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弟子规三字的隶书写法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校园文明三字歌:
入校门、衣冠整;情绪昂、步履正。
见师长,问您好;遵校纪,护校风。
铃声响,进课堂;明纪律,姿态端;
专心听,细心想。勤发言,乐交流;
写作业,贵独立;好习惯,在自己。
课间时,要活动;文明玩,会放松。
遇老师,要让路;与师谈,要谦恭。
花儿美,草青青;爱校园,护环境。
班集体,是个家;同学们,爱护它。
同学间,互关心;善理解,乐助人。
要诚实,懂谦让;团结紧,有力量。
敬人者,人恒敬;集体荣,我才荣。
红领巾,飘在胸。文明风,伴我行。
2. 《说文解字》中对“冬”字的解释是什么
《说文解字》中对“冬”字的解释是:“冬,四时尽也。”
冬天就是一 个轮回的终结,是自然循环的圆满。这时候,太阳移到北回归线,所以太 阳高度角很低,冬天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冷”。
冬天的冷名不虚传,自古我国民间就有“冬至前后,冻破石头”的说法。我们看“冬”的甲骨文,它就像冬天人们戴的耳护子,冬天太冷了,人 们要保护好耳朵。
再看“冬”字的篆书,里面是太阳,外面是房子,中间 的两条短横形成的小口就是窗户。这个字说的是外面太冷了,人们躲在屋 里不敢出去,而太阳能照射进屋子里(或理解为在屋内就可以看见太阳)。
冬天的冷是冷中的最高级“寒”冷,“寒”字的篆书就很形象,外面 是房子,房子里的四周是四个小孩子,中间是一个大人,他们相拥在一起 互相取暖(或者理解为冬天太冷,大人在喂养四个孩子)。
3. 用隶书写的作文
春,蒙蒙细雨;夏,热情奔放;秋,香飘四野;冬,鹅毛大雪。我最情有独钟的就是秋了。
我爱秋天的田野果园。一阵微风拂过,金黄色的麦浪此起彼伏。田地里的豆子性子急躁,噼噼啪啪直往外蹦;玉米的脾气也不温和,露出满口大金牙跟路人龇牙咧嘴;山底下的高粱倒不怎么样,整天跟喝了二锅头似的,满脸充血,只想找个大粮仓躺下来睡大觉。
秋天的果园是香的,有苹果香、李子香、石榴香……苹果高高地挂在枝头,好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用扇子遮住羞红的脸。石榴姑娘可不一样,把头使劲地从树叶中伸出来,大大咧咧地张开嘴,笑了。
我更爱秋天的山。山野层林尽染,山峰上好似烈火在燃烧,秋日的枫树就像一把把正在燃烧的火炬。杨树们一个个挺直了腰板,像爱国英雄似地,整整齐齐地排在一起,守卫家园。
是啊!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们的脸上洋溢着欢快的笑容。那笑声仿佛是给秋季披上了更华丽的衣裳。
我爱秋天的香飘四野,爱它那田野里园,更爱它那火红的山峰!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评论
4. 数、语、丁、冬、我的汉字演变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行书 (商) (周) (秦) (汉) (魏晋) 草书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
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
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
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
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
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
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汉字的演变是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和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它的演进历史为我们进行中文字体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
在文字设计中,如能充分发挥汉字各种字体的特点及风采,运用巧妙,构思独到,定能设计出精美的作品来。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才逐渐走上了发展的道路,各个时代的中国文字都有着与众不同独特的民族、民风的内涵,中国的文字史里处处深深地刻着中华儿女的智慧与勤劳。
然而,现今有些人对本国文字了解甚少,而对于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字投入极大的热情,却依然是个半调子。文字是国家的灵魂,为了了解祖国文字的变迁,祖国的历史,祖国的灵魂,我们选择了这个课题。
中国文字的发展,经过秦统一中国后,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
其中,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由此可知,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
总体来说,楷书形成后,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表一)。 (表一:汉字书体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