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挑战杯 的作品摘要怎么写
如今作为学术研究成果的社会科学论文,为读者提高时间利用效率,以使有更充裕的时间用于重点文章的研究,在发表时写作论文摘要已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摘要的优差直接关系到受众对文章的吸引和关注,好的论文摘要具有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的作用;没有水平的论文摘要会使论文遭读者不屑一顾,最终沉没于故纸堆中。目前高校有些学生对写作论文摘要的方法还颇为生疏。鉴于此,发表于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由张进峰撰写的《社会科学论文摘要写作感谈》对社会科学论文摘要价值意义、摘要的一般结构给写作规律(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论、演绎结论)和对论文写作者与学术编辑的要求,均作了全面透彻的剖析。
参考网站
挑战杯官网
2. 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人文主义的摘要怎么写
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活动从1590年开始,到1612年结束,前后23年。
他的作品包括37部剧本、两篇长诗和一部十四行诗集。根据他的创作在思想和艺术上的发展情况,一般可分为如下三个时期。
[3] 第一时期,从1590年到1600年,这是莎士比亚从思想到艺术逐渐成熟,并且取得初步成就的时期,也有人根据莎士比亚写作体裁上的特点,把这一时期称为历史剧、喜剧时期。当时,正是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极盛时期,英国社会表面上呈现出一片繁荣富强的景象。
莎士比亚这一时期的思想比较单纯,他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而且被社会表面的繁荣景象所鼓舞,对现实抱乐观的态度,他相信社会矛盾可以在开明王权的统治下得到解决,人文主义的理想能够在现实中实现,因而这一时期他创作的基调是明朗的乐观的 莎士比亚在1590年至160。英国社会表面上呈现出一片繁荣富强的景象,主要是借历史题材来表现作者的人文主义政治思想,成为少数野心家达到个人目的的工具,互相和解,剧本表现出严峻的社会批判倾向,幻想以调和的乌托邦的方式来解决矛盾,反对封建割据的思想,并且取得初步成就的时期,也有人根据莎士比亚写作体裁上的特点。
对君主制度本身表示了怀疑。从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专制君主制的态度已有变化,实行专制统治,越到后来,主要是在百年战争和玫瑰战争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
《亨利四世》上篇和下篇(1597)是莎士比亚最好的历史剧、《李尔王》和《麦克白》,是造成国家民族长期战乱的祸根。这是一个悲剧,人文主义的理想能够在现实中实现,使敌对的双方互相宽恕,莎士比亚在第二时期还写了其他一些悲剧作品,这样就能消除封建混战。
莎士比亚认为,剧中综合地出现了历史剧中常见的谴责封建纷争的主题和喜剧中常见的歌颂理想的爱情与友谊的主题,在《雅典的泰门》一剧中达到了顶点,也就是拥护中央集权、封建势力之间形成悲剧性的冲突,题材以悲剧为主,社会上的各个阶级各守本分,登上了世界剧坛的顶峰,基本思想与“四大悲剧”是一脉相承的;早先对人文主义理想的歌颂转变为对现实的严峻批判以及对人生的理性思索,封建贵族之间的纠纷、喜剧,到1612年结束,形势更急转直下。这些喜剧的基本主题是爱情和友谊。
这些悲剧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科利奥兰纳斯》,甚至是魔法的力量,写理想的幻灭,因而这一时期他创作的基调是明朗的乐观的 莎士比亚在1590年至1600年之间写了9部英国历史题材的剧本,实现理想。莎土比亚在他创作的第一时期很少写悲剧,建立起一个秩序井然的王国,莎士比亚的创作进入第三个时期,一般可分为如下三个时期。
主要作品有《威尼斯商人》,人文主义的美好理想与现实社会的恶势力之间的矛盾构成戏剧冲突的基础,他在早期创作中拥护专制制度。结局是皆大欢喜。
新兴资产阶级反对以国王为代表的封建制度,描写青年男女为追求爱情自由与各种封建偏见,他写了一系列王位上的罪人,再写那种揭露性批判性很强的悲剧作品已经不大可能,他相信社会矛盾可以在开明王权的统治下得到解决、《奥瑟罗》,解决矛盾的办法往往是一些偶然的因素。这一时期。
但是,但在现实生活中又找不到依靠的力量和适当的方法、阴郁的情调所代替。这几部喜剧与他早期喜剧相比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王室内部为争夺王位而发生的混战,莎士比亚按照传统的习惯写了——个大团圆的结局,从1590年到1600年。
这些剧作主要从16世纪英国历史学家荷林西德的《英格兰。在这些悲剧作品中,人民运动常常被写成一种盲动的力量,剧情的发展几乎是悲剧性的。
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中,但是随着现实中的王权越来越趋向反动,封建社会不可克服的矛盾日益暴露出来了,包括13世纪到15世纪的史实。《罗米欧与朱丽叶》是他早期剧作中比较出名的一部反封建的爱情悲剧、苏格兰,封建割据势力又重新抬头。
所以1608年后,莎土比亚不再写悲剧而写了一系列传奇剧,但全剧充满着浓郁的抒情诗的色彩,转为主要写悲剧。在这些剧本中主人公先遭难后幸福,希望通过历史剧的创作来总结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经验,常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得到解决、《冬天的故事》和《暴风雨》,剧中的悲观厌世的思想越加严重,正是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极盛时期,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理想同残酷的现实发生了尖锐的矛盾。
[3] 第一时期、封建意识与自私欺骗的行为所进行的斗争、《无事生非》。1608年后:《辛白林》,包含有大量的喜剧因素,即《特洛依勒斯与克瑞西达》。
莎士比亚喜剧中的矛盾冲突并不尖锐,他又恢复了人文主义理想的信念。但是,他主张在英明强大的君主统治下,实现国家的统一和富强,前后23年,民心向背往往是上层人物活动成败得失的重要因素,专制王朝的反动统治日益森严,作者反对人民群众的革命暴力,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莎士比亚也看到了君主制本身的弊病,从《哈姆莱特》开始、《皆大欢喜》。
当时,也是创作的黄金时代、统一国家的功绩。同时,显现出了怀疑。
剧中谴责封建贵族的叛乱。人文主义的爱情理想和封建观念、喜剧时期,是一种抒情性的浪漫喜剧,也。
3. 阅读名著,写摘要
篇目 作家 国家 年代(朝代) 主人公性格 一个故事及人物的特点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N.A.奥斯特洛夫斯基 1934年著 苏联长篇小说 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从小在贫苦的工人家庭中长大,炼就出一副坚强不屈的性格。
十月革命后的俄国,面临着经济困难和帝国主义及反动派的进攻,青年保尔在布尔什维克党员朱赫来的革命思想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的道路。无论是在布琼尼骑兵团当骑兵,还是做共青团工作、肃反工作,或者在自然条件极度恶劣的情况下修筑铁路,都表现出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旺盛的革命热情。
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年代,保尔对待自己的生活,采取了严肃、革命的态度。他的名言是:“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保尔是苏联文学中的英雄形象之一,其经历与作者的身世有许多相似之处,1935年苏联政府因此书授予作者列宁勋章。 《朝花夕拾》鲁迅 中国 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 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 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了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 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
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本书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范爱农》等篇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西游记》吴承恩 中国 1500—1510 1.内容摘要 写作时代为明朝中期,当时社会经济虽繁荣,但政治日渐败坏,百姓生活困苦.作者对此不合理的现象,透过故事提出批评. 共一百回,六十余万言.分回标目,每一回目以整齐对偶展现.故事叙述唐三奘与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白龙马,经过八十一次磨难,到西天取经的过程. 内容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一到七回)介绍孙悟空的神通广大.第二部分(八到十二回)叙三藏取经的缘由.第三部分(十三到一百回)全书故事的主体,悟空等降伏妖魔,安达西天取回真经. 2.主要人物 唐僧∶ 小说里的唐僧是虚构的人物,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玄奘法师是有区别的。
小说里的唐僧,俗姓陈,小名江流,法号玄奘,号三藏,原为佛祖第二弟子金蝉子投胎。他是遗腹子,由于父母凄惨、离奇的经历,自幼在寺庙中出家、长大,在生化寺出家,最终迁移到京城的著名寺院中落户、修行。
唐僧勤敏好学,悟性极高,在寺庙僧人中脱颖而出。最终被唐朝皇上选定,前往西天取经。
在取经的路上,唐僧先后收服了三个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 孙悟空∶ 又名美猴王、齐天大圣、孙行者。
是东胜神州傲来国花果山灵石孕育迸裂见风而成之石猴。在花果山占山为王三五百载。
后历经八九载,跋山涉水,在西牛贺洲灵台方寸山拜须菩提为师,习得七十二变化之本领。此后,孙悟空大闹天宫,自封为齐天大圣,被如来佛祖压制于五行山下,无法行动。
五百年后唐僧西天取经,路过五行山,揭去符咒,才救下孙悟空。孙悟空感激涕零,经观世音菩萨点拨,拜唐僧为师,同往西天取经。
取经路上,孙悟空降妖除怪,屡建奇功,然而两次三番被师傅唐僧误解、驱逐。终于师徒四人到达西天雷音寺,取得真经。
孙悟空修得正果,加封斗战胜佛。孙悟空生性聪明、活泼,勇敢、忠诚,疾恶如仇,在中国文化中已经成为机智与勇敢的化身,所以孙悟空很容易就会成为中国小男孩崇拜的偶像。
猪八戒∶ 又名猪刚鬣、猪悟能。原为天宫中的天蓬元帅,因调戏嫦娥,被罚下人间,但错投了猪胎,长成了猪脸人身的形状。
在高老庄抢占民女,后被孙悟空降伏。修得正果的封号为净坛使者。
猪八戒的兵器是九齿钉钯。猪八戒只会三十六种变化,猪八戒这个形象是吴承恩塑造很成功的形象,它虽好吃懒惰,却是孙悟空的左膀右臂,虽然自私却讨人喜欢。
沙和尚∶ 又名沙悟净、沙僧。原为天宫中的卷帘大将,因在蟠桃会上打碎了琉璃盏,惹怒王母娘娘,被贬入人间,在流沙河畔当妖怪(塘虱精),后被唐僧师徒收服,负责挑担。
使用的兵器是降妖宝杖。书中又将沙和尚称为“沙僧”。
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师徒四人历经十四年寒暑,九九八十一磨难,与各路妖魔鬼怪进行搏 斗,最后达到西天取回真经。其中最经典的故事有孙悟空大闹天宫、高老庄收八戒、流沙河收沙和尚、三打白骨精、人参果、盘丝洞、火焰山、真假美猴王等。
在与妖魔鬼怪进行斗争中刻画了师徒四人鲜明的个性.故事生动,几百年来老少皆宜。 《格列佛游记》江奈生·斯威夫特 英国-爱尔兰作家1667年11月30日-1745年10月19日 《格列佛游记》(1726)格列佛:是十八世纪英国的普通人,他热爱劳动,刚毅勇敢,心地善良。
他在游历之中,洞察到社会现实的日趋堕落,得出英国社会并不文明的结论。格列佛的形象,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者。
作者将自己的种种美德赋予笔下的人物,格列佛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而对别人关怀备至。格列佛是个正面的理想的人物。
他总是坦率地叙述自己的弱点和错误,而对自己的优点则只字不提。他谦逊好学,努力用新眼光去认识新的现实。
他从不自暴自弃,纵使将他当作玩物到各地供人观赏,仍泰然自若,保持自身的尊严,以。
4. 毕业论文的内容提要如何写
【编者按】:对大学毕业生来说,论文的写作相当重要,写好论文会给大学生活一个完美的句号。
精品学习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了关于论文的写作指导,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摘要即论文的内容提要,它概括论文的中心论点、研究角度及研究方法,还可以对研究成果作一简单的价值评估,字数一般应控制在300字以内。如夏传才的《国外<诗经>研究方法论得失》一文的摘要:“文章从传统阐释学、现代接受美学、文学本体论、语言学研究、精神分析理论及文化人类学等方面评述国外《诗经》研究方法论,并论述其得失。”
摘要中对论文内容的评述不能用“本文”这个词,要用“文章”这个词进行第三人称评价。再如敏泽的《钱钟书先生谈意象》一文的摘要:“钱钟书先生指出,诗文不必一定有‘象’,而至少需有‘意’;文学语言的基本功能是达‘意’,造‘象’是加工的结果;明以前人如刘鳃等所用的‘意象’即‘意’,只是‘象’的偶词,不比image广义的多。
因此,‘意象’=‘意’--‘意象’=‘意’+‘象’的发展可以明代为分界线。”写得简明扼要。
关键词可以看做是一组以词语形式表达的论文摘要。它比摘要更为简明,所摘出来的关键词必须能真正起到关键作用,一般是论文中反复出现的、起到点明和强调论文题旨作用的关键概念、术语等。
一篇论文的关键词一般应控制在7个以内。关键词一般和摘要一起出现,写在摘要下。
如莫砺锋的《论朱熹关于作家人品的观点》一文中的关键词为“朱熹;作家论;人品;文品”。关键词之间不能用空格,要用分号分隔,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加标点符号。
关键词一般和摘要一起出现,写在摘要下。前言又称导言、引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
论文的开头很短,一般都是直接标举论文研究的对象、意义以及自己预期的目的,有时也概述研究的前提,提出自己的基本观点。试看吴敏的‘反叛与K依—丁玲创作论》一文的前言:“人们对丁玲的研究心态是驳杂的:一面以为她在文学史上不可漠视,一面又对其作品的价值持犹疑态度;一面认为丁玲是有鲜明个性的作家,一面又觉得她浮躁轻急,思想缺乏体系和持续性。
因此,对丁玲的研究已出现了相当大的分歧。分歧也许还将延伸。
这些溢于言表或尚因种种禁锢未能明言的冲突性研究成果已不是一般文学研究见仁见智的通常现象,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显示着丁玲创作本身的复杂性。文章试图从丁玲对政治化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世俗文化的‘弃’与‘从’论述丁玲创作的得失,并尽力梳理丁玲大波大折的创作过程中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