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学数学教案怎么写
一.教学内容:(这一节课所讲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就是这节课讲完后你要达到的目的,列:让学生熟练掌握(。. )能根据(。)来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教学重点:(一般是本节课的概念性知识)
难点:(一般是本节课根据概念性知识来解决问题之类)
四:教学过程:(这一部分要分细一点)
1.创设情景,课堂导入:(方法自己选择或设计)
2.进入新课(或复习课)
3.根据教学内容而定,
4.课堂小结.
5.随堂练习.
6.总结.
五.作业安排.
2. 初中数学教学工作案例怎么写
初中数学教学工作案例写作 “只有亲自编写案例,才能真正掌握案例。
“教师撰写案例,是对教师的新要求,也是教师自己从一个单纯的实践者转化为研究者的重要途径。在撰写案例之初,教师首先应明了案例的一般格式。
案例总是把事件涉及到的材料,按背景、问题、解决方法、评论等部分排列起来的,其模型大致如下。 一般地说,从开始的段落可以透视出案例的大概情形。
它会提供给读者学校、班级或教师的名字和地理位置,告诉读者谁是决策者,作出了什么样的决定,存在什么样的问题,以及这种情景是何时出现的。如果一个案例的开始的段落写得较为得当的话,那么在初步准备中所讲的那些关键性问题,都会得到回答,所以对篇首的段落你要给予特别的关注。
案例在篇首之后接下去的部分一般是对事件背景的描述,涉及到事件发生的地点、组织机构、人员等等。背景材料的容量可能较大,有些并不一定与在篇首确定的问题或决策直接相关。
这部分内容提供的是问题产生的场景,因而对学习者来说十分重要。对于作出一项决策,可能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备择方案,那么较为适宜的方案,就是与特定的场景密切相关的那一个。
如果有着普遍适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案例的存在也就没什么必要了。这就如同医学界医生的行为一样,虽然病人都是头痛,但不能用同一种药来医,要根据每个人的健康状况、年龄、收入、社会家庭因素等来开出药方。
在谈到关于背景方面的材料多少才较为合适时,劳伦斯提出了这样的看法,颇值得注意: “无论如何,有几条简单的原则应予以注意。大多数案例描述了它所关心的一个或几个当前发生的事件。
大多数案例也还提供了关于人物、问题的一些背景情况。在完成的案例中列入关于当前关键事件的所有可能的第一手资料,是一种明智的作法。
这些资料包括那些关于人们怎么做,怎么说和怎么想的记录。较之描述当前情景的事实,背景资料的使用应当更有节制。
最有用的背景资料有助于学生理解案例事件参与者的想法。案例中很少需要列举有关人物以往的职业,正规的教育程度和其它档案材料。
案例作者必须决定需要多少背景材料来说清环境和事件的来龙去脉,但与此同时又不至于因资料太多而妨碍学生深入地把握当前事件所提出的问题。” 交代了一般的背景之后,对于学校或教师的某些方面(即上图中所说的“感兴趣的特殊领域”)要作更为详细的描述。
因此,如果案例的事件发生在一所学校的一位语文教师身上,可能就要在该校的语文教师的教研活动、教研组或年级组等方面花费更多的笔墨,为读者提供更详尽的信息。在这部分内容中,也会在教师或学校管理者的位置、在课堂上的权威性及担负的责任,甚至是一些个人资料上提供更多的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案例的这部分内容仍属背景信息。在所有这些背景材料之后,一般会进一步提供在开始段落所提到的论题。
你在写作这些内容时,要仔细品味,因为对于你要处理的问题来说,它们是最为重要的,并且相关程度也最高。 “有时案例作者可能会在案例中披露案例问题的解决办法或有关单位实际所作的决策。
对于这样做是否一个好方法,人们的看法并不一致。大多数案例作者把案例终止在临要作出决策之前,而把分析和决策的任务留给学生。”
如果案例中提供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备择方法,它们也往往放在后面,这部分内容也需要仔细地斟酌。 在案例的最后,常常有一或两段结束语,它可能强调一下案例中人物完成某项活动的时间限制,或者再次申明要完成的任务。
从本质上来讲,案例的结尾部分是使读者重新回到在篇首所提到的内容中去,达到前后呼应的效果。 典型的结束语是这样的: “张老师知道他的下次课是在周五上午,他必须要在此之前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社区领导为学校的搬迁设定了两个月的期限。” “教师的课程计划一般要在学校正式开学前完成。”
“孩子的家长说,他一个小时后再来找教师。” 如此等等。
这样的结束语对于你确定哪个问题最迫切需要解决,具有一定的影响。在供教学用的案例中,还会有一些建议要讨论的问题,也就是给出教师希望学生为课堂教学做准备时要思考的问题。
几乎所有的案例都可以使用这样一组标准思考题。 作为案例中的主要决策人 1)你对这一情景作何分析? 2)你能考虑哪些可选择的方案? 3)你最倾向于哪一方案,为什么? 4)你的实施计划是什么? 5)为了回答第1至4个问题,你都作了哪些假设,这些假设对问题的答案有什么影响? 讨论题应该是教学用案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为不同的讨论题可以导致完全不同的课前准备和随后的课堂讨论。
假如思考题是这样:“作为案例中的关键决策人,在你作决策之前,你还希望得到哪些附加信息?这些信息容易得到吗?如果这些信息不容易得到,需要多大成本和花费多少时间才能得到?”那它将与上述罗列几个问题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 教师尤其是教师群体在撰写案例时,可以遵循下列阶段。
1.首先选择一个或几个典型性的案例,对其内容进行分析。这样的案例如果国内还没有的话,可以选择西方国家的一些案例。
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可能会涉及。
3. 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怎么写
一、背景 新课程非常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也一再强调数学的素材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然后重新回到生活,应用于生活. 一年级教学课本中,有部分内容学生在以往的实际生活中早已接触过,也就是说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已经有了相应的知识经验,我们何不借助他们已有的经验来使教学中比较烦琐、费时的内容变得简化、省时,并主动探究、实践解决教学中的重点,突破难点呢?《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形式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新课改,新教材给了我们一个绝好的机会,让老师们能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大胆创新,找到适合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景叶老师在设计这一内容时就是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把它设计成猜一猜,买一买,分一分三个实践活动来完成..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学会简单的购物,特别是购物时兑换人民币的问题,并了解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关系.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学生在购物的过程体会到了人民币的功能,并且进行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的教育. 二、案例 本案例教学内容是江苏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一元以内的人民币”. 实践活动一: 1、师:老师今天上课带来一个礼物,猜一猜,盒子里是什么?我 请一个小朋友上台来摸一摸(钱).我们平时用的钱叫什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人民币. 2、了解学生认识人民币的情况. 师:每一组都开设了一个小银行,小组成员分别从里面取钱, 按顺序(教师演示)从中取出两种你认识的人民币,最好跟别人的不一样.(学生动手操作,分别取钱.这里教师应组织好学生的纪律,说清要求后再动手操作) 3、师:请小朋友向同组同学介绍一下,你取得钱是多少?(同学 展开激励的交流)请一组成员上台,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其他学生说一说是多少?你怎么看出来的?(教师对于说的好的加以表扬) 1角、1元(硬币)、1元(纸币)…… 评析: 教师善于营造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有趣的学习活动中学到数学.教师既善于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能恰当地为学生创设一些资源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情景.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用数学意识.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见到人民币,有时还使用人民币,本课设计先让学生猜的活动,再通过分类感知人民币.激发了学习兴趣,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展实践活动,教学效果较好. 实践活动二: 1、小猫不认识人民币,它也想去商店买下面这些东西(课件出示 四件物品及标价)你能帮助小猫用1元、5角、2角、1角的纸币付钱吗?(课件出示四种纸币)用哪一张钱付?(根据学生叙述课件演示用线连接). 2、商店里有哪些东西?(课件出示:练习本5角,铅笔8角,小 刀1元)从小银行里取多少钱就可以买到练习本?(让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指名学生上台说一说.还有不同的取法吗?(学生积极 思考发表各自方法)想一想:买8角的铅笔现在你会付钱了吗?(学生仿照上面方法取钱,再说一说)老师买一把一元钱的小刀,你能很快拿出一元吗?(生取一元纸币或硬币).你还有其它方法吗?(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总结出1元=10角. 3、兔妈妈也想买东西,它带了几角钱?(课件出示:一个2角, 一个1角)还差几角?你能帮它取7角吗?…… 评析: 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购物,以及解决在购物的过程中遇到的兑换的问题.创设了一个个能激活学生生活经验的生活情境,把知识经验生活化、数学化、系统化.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积极的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和合作学习的机会.整个教学活动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的一些教学理念.但也存在着某些不足:在这里教师虽然注重了创新,但又不够大胆——难道买几角的物品非得拿刚好的钱吗?可以拿一元钱去购买,让售货员找呀!而且这种情况是我们平时经常遇到的! 实践活动三: 自已开办商店模拟购物. 师: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每组开个小商店,组长当营业员, 其他同学当顾客,顾客先到银行里取1元钱,然后到营业员那去买东西.我们来评一评,谁是最文明顾客,谁是最优秀营业员.先想一想,你想买什么?(学生积极参与到购物活动中)指名说一说你买了什么?付了多少钱?找了多少钱?…… 评析: 在活动学习的过程中,有机渗透品德教育. 在“小小商店”的环节里,向学生渗透了在购物时要形成讲文明、守秩序的良好行为习惯.适时的思想教育,是本节课的一个特色.教师善于挖掘思想教育的素材,结合人民币的认识,进行爱护人民币、不乱花钱、拾金不昧、奉献爱心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 综上所述,整个教学活动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的一些教学理念,但也存在着某些不足.一年级的学生从懂事开始就已经认识了人民币,并会用人民币进行购物.为此,在了解学生认识人民币情况时可从学生认知基础出发,创设一个情景:一位同学当售货员,一位同学购物.让学生自己来决定想买什么,用哪种钱购买,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