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篆的福字怎么写
小篆的福字如下图所示: 扩展资料: 小篆的特点: 1.是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3:2左右。
2.是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所有横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笔画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寓圆,圆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
3.是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与对称是篆书的独特魅力。对称不仅存在于左右对称,上下对称,而且还存在于字的局部对称,圆弧形笔画左**斜度的对称。
4.是上紧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体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缩的垂脚。当然也有下无脚的字,主体笔画在下部,上部的笔画则可以耸起。
代表书家: 秦代:李斯唐代:李阳冰宋代:徐铉、释梦英元代:赵孟頫、吾丘衍明代:吴叡、李东阳、赵宧光清代:王澍、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徐三庚、杨沂孙、吴大澄、吴昌硕当代:王友谊、倪和军、萧退庵、沙曼翁、言恭达、王蘧常、张辛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小篆。
2. 福字的篆体写法
篆体的福字,有100多种写法
1,小篆出现后,“福”字的写法就统一成了左“示”右“畐”。汉以前碑文存世甚少,根据典籍得知,秦代小篆“福”字中,“畐”字结构较金文更加清晰,“一”“口”“田”完全分离。
2,秦汉时期,“畐”字的含义不单单指酒器,汉代许慎还在《说文解字》中提到“畐,满也”,又说,“福,畐也,从示,畐声”。由此可见,当时的“福”字除了祈祷、赐福的含义外,还多了“福气满满”的意思,其在含义上与“吉”就区分开了。
3,汉时盛行隶书,此时的“福”字较小篆字形方正平直,特别是“畐”里的“口”和“田”的方直化最为明显。此外,“福”中的“示”旁略有变形,这就为后来楷体的“福”字奠定了基础。
4,立于东汉永寿二年的礼器碑,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是汉代重要碑刻。礼器碑为隶书书写,笔画瘦硬刚健,收笔转折多处方折,笔画较细而刀法及捺粗壮,构成强烈的视觉对比。
礼器碑碑文中出现了一个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的吉语——“天与厥福”。这个词的含义是“上苍赐予他们(通常指百姓)福气”。历代皇帝在祭天祈福时经常使用“天与厥福”,特别是清代皇帝使用最为频繁。
5,无独有偶,在另一件汉代碑石至宝——曹全碑上也出现了“福禄攸同”的说法,意思就是“有福同享”。
从“天与厥福”“福禄攸同”中,我们不难发现汉代人相较先秦人在思想上的一些变化,先秦的“福”基本都是为自己祈福,而礼器碑、曹全碑上的“福”字则是为他人乃至天下苍生祈福,这种变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汉代儒家思想的流行。
3. 福字有几种写法,分别怎么写
下图是正,草,隶,篆几种写法。
篆书有几百种写法,下面是篆书百寿图。
4. 福字的隶书写法
新建word,输入福字,字体选择“隶书”就可以得到福字隶书的写法。如下图: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隶书的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整体给人以庄重古朴的感觉。
汉代隶书主要有汉简隶书和汉碑隶书。
汉简隶书中有隶书、章草和篆书。以隶书的简牍而言,其用笔有行草意趣,结字富有变化,自由开张,可以看出书家书写时的情绪是直率而轻松的,富有抒情性。
汉碑隶书的用笔一笔不苟,十分严谨。而且端正持重,雍容大度,又规范、周到,可为楷模,是学习隶书必须选用的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