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写好一篇好文章
我认为: 一、作文要写具体。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作文一定要有内容。这就是说作文的内容要具体不能说空话。
长期以来,作文空洞无物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同学们,而“内容具体”又是小学作文教学的最基本的要求。如何做到言而有物呢?下面就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1、“多视角”观察。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是苏轼一句充满哲理的名言。
这句名言精辟地道出了客观事物具有多侧面多角度的固有特征。因此我们观察必须采用与之相应的多角度方式。
在观察事物时必须要全面细致。对静止的事物构成它的各个部分都要看全,每一部分的各个方面要看细。
每一具体事物,总是由几部分构成的。如果我们在观察的时候遗漏了某个部分,那么观察到的事物就是不完整的。
例如,我们观察一盆茉莉花,我要注意到他是有根、茎、叶、花四部分组成的。特别是可以看得见的茎、叶、花。
在观察时是不能遗漏的。如果遗漏了,我们观察到的茉莉花就是不完整的,表达出来就不能使人清楚的知道它的整体。
如果我们不注意观察它的茎的质、色和形,就很难搞清它的茎的特点,如果我们不仔细观察它的花色、形、味,也很难弄清花的特点。反之,如果我们把这几方面的情况都观察得很细,那么对茉莉花的认识就不是笼统的,而是具体的。
当然不仅对静止的事物,对变化的事物整个过程也要看全,每个发展阶段也要看细。 2、“多方面”思考 我们在写作文时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方面去认识,去思维。
记事的作文,离不开事情的发生、发展、高潮、结果这一发展变化过程。写人的作文也离不开具体的事。
因此我们在写这一类的作文时,要注意写好事情的发展变化。事件是伴随着实践的推移和地点的更替而变化的。
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都有哪些不同的情况。我们把这些情况有主次的记叙下来,写出的作文就具体了。
同时,记叙一件事总离不开人的活动。因此写作文时,必须注意对有关的人物进行描写。
通过对人物的神态、动态、语言和心理描写,使作文充实。例如,《记一次乒乓球赛》为例,想一想:从比赛双方看,他们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各怎么样?从观战者的角度看,他们在比赛过程中有什么议论、举动? 我们这样对事物进行思考和分析,就为文章写具体作了准备。
但是要求把文章写具体,并非是要写成一篇“流水账”,写文章最忌说空话,言之无物最要不得。一些同学认为要把作文写具体就是字写得越多越好。
常见一些同学时间、地点、人物都交待了,事情起因、经过、结果也都很清楚,可就是平平淡淡,给读者的印象不深,也不感人。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内容不具体。
怎样才能把内容写具体呢?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注意写的主要人物在事情发展的重要阶段的表现,要多想一想他在这件事中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怎样想的。不能满足于对事情发展过程的陈述。
二、作文要有条理 文章的条理,是属于文章的整体的问题,是指文章内部的组织结构。他就像一个人的骨架有力的支撑着文章的整体。
文章的条理外部表现就是指文章的顺序。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的重点就是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描绘景色的美丽。
就其组织结构来说,文章的条理内部表现则主要指作者行文的思路、线索。小兴安岭景色美丽、物产丰富,既是大花园, 又是宝库。
这片写景物的文章,作者写作时,则是以小兴安岭的树木和其他景物一年四季的生长顺序进行描写的,这既符合动植物的生长特点, 又符合人们认识景物的规律,更有利于表现文章的中心。 在动笔前,先将作文的材料在脑子里象演电影一样过一遍,理全所有材料过程。
这样写出的文章才条理清晰。例如,一位同学写“西红柿炒鸡蛋”的过程。
只写了买、洗、切、炸,却丢掉了打鸡蛋的过程, 使人读了感到莫名其妙:什么时候锅里出了鸡蛋。 作文写的有条理是同学们写好作文的重要基本功。
文章写的有条理,可以使文章层次合理化,主题鲜明化。这样的文章不仅让人读懂还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三、作文要有中心。 写文章不仅是让读者知道了解一个人或一件事,主要是向人们表明自己的思想感情。
具体说,就是向人们表明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和意见,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也就是通过字面,使读者看到作者的所思所想。
这就是平时所说的文章的中心思想。它是文章的灵魂。
作文有个明确的中心,它对作文的选材、结构、表达都有直接的影响。古人说“意在笔先”是有道理的。
所以要写好一篇作文首先必须确定中心。一篇作文里面只能有一个中心思想。
叙事的作文,不管写一件事,还是写几件事,都应该做到在一篇作文中,一个中心思想贯穿全文,都应该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去写,不能有几个中心。深刻的的中心能给人以深刻的启发和教育,而有些同学在记人叙事时,往往是罗列现象,对所写的内容没有动脑去分析、去理解,没有注意所写事情本身所包含的思想意义,这样中心就不深刻,没有新意。
例如,有个同学写蚂蚁“铺路”他们没有停留在对这件事情的表面认识上,而是从蚂蚁铺路,想到实现四化之路。从蚂蚁反映出来的齐心合力不畏艰难,想到我们要早日实现四化也要发。
2. 关于对比的文章600字
我的作文并不是很好,但关于我对作文的一些看法,倒是能说上一两句,说得不好请见谅.今天我就说一下关于对比的一些看法.
我曾经见到一篇文章,见了之后,我感到很是生气.它是写琉球兰的,我不知道那是一种怎么样的花.总之作者是一个劲的赞美.说它看起来是多么美什么的,之后又用了一种别的兰花和它做对比.用的那种兰花居然是君子兰.还说君子兰比起她说的那种兰花要显得媚俗,做作,不佩说是君子.
君子兰这个词是古人定下来的,她这又是像是在讽刺古人,我猜想君子兰是一些古代的读书人取的,她讽刺古人这样就显得太偏激了吧.另一方面,当今的人也很喜欢这种花,而且是大部分人都喜欢,她存心和人过不去呢.我想这种文章是不会有太多的人喜欢的.
我理想中的写法是不要一对一地写.我在课本里读过布封的他就写的得很好,他用马身上的各个部位和其他动物身上的各个部位相比较,例如说用马的头和驴的头相比较,说是驴的头看起来很笨拙.驴的确有这个特点.但作者只是哪驴的头来和马做比较,让人会想到驴的头不是很漂亮,但它也许会有一些地方比马要好,还有作者在写的过程中很是幽默得写.这样就不会打击到别人了.
还有一种写法就是“更喜欢“.比如说周敦颐的就是这样.“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他的文章里有说到陶渊明的独爱菊和世人盛爱牡丹.
但写的比较含蓄,没激烈的批评.也表示对那些爱菊爱牡丹的人的了解.这种说法我比较接受.
我希望各位在写文章时不要为了说明自己的看法而用别人的看法来大作对比.
3. 用对比手法写作文
[思路分析]
下面结合鲁迅的《孔乙己》来谈谈文章中的对比手法
[解题过程]
对比,作为鲁迅先生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孔乙己〉中也随处可见。现简要谈谈小说中每一组对比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1.“短衣帮”与“穿长衫“的对比”
A.“短衣帮”靠柜外“站着喝”。
B.“穿长衫的”“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咸亨酒店是当时黑暗的旧社会的缩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小说介绍两种喝酒的人:一种是“短衣帮”——做工的“贫苦劳动者”;另一种是“穿长衫的”——悠闲阔绰的剥削者。句中的“短”和“长”,“外”和“里”,“站”和“坐”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为孔乙己的出场作了铺垫,两种人的对比,揭示了顾客贫富的悬殊,社会地位的差异。
2.内含矛盾的对比: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站着喝酒”表明孔子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则说明他摆读书人的架子,思想上羡慕那些悠闲的阔绰者,并且轻视劳动人民,不愿与“短衣帮”为伍。他喝酒的方式和穿着的对比,正反映了他经济地位和思想意识的矛盾,从而揭示了孔乙己社会地位的特殊。
3.“打”与“被打”的对比:
A.丁举人毒打孔乙己
B.孔乙己被打折了腿
这组对比揭露了科举制度怎样把“读书人”分化为对立的两极:有的沿着科举阶梯爬上去了,如丁举人,任意毒打孔乙己,成为不可一世的“吃人”者;更多的却跌落下来,如孔乙己,穷困潦倒,成为被打被“吃”的对象。这种事实深刻地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
4.“笑声”与“命运”的对比:
A.孔乙己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他的眼色,很像垦求掌柜不要再提。
B.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
小说详尽描述了被丁举人打折腿的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的惨况。孔乙己在酒客和掌柜的笑声中走向死亡,“笑声”贯穿全篇小说,这阵阵笑声与孔乙己的不幸命运形成强烈的对比,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冷酷,同时也批判了群众的麻木。
5.“排”与“摸”的对比:
A.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B.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
一个“排”字,表明孔乙己想对只花四文大钱的“短衣帮:显示一下阔气,写出了他得意、炫耀的神情,也显示出他迂腐的性格;一个“摸”字写出了孔乙己动作的迟钝,“四文大钱”藏放的严实,从侧面表明这钱来之不易,孔乙己已进一步穷困。先“排”和后“摸”的对比,反映了孔乙己每况愈下的经济地位。
6.“不屑”与“颓唐”的对比:
A.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
B.他们更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
孔乙己因自己是读书人而得意,时刻不忘在众人面前显示自己是读书人,对“短衣帮”是不屑一顾,甚至当别人戏弄他时,他还一再表现出自命不凡、孤芳自赏的傲气。只有当人问及“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他才痛苦不安,因为他一心想读书中举,但始终未能遂愿,这成了他最大的痛苦与羞辱。这足以表明封建文化和科举制度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4. 要一篇对比写人的文章
桅子花
印象中,祖父称栀子花为挚友。他曾谆谆告诫我:做人要像这栀子花一样,不要贪慕不属于你的五彩缤纷,只要默默奉献着自己的清香就足够了。当年那个懵懂无知的小男孩尚不能体会这句话的真谛,但今天当我读懂了这句人生的箴言时,祖父却无可挽回地离开了我,离开了他奉献一生的教育事业,离开了他的挚友——栀子花。
那一年祖父忽然卧病在床,而且是极难医治的癌症。看着他躺在病床上痛苦地呻吟时,我更愿意那个人是我!我想起了栀子花,但那时正是栀子花凋零的季节,我绞尽脑汁却无力回天。无奈啊!祖父在痛苦之中仍不能见到他的挚友,我究竟该怎么办呢?
我跑到院中,将那些随风而逝的花瓣一一拾回。看来只有用胶水才能将它们恢复到原来模样了。我想祖父看到栀子花后一定会很欣慰的,他的病也许就会有所好转了。
那天上午,我一丝不苟地做着这个枯燥无味的工作,终于在午后完成了这些“栀子花”。我十分小心地捧着它们献给祖父。果然,祖父很是欣慰,继而,他的眼神里却闪过一丝忧郁,慢慢地,祖父竟像孩子一样哭了。我问他是什么缘故时,他却摇头不答——难道他识破了我的诡计?
我撒了一个谎,一个精细而又美丽的谎言。那天我很高兴,我让痛苦的祖父得到了一丝丝安慰。可现在想想我又后悔了,我让祖父这个坚强了一生的人在垂暮之年流下了眼泪,我的良心受到了莫大的谴责。
我以为这个谎言被我编织的天衣无缝了,但不久后,祖父突然唤我去他的床前,他对我说:“好孙儿,这个时节栀子花应该谢了吧?”我的脸红了,他识破了我的谎言!他接着说:“我很高兴你能这么做,纵然这是个谎言,但它却很美丽,我得谢谢你!”
那天深夜,祖父黯然离去,我没有流泪,但却心如刀割。祖父的灵柩前摆放着那些“栀子花”,它伴随着祖父走完了人生的旅程。它很幸福,祖父也很幸福。
这个谎言久久萦绕在我的心间,也许它将成为我心中的永恒。
当秋天在来的时候,我学会了享受寂寞。寂寞的时候,我总会想起祖父,想起那个谎言、那些栀子花……
5. 用对比的方法写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该怎么写啊
这个问题有些麻烦,就是不知道你要写什么,要突出什么,要记录什么。
其实用对比手法写这个东西的话体现不出对比的妙处,但你要问,我就答吧。
如果是写小事,那突出的是事件的经过,那最好就是写以前的小事和现在你要记录的小事的对比,比如你要写你妈帮你买东西,专门挑好的,可以结合以前你妈时代你外婆给他买东西时专门挑便宜的,很多东西比现在落后,这样就突出了时代变迁的主题,但是本人十分讨厌这样的文章,这东西最好写作文,如果是博客什么的最好就别用对比手法记事。
当然,对比手法还有很强大的地方,比如诗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极是经典,应用对比,把感情凝在对比里,一下就出来了。
所有说,如果不是要突出主题,就不要用对比,继续也挺好用的,推荐抒情结合描写,如果功力到了,就可以使用白描,白描有威力。
最后,我是甘蔗,我女友是铅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