女的美词美句美段有哪些~
佳人 杜甫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败,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题解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六月,杜甫由左拾遗降为华州司功参军。第二年七月,他毅然弃官,拖家带口,客居秦州,在那里负薪采橡栗,自给度日,《佳人》就写于这一年的秋季。
诗中写一个乱世佳人被丈夫遗弃,幽居空谷,艰难度日。关于这首诗的作意,一向有争论。
有人认为全是寄托,有人则认为是写实,但大部分折衷于二者之间。 杜甫身逢安史之乱,身陷贼手而不忘君国;对大唐朝廷,竭尽忠诚,竟落得降职弃官,漂泊流离。
但他在关山难越、生计困窘的情况下,也始终不忘国忧。这样的不平遭际,这样的精神气节,可嘉可叹,与这首诗的女主人公很有些相像。
所以,作者借他人之酒以浇胸中块垒,在她的身上寄寓了自己的身世之感。杜甫的《佳人》应该看作是一篇客观反映与主观寄托相结合的诗作。
句解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有一位盖世无双的绝代佳人,幽居在空寂的山谷。她说自己本是世宦人家的女儿,如今却沦落山野,与草木相依。
开头两句点题。上句言其貌之美,下句言其品之高。
又以幽居的环境,衬出佳人的孤寂,点出佳人命运之悲,处境之苦,隐含着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慨叹。“绝代”,冠绝当代。
关中昔丧败,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以上是第三人称的描状,笔调含蓄蕴藉;以下转为第一人称的倾诉,语气率直酣畅。当年安史之乱,长安沦陷,兄弟们惨遭杀戮。
官位高又有什么用呢?他们死后连尸骨都不得收敛。“关中”,指函谷关以西地区,这里指长安。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官高”应上文之“良家子”,强调绝代佳人出自贵人之家。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世态人情总是厌恶衰落,万事都如风中的烛火飘忽不定。娘家中落之后,轻薄的夫婿也看不起我了,新娶了一个美貌如玉的妇人。
这四句托物兴感,刻画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宋代的刘辰翁评论说:“闲言余语,无不可感。”
“转烛”,以风中的烛光,飘摇不定,比喻世事转变、光景流逝的迅速。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夜合花还知道朝开夜合,鸳鸯也都是同飞共宿。
那负心的人,他只看得见新人的高兴欢笑,哪听得见旧人的悲痛啼哭?诗人以形象的比喻,写负心人的无义绝情,被抛弃的人伤心痛苦。在倾诉个人不幸、慨叹世情冷漠的言辞中,充溢着悲愤不平。
一“新”一“旧”、一“笑”一“哭”,强烈对照,被遗弃女子声泪俱下的痛苦之状,如在目前。“合昏”,即合欢,一名夜合,其花朝开夜合,故云“知时”。
“鸳鸯”,鸟名,多雌雄成对,生活在水边。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泉水在山间时是清的,出山以后就浑浊了。
唉,世人该如何看待被遗弃的我?为买口粮,丫环替我变卖了首饰回来了,草棚漏雨,我和她一起牵引藤萝,修补茅屋。这几句似悲似诉,自言自誓,有矜持慷慨、修洁端丽之意。
同时,可见佳人居家环境的简陋清幽,生活的清贫困窘。浦起龙评论说:“这二句,可谓贞士之心,化人之舌,建安而下无此语也。”
它出自《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四月》:“相彼泉水,载清载浊。”但在本诗中,有多种解释,都有一定的道理。
或以新人旧人为清浊,或以前华后憔为清浊,或以在家弃外为清浊,或以守贞为清、改节为浊。还有人认为:佳人以泉水自喻,以山喻夫婿之家,意思是妇人为夫所爱,世人便认为她是清的;为夫所弃,世人便认为她是浊的。
另一种解释是佳人怨其夫之辞。人之同处空谷幽寂之地,就像泉水之在山,无所挠其清。
佳人之夫出山,乃随物流荡,遂为山下之浊泉。而她则宁肯受饥寒,也不愿再嫁,成为那浊泉。
这就像晋孙绰《三日兰亭诗序》所说的那样:“古人以水喻性,有旨哉斯谈!非以停之则清,混之则浊邪?情因所习而迁移,物触所遇而兴感。”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我信手摘了一枝花,却没心思插上鬓发;只是常常把那柏枝拣个满把。
天冷了,太阳落了,她穿着单薄的翠衫,静静地倚着那修长的竹树。 末两句以写景作结,画出佳人的孤高和绝世而立,画外有意,象外有情。
在体态美中,透露着意态美。这种美,不只是一种女性美,也是古代士大夫追求的一种理想美。
诗句暗示读者,这位时乖命蹇的女子,就像那经寒不凋的翠柏、挺拔劲节的绿竹,有着高洁的情操。诗的最后两句,为后人激赏,妙在对美人容貌不着一字形容,仅凭“翠袖”“修竹”这一对色泽清新而寓有兴寄的意象,与天寒日暮的山中环境相融合,便传神地画出佳人不胜清寒、孤寂无依的幽姿高致。
“动”,每每。“掬”,把,两手捧取。
评解 以弃妇为题材的古典诗文不乏佳作。如《诗经·卫风》中的《氓》。
6. 古代人物外貌描写、
1.对比映衬法 这种方法就是通过美女之间的对比,把想要赞美的美女烘云托月一般地隆重推出来。
此法最著名的例子应当算是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作者通过六宫的其他美女与杨贵妃的对比,来烘托杨贵妃这个绝代佳人。而六宫中三千佳丽的宠爱都集于一身,更加映衬出了杨贵妃的天仙美貌。
此外,还有更细腻更具体的例子,那就是,沈既济《任氏传》写任氏之美。在此文中,作者没有从正面描述,在简单交待了家僮对任氏之美的惊讶反映之后,又借韦崟与其家僮的对话,通过对比显现法把任氏之绝代姿色映衬了出来:“迎问之:‘有乎?’又问:‘容若何?’曰:‘奇怪也!天下未尝见之矣。
’姻族广茂,且夙从逸游,多识美丽。乃问曰:‘孰若某美?’僮曰:‘非其伦也!’遍比其佳者四五人,皆曰:‘非其伦。
’是时吴王之女有第六者,则圭之内妹,秒艳如神仙,中表素推第一。问曰:‘孰与吴王家第六女美?’又曰:‘非其伦也。
’抚手大骇曰:‘天下岂有斯人乎?’……别出就明而观之,殆过于所传矣。”韦崟见到过许多美女,但都没有任氏美丽。
而吴王之女貌若天仙,亲戚朋友一直推举为第一美女,当然比韦崟所见到过的任何一个女子美丽,而任氏又比吴王之女更美丽,这样一层层的对比,把任氏绝世美人的风姿,尽情地展现了出来。尽管任氏的具体容颜我们无从知晓,但是她给了读者一个无尽的想象,虽然不见其形,却有着见其神的效果。
这真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任氏的姿色在与众多美女“非其伦”的对比中显得无与伦比。 又如,《红楼梦》第三回这样写道:“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作者在写林黛玉出场之前已经描写了包括王熙凤在内的几位美女。
所以,王熙凤所说的“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云云,就表明了她以前所见到的美女都没有林妹妹漂亮,也就是说,作者是通过对比的方法把黛玉的美貌表现了出来。 2.侧面烘托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其他人或者其他物的反映来侧面烘托美女的风姿神韵。
例如,《陌上桑》这样描写秦罗敷的美貌:“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罗敷的美貌非同寻常,以致于走路的人要停下脚步、往下担子来捋须欣赏她;少年见到她也要脱下帽子来仔细打量她;耕田的人忘记了要耕田,锄地的人忘记了要锄地。
这样的美女,也是让人浮想联翩,久久无法忘怀。
又如,王实甫《西厢记》写莺莺的美貌也别具一格:“[乔牌儿]大师年纪老,法座上也凝眺;举名的班首真呆僗,觑着法聪头作金磬敲。[甜水令]老的小的,村的俏的,没颠没倒,胜似闹元宵。
稔色人儿,可意冤家,怕人知道,看时节泪眼偷瞧。[折桂令]着小生迷留没乱,心痒难挠。
哭声儿似莺啭乔林,泪珠儿似露滴花梢。大师也难学,把一个发慈悲的脸儿来朦着。
击磬的头陀懊恼,添香的行者心焦。烛影风摇,香霭云飘;贪看莺莺,烛灭香消。”
[1]王实甫仅用[乔牌儿]、[甜水令]、[折桂令]三小段曲牌,就把众人目睹莺莺美貌时完全忘我的神情便写得活灵活现:年老的法师凝视着她,竟忘了念经;那击磬的班首,因目不转睛地贪看莺莺,竟把小和尚脑袋当作木鱼儿来敲;而被敲的小和尚因全神贯注地看着莺莺,竟也不知疼痛……此时的佛堂里,无论老的小的、丑的俊的,都被莺莺的美貌弄得神思恍惚、神魂颠倒,以至于烛尽无人点,香灭无人烧。本来,佛门应当是清静之所,但是在美女面前,任何人都还是凡夫俗子。
这样的铺陈叙述非常巧妙,从多个侧面说明了莺莺的美丽动人。 另外,我们熟悉的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典故,是通过鱼儿因自愧不如而沉到水底、大雁应贪恋美色也飞下天空,来侧面烘托美人的天生丽质。
还有,李白《清平调词三首》之一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作者用彩云和花容来衬托杨贵妃那丰满的玉容。用一个“想”字,让人看见彩云而想到衣裳,看见花儿而想到容颜,这样就给人一种花团锦簇之感,把贵妃的容颜烘托得超凡脱俗。
接下去“春风拂槛露华浓”,进一步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使她显得更加娇艳欲滴,而这种富贵娇美的容颜,恐怕只有在神仙境界中才能见到啊! 3.正面渲染法 这种手法就是通过正面的渲染来刻画人物的形象,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让读者好象亲身听到了人物的声音,见到了人物的形貌。例如,《诗经·卫风·硕人》描写女子的美貌别出心裁:“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她的手如茅草般细嫩,她的皮肤如脂膏般白晰。
脖颈像又长又白的蝤蛴虫儿,牙齿像整齐白洁的瓠瓜子儿。螓儿一样的方额,蚕蛾一样的细眉。
巧笑的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