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水浒传的大写拼音怎么写
“新水浒传”的大写写法:“ 新水浒传 ” 拼音:xīn shuǐ hǔ zhuàn 1、《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
该书主要讲了北宋年间奸臣当道,民不聊生。山东境内,以宋江、林冲、武松、鲁智深等为首的108位英雄好汉聚义梁上,树起“替天行道”大旗,斗贪官、除恶霸,保一方百姓。
后来,在首领宋江的带领下梁山好汉接受朝廷的招安,他们报效国家,英勇善战,屡屡御敌于国门之外,立下赫赫战功。然而,以太尉高俅为首的一批权臣却为一己之私阴谋杀害了宋江、卢俊义、李逵等梁山将领,后被皇帝察觉,最终将几个奸臣一一治罪。
2、其作者施耐庵(1296—1370),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泰州兴化人,祖籍苏州。
舟人之子,生于兴化白驹镇(今盐城大丰),13岁入私塾,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35岁中进士。35岁至40岁之间官钱塘二载,后与当道不合,复归苏州。
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岁,张士诚据苏,征聘不应;与张士诚部将卞元亨相友善,后流寓江阴,在祝塘镇教书。71岁或72岁迁兴化,旋迁白驹场、施家桥。
朱元璋屡征不应;最后居淮安卒,终年74岁。
2. “水浒传”的正确读音是什么
“水浒传”的正确读音是shuǐ hǔ zhuàn。
《水浒传》,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主要故事背景、类型上属于英雄传奇的章回体长篇小说。作者或编者一般被认为是施耐庵,现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罗贯中两人中的一人,或两人皆有。
全书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和投降朝廷以及投降朝廷后镇压田虎,王庆,方腊等各路反抗宋朝政府的政治势力,最终走向悲惨失败的宏大故事,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
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扩展资料
《水浒传》的思想内容
全书以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主线,通过各个英雄被逼上梁山的不同经历,描写出他们由个体觉醒到走上小规模联合反抗,到发展为盛大的农民起义队伍的全过程,表现了“官逼民反”这一封建时代农民起义的必然规律,塑造了农民起义领袖的群体形象。
作者站在被压迫者一边,歌颂了农民起义领袖们劫富济贫、除暴安良的正义行为,肯定了他们敢于造反、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宋江原是一位周急扶困的义士,当他被逼上梁山之后,壮大了起义军的声威,取得了一系列胜利。
但由于他性格的二重性和思想的局限性,在起义事业登上巅峰之时选择了妥协、招安,最终葬送了起义事业。小说通过宋江起义的失败客观上总结了封建时代农民起义失败的经验教训。
小说以高俅发迹作为故事的开端,意在表明“乱自上作”,高俅是封建统治集团的代表人物。作者还写了大批的贪官污吏和地方恶霸,正是他们狼狈为奸,鱼肉百姓,才迫使善良而正直的人们不得不挺而走险,奋起反抗。
同时,小说还对田虎、王庆、方腊等其他地区的农民起义军作了一定的侧面描写,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深刻地挖掘出了封建时代的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以及农民起义的深层原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水浒传
3. 读《水浒传》有感怎么写
《水浒传》一书记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故事.读完全书,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只有两个字:忠,义。
忠,即是对自己的祖国,对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尽心竭力.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这就是忠;林冲的妻子在林冲被逼上梁山之后,对高俅之子的凌辱,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自杀,这也是忠.在当今这个社会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个\"忠\"字,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一个\"义\"字. 一个\"义\"字,包括了太多的内容.《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一个\"义\"字.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写.在现实生活中,给人让座几乎谁都可以做得到,但救人于危难之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因为它需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是一命换一命的决心. 义,可以解释为正义.一个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难道是他们不怕死吗?他们为了正义,为了真理可以奋不顾身,因为强烈的正义感清楚地告诉他们,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奋斗的.一个没有正义感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些的.因为他的正义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奋斗的激情已经被冻结,只是他的灵魂被社会中一些丑恶的东西同化了. 我还清楚地记得《水浒传》英雄中有一个黑大汉,他生性鲁莽,性情暴躁,经常为小事与他人发生冲突,甚至搞出人命案.但他却能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令那些丧尽天良的家伙们闻风丧胆.在现实生活中,虽然没有这样惊心动魄的大事发生,但\"义\"字却渗透着我们的生活.对朋友讲义气,是小义.对素不相识的人或事物也用一种正义的眼光去看待,就是实际意义上的大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大义的民族,当日本侵华,多少义气凛然的革命烈士,用他们的满腔热血,誓死不屈,才成就了今日蒸蒸日上的祖国.**舍身炸暗堡,**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这些都是炎黄子孙大义的延续,是中国历史上挥之不去的光辉. 一个人,可以不相信神,却不可以不相信\"神圣\".当前,我们青少年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因此,这也是我们民族大义的根本所在.让我们相信这一份\"神圣\",用自己的双手去维护这一份\"神圣\"。 水浒传》读后感600字 很早就听说《水浒传》非常好看,张老师也觉得适宜我们初一学生课外阅读,我便央求妈妈买。
正好妈妈的一位朋友家有,便送给了我。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总算把《水浒》的上册啃完了。
令我最佩服的就是作者在描写两方交战时的高超技巧。就拿杨志和索超在大名府的那场比武来说吧。
不谈两人的盔甲武器,也不谈双方打斗的场面,单是两人的马,作者就写得活灵活现。索超的马“色按庚辛,仿佛南山白额虎;毛堆腻粉,如同北海玉麒麟。”
而杨志的马“骏分火焰,尾摆朝霞,浑身乱扫胭脂,两耳对攒红叶。”作者观察细致入微,虽然在这里只用了比喻的手法,但在描写杨志的马时却用了四种不同的物来比喻马全身不同的红,使人觉得可信、真实,足可见作者技巧的巧妙。
除了看,当然也要思考,我思来想去,就是一个问题不大清楚,那就是何为好汉?一个人的好与坏是由法律、真理来判断的,那书中所谓的好汉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呢?武松,他为兄报仇,杀了嫂嫂与西门庆,那是兄弟情深,也就算了。可他血溅鸳鸯楼,把气撒到了别人身上,连在张都监家看马的也被他莫名奇妙地杀了。
这看马的老头与武松无怨无仇,连面都没见几回,有什么理由杀他?就因为他帮张都监看马?武松见孔亮喝酒吃鸡,自己只有熟菜,便打跑他,自己霸占了,这也能称作好汉? 想着想着,倒也想出了几分道理。以前,人们把“义”看得特别重,史进不就看在朱武和杨春重义气上,放了陈达吗?如今,做事都得依法律,如果也学他们一样,反而会害了别人。
因此,时代变了,人的观念变了,我们只能用欣赏的角度去看这本书,万万不可把它当成教科书。参考资料:抄的。
4. 《水浒传》的作者是根据什么写出来的
《水浒传》的成书,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
据《东都事略•侯蒙传》:“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又据《宋史•徽宗本纪》:“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
《宋史•张叔夜传》: “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濒,劫钜舟十余,载掳获。
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此外,李□的《十朝纲要》,宋代陈均《九朝编年备要》和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也都有类似的记载。
还有的记载说宋江投降后曾参加过征方腊之役。从这些记载里,可以知道这支起义军,人数不多(但也决不止36人),战斗力很强,在群众中甚有影响,曾经给宋王朝造成一定的威胁。
宋江等起义的年代大约在宣和元年(1119)至宣和三年(1121),前后三年多。 宋代说书伎艺兴盛,民间流传的宋江等36人故事,很快就被说书人采来作为创作话本的素材,南宋罗烨《醉翁谈录》记有小说篇目《青面兽》、《花和尚》和《武行者》,这当是说的杨志、鲁智深、武松的故事,此外,《石头孙立》一篇可能也是水浒故事。
这是有关《水浒传》话本的最早记载。南宋末有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并序》,序里说:“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
并说在龚开之前有画院待诏李嵩,曾画过宋江等人像。但龚开的赞并未说故事内容。
现在看到的最早写水浒故事的作品,是《大宋宣和遗事》(见《宣和遗事》),它或出于元人,或为宋人旧本而元时又有增益。有的研究者认为它是说书艺人的底本。
它所记水浒故事梗概,从杨志卖刀杀人起,经智取生辰纲、宋江杀惜、九天玄女授天书,直到受招安平方腊止,顺序和现在的《水浒传》基本一致。这时的水浒故事已由许多分散独立的单篇,发展为系统连贯的整体。
元代杂剧盛行,有大量的水浒戏出现,元杂剧和《大宋宣和遗事》所记水浒的人物姓名大致相同,但聚义地点不同,杂剧说的是梁山泊,《遗事》说的是太行山;杂剧中已有“一百八个头领”之语,《遗事》只提到了36将的绰号姓名;《遗事》中写李逵位列第14,燕青位列第 28,杂剧中李逵是第13头领,燕青是第15头领。凡此种种,可见在《水浒传》成书以前,水浒故事在流传中内容细节上颇有异同。
这或者同在不同地区流传也有关系。施耐庵正是把这些在不同地区流传的故事,汇集起来,经过选择、加工、再创作,才写成这部优秀的古典名著《水浒传》。
《水浒传》的故事最初起源于北宋宣和年间,从南宋开始就成为了民间口头文学的主要题材。目前流传下来的根据说书人编成的话本中就有“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
元朝初年,出现了话本《大宋宣和遗事》,描述了晁盖、吴加亮(吴用)等36人的故事,初步具有了《水浒传》的故事梗概。元朝,元杂剧中还出现了一些水浒故事剧本。
5. 水浒传中的词语注音和解释
① 邺城——故城在今河北临漳。
② 蒲州解良县——蒲州,今山西永济县;解良县应作解(音xiè械)梁县,故城在今山西临猗县。③ 大虫——方言,老虎。
浙江方言叫“大猫”。④ 搭膊——系在腰间的长条扎腰,中间有夹层,既是束腰带,又是一种随身口袋,可以放东西。
⑤ 绰——抄、抓、提。① 太岁头上动土——古人称木星为“太岁”,认为它主凶,如果朝着木星出现的方向或者太岁星值年、值月、值日的时候动土建筑,就要发生灾祸。
因此有“太岁头上动土”这样的俗话,比喻敢于顶撞强人,有自找倒楣的意思。① 渭州——最早置于北魏,治所在今甘肃陇西县,因地处渭河源头而得名。
唐代安史之乱以后属于吐蕃(音bō波,即今西藏)。唐中和四年回归大唐版图,治所移到今甘肃平凉市。
按史进从华阴县到延安府去,只要顺着洛河一直往北去就可以,不过四五百里路;渭州在华阴县正西,要沿着泾河或渭河上溯到陇西,将近一千里路,而且华阴、渭州、延安是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从华阴到延安是永远也不可能经过渭州的。这里只能说明古代的作家缺乏地理知识,不经考证,信笔写去。
这样的错误在《水浒传》中不是一处两处,也无法改正,只能作些说明。① 破落户——指祖先曾经富有,其后代因为游手好闲、不务正业而把家业花光的城市贫民。
② 气球——“球”是“球”字的古体。古代的球,外面是皮革制的,里面填充的是羽毛,所以写作“球”。
踢球有点儿像现代人踢毽子。到了宋代,才出现充气的气球——据说是用猪尿脬(音suī-pāo虽抛)做的内瓤。
但是仍写作“气球”。③ 帮闲——指一种没有正式工作、但是口齿伶俐、善于阿谀逢迎、以替有钱的官员或富商奔走策划谋取利益的人。
有的甚至就在茶楼、酒肆、妓院内外周旋。《梦粱录》记载:大街有四五家开茶肆,楼上专安着妓女,名曰花茶坊。
一等不本色、无业艺、专为探听妓家宾客,赶趁唱喏,饮燕所在,以献香送欢为由,谓之“厮波”。——“厮波”一词,即“厮帮”音转。
④ 员外——本来指编制以外设置的副职官员。因为这种副职往往可以被有钱人用金钱买来作为一种头衔,所以后来就用来对有钱人家的尊称。
⑤ 三瓦两舍——瓦舍,是宋代的游乐场所。“三瓦两舍”,泛指勾栏、妓院、赌场这些地方。
⑥ 府尹——宋代的地方行政区划,县上为州或府,设知州或知府,但是东、南、西、北四京的行政长官称府尹,比知府的官衔和权力都大;开封府府尹又称京兆尹。⑦ 脊杖——用鞭子或竹片抽打脊梁的一种刑罚,专用于发配到外地的罪犯,以避免打屁股之后两腿受伤无法走路。
⑧ 递解——由解差押送的犯人。① 淮西临淮州——淮西,古代泛指皖北豫东淮河以北地区。
按临淮郡置于汉代,治所在江苏徐州;晋代治所在江苏盱眙(xū-yí需移);南北朝治所在安徽灵璧;唐代治所在泗州(今安徽泗县);唐以后废。宋代没有临淮州。
今安徽凤阳县东部,曾置临淮县,唐、元时代,还曾经是泗州的治所。临淮州疑即临淮县地面。
② 干隔涝汉子——方言,指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的人。一说“隔涝”即“疙癞”,也就是“疥疮”(今天四川方言和浙江温州方言仍这样叫),“干隔涝”就是“不干不净”的意思。
③ 董将仕——将仕不是人名,而是官职名称。见陶宗仪《辍耕录》:文(官)正八品曰“将仕郎”,从八品曰“将仕佐郎”。
④ 小苏学士——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合称“三苏”,分称“老苏学士”、“苏学士”、“小苏学士”。因此,从字面看,这个小苏学士应该指苏辙。
但是有人根据苏东坡和驸马都尉王晋卿的关系,认为应该是苏东坡(参看下页注①驸马王晋卿条)。最奇怪的是:清人程穆衡在他的《水浒传注略》一书中说:小苏学士指的是苏利涉。
按:北宋英宗、神宗年间,确实有个苏利涉,但这人是个太监。① 剪径——“径”是道路。
把道路剪断,就是拦路抢劫,相当于“截路”。② 瓦官寺——120回版作“瓦罐寺”。
这里估计是金圣叹改的。寺名“瓦罐”,似乎无法解释。
据《通鉴•注》:东晋哀帝,移陶冶所于秦淮水北,以南岸地施僧慧力造寺,因名“瓦官寺”。今骁骑仓是其遗址。
寺故有阁,可尽江山之胜,太白所谓“白浪高于瓦官阁”者是也。可见“瓦官寺”古已有之。
③ 香积厨——佛教用语,本指食品橱,引申义指厨房。语出佛经《维摩诘所说经•香积佛品》:“香积如来以众香钵盛满香饭与‘化菩萨’。”
④ 监斋使者——佛名,塑在寺院厨房里的佛像。① 十方常住——佛教称庙宇为“常住”。
“十方常住”,指四面八方的信徒都来烧香,是一个香火很旺的庙宇。又:古代的和尚外出,可以到任意寺庙“挂单”,称为“吃十方饭”。
② 飞天夜叉——“夜叉”是佛教中的天神名,有两种,在陆地上的叫“地夜叉”,能在天上飞的叫“天夜叉”,也叫“飞天夜叉”。① 东京大相国寺——据陈维崧《乌丝词叙》载:宋东京大相国寺,相传为魏信陵君故宅,唐太宗时,尉迟敬德监造①恩相——对州府官员等“顶头上司”的尊称,带有比较亲近的味道。
“恩”表示对自己有恩,是客气话;“相”是“相公”一词的简称。①枷杻(音chǒu丑)——古代的两种木制刑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