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物评传怎么写
写人记叙文以记叙人物的活动、经历、事迹为主,如人物传记、人物通讯、人物轶事等等。
写人的记叙文重在刻画人物的性格,并通过这种性格的刻画来反映生活,表达一个深刻的主题。写人一般可以有如下几种方法:⑴,通过人物的肖像写人。
人物的肖像主要指人物的外貌,包括人物的容貌、服饰、姿态和神情等等。肖像描写可以写人物的静态,也可以写人物的动态。
⑵,通过人物的语言写人。人物的语言要充分个性化的,能表现人物的出身、教养、经历和性格,让人读了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⑶,通过人物的行动写人。人物的行动要符合生活的本质,符合人物的性格发展的逻辑。
可以选择具体的、富有特征的行动来显示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⑷,通过人物的心理写人。
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很丰富的,心理描写就是要充分揭示出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爱慕、思念、苦闷、痛苦、怨恨、惊恐、嫉妒等等。常见的心理描写方式有内心独白、思忆联想、梦境幻觉、动作暗示等。
⑸,通过人物的活动环境写人。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人物的个性的形成与他所处的环境有关,写好环境对表现人物的性格极为有用。
⑹,通过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的方法来写人。根据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捕捉、挑选最具有特征的细节,进行准确、真实的描写,能够使人物的性格更鲜明、形象更丰满。
通过相关人物的反映、评说,从侧面间接地烘托描写对象,可以起到睹影见竿的作用。侧面描写常常与正面描写结合运用。
⑺,通过事件来写人。可以通过写一件事来刻画一个人,也可以通过写一件事来刻画几个人。
写人的几种方法可以单独进行训练,也可以综合进行训练。
2. 谁帮我写一篇 人物评传的高中作文(200字)
仅供参考
近来看水浒,仔细品味之后,我似有所悟,论起梁山好汉来,鲁智深似应名拔头筹,请诸位看官听我道来:
一、鲁智深是梁山好汉中最能发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风格的好汉。鲁智深在梁山好汉招安前有许多精彩表现,拳打镇关西、大闹桃花村、火烧瓦罐寺、大闹野猪林等等,除了有大闹五台山(并且在这件事其他诸僧还负有歧视、撩拨之责任,鲁智深只不过是闹了闹,并没有做出很出格的事)一点不良记录外,其他事件无不体现了鲁智深见义勇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该出手就出手的高尚品格,从五台山到东京,“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尽管说电视剧主题歌中极力赞扬了梁山好汉的“该出手就出手”高尚行为,可梁山好汉有几人能象鲁智深那样做的好事那样多、那样纯粹!行者武松只讲哥们义气,只要看得起我武松,即便上刀山下火海也使得,与十字坡开人肉包子铺孙二娘、快活林中黑帮老大施恩的交往就能说明问题。更不要说天杀星李逵了,只会抡板斧不分黑白乱砍一气。
二、鲁智深是梁山好汉中头脑最清醒的。梁山中最大的路线的斗争要数招安了,对待招安问题上明显有两派:主张招安和反对招安,事实已经证明了招安路线给梁山的革命事业带来了致命的打击,而反对招安的人中最坚决的要数李逵和武松了,他们二不过是感觉造反好玩,图的是快乐,也没把话说得恰如其分。而鲁智深说得很有分量:“只今满朝文武,俱是奸邪,蒙蔽圣聪。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杀怎得干净!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
3. 写一个历史人物评传
曹操评传 当时年少 当曹操呱呱坠地的时候,他父亲曹嵩不会想到这个儿子将来会开创一个新的帝国,更不会想到他会成为两千年无数争论的焦点。
但曹嵩为他儿子创造了足够的条件,这个条件能够保障曹操在未来的日子里不会举步唯艰,因为他是中常侍曹腾的儿子,尽管不是亲生的。 中常侍实际就是太监头目,实权很大,但往往被人看不起,不过曹腾口碑很好,很多当时自负清高的名士都受过他的恩惠。
曹嵩以父之名,也做了个不小的官(司隶校尉),后来通过贿赂,更成为过汉朝的太尉,现在一般说国防部长或总司令,虽说是买的官做,毕竟到了那个位置。 据说曹操“少机警,有权术”,更说他因为飞鹰走狗被叔父告状,弄出了个“羊颠风事件”,使曹嵩兄弟不合,从此没人能管到他。
少年曹操游荡于京洛之间,渐渐显出他超越常人的能力来。通过当时人物鉴定专家许子将的鉴定,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自己也相当满意这个评价,他醉心于武艺兵法,准备在即将来临的乱世中大展拳脚。 曹操青年时候的官宦生涯大约是这样的: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
这段记叙波澜不惊,实际却有很多讲究。能够二十举孝廉,没有祖父的名位估计不怎么可能;在北部尉任上,曹操设五色花棒,严肃刑律,曾棒打夜行的蹇硕(中常侍)叔父,由于曹腾的关系,蹇硕不能把曹操怎么样,却将他放了外官(升官);任上曹操亲族有犯事的,曹操被牵连免官,才有征拜议郎之说。
公元一八四年黄巾大起时,曹操已经二十九岁了,终于等到了传说中的乱世。 曹操被朝廷任命为骑都尉,参予颖川之战。
颖川之战中曹操有什么功劳已经遗失了,但战后他被封为济南相,成为了一郡之长。在济南曹操仍然奉行他那一套治国方略,“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于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
但曹操又害怕得罪人多了会被报复,于是辞官归家,借隐遁以重名(所谓春秋读书,屡辟不就是也),实际上是等待新的时机。 这个时期的曹操,作为汉朝一个官宦子弟,一个中层干部,应该讲更多的是想做个“治世能臣”,挽救汉朝于水火之中。
这点从他不断在任上得罪权贵,想改变社会的颓废空气就可以看出来。至于可不可以理解为哗众取宠,我想作为一个思路是可以成立的,不过我并不愿这样想。
头角峥嵘 曹操并不需要等太久,很快北方又有叛乱,于是曹操又被朝廷征用,成为了后来著名的“西园八校尉”之一的典军校尉,其他人有袁绍,袁术,鲍信,淳于琼,这些也都是后来我们熟悉的人物,何进是他们的主管。 曹操在这里目睹了何进谋诛宦官,宦官杀何进,袁绍袁术又杀宦官的全过程,也看到了董卓入京,董丁争雄,董卓专权的全过程。
这汉末政坛的一系列大事让人眼花缭乱,对曹操到底产生了什么影响,现在已经不能完全说清楚了,但很显然的,在曹操的心里对政治的认识更加清醒和理智了。 随着董卓废立献帝,更大的风暴来临了。
董卓虽然掌握了皇帝,但他没有足够的威望服众,各地都在酝酿反董的动作。曹操也在这时悄悄东归,回到老家组织反董人马。
曹氏在东郡有巨大的号召力,很快曹操就组织起一支万余人的队伍,参加到关东诸侯的联合军事行动当中。纠正演义中的误导性说法,首倡义兵的人是鲍信而不是曹操,诸侯合纵也散在关东从河南到河北的大片地区,并不是大家都把自己的军队拉到一起集合。
讨董联盟中以孙坚最为积极,也最能打仗,他先后打败了董卓的都督华雄,吕布和其他几支部队,让董卓心惊胆战。曹操则是其中最坚决的,他在为诸侯的谋划中充分展示了他的战略天才,从行动上,他亲自带兵进抵荥阳,在汴水和徐荣狠狠的打了一架,这一仗曹操因为兵少输了,但力战尽日,逼得徐荣也只有后退。
从曹操这段的言行来看,他还对重建汉朝有那么一点点的热心,但在此之后,他将完全放弃为汉朝打算。因为他发现关东诸侯没一个是为了朝廷而起兵的,都在囤聚兵马,你我攻击,谋求自己的利益。
种种迹象表明,汉朝已经失去了生命力,作为一个朝代的历史即将结束。 于是曹操重新东归募兵,然后回到河内,开始参予到诸侯争霸的行列。
刚开始时,曹操的实力在诸侯中相当弱小,因此他依附袁绍。借打击黑山的机会得到了东郡的治理权,借打击黄巾的时候取得了兖州的治理权,黑山和黄巾都是农民军,如果以现在的观点看,那是用无数穷人的鲜血染红了顶子,但我们现在来责骂曹操也不公平。
取得兖州的时间大约是一九二年,曹操正式荣升为一州之长,成为一大诸侯。感谢刘岱,感谢鲍信,他们不断的给曹操开路。
成为一州之长对曹操来讲是重要的,因为在此之前他还没有过这样的地位。他不同于袁绍袁术,家底毕竟没那么厚实,响应他的人也不如响应二袁的人多,有一个自己控制下的比较大的地盘,有助于他积累人力物力。
曹操得了兖州,第一件就是安排人去谯接他养老在家的父亲。这本来是一个儿子的孝心,结果却演变为一场灾难。
徐州刺史陶谦手下的将领看中了曹嵩的几百辆车的物品,半道上将曹嵩一家杀了(至于是不是陶谦本人的意思,不好妄加猜测)。盛怒的曹操下达。
4.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1000字,急
1.《把栏杆拍遍》读后感五一假期,有幸读了梁衡先生的散文《把栏杆拍遍》.想来,读梁衡先生的文章不算早,先生以“一年一篇”的虔诚写作,给散文创作带来别样的文本,也为很多朋友带来了堪为“范本”的“工巧散文”.《把栏杆拍遍》使我沉醉,不能释手,通过此文我才真正了解辛弃疾充满豪情与苍凉的一生.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水龙吟》虽很早就知道辛弃疾,但对他的认识仅止于一位著名的词人,一位壮志未酬的爱国将领,内心却不曾为他激荡过.而先生的文章,不仅让我重新阅读了辛弃疾的词,重新感受了一次辛弃疾,从而真正认识了悲壮得让人荡气回肠,执着得让人心痛不已的辛弃疾.在先生的笔下,他,真真切切得站在了我面前,一位沙场英雄,有着“封狼居胥”的壮志,有为君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热血,然则现实却将这一切敲碎.爱国将军辛弃疾南归之后,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只剩下羊毫软笔,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他只能“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感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他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他用尽一生都在等待一个能重新征战沙场,报效国家的机会.“可谁又能懂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有着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本想以身许国,泪洒大漠,如今却空有一身力、一腔志而无处使.唯有登上危楼,痛拍栏杆.江水悠悠,似词人长叹,掩埋在历史的长河中……从词中跨越历史去体会当年稼轩的心境,这是我所不曾体验过的.毕竟,历史早已蒙上了太多的色彩和渲染,而梁衡先生用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理解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一个“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的,在文人中具有“唯一性”、历史上具有“独特地位” 把栏杆拍遍的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辛弃疾.掩卷沉思,再三咀嚼.如不是有渊博的学识,深邃博大的思想,梁衡先生怎能从中发出如此多的感悟?《把栏杆拍遍》一文中富有哲理的句子如同一泓清泉沁人心扉,笔下所绘的稼轩一颦一笑若隐若现.于是,在梁衡先生字里行间所注入的无限深情中,真切感受到先生对词人的同情和惋惜.我想如果稼轩在世,也会有当年白乐天那种“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感慨.当然,更有知音为何在千年之后出生的余恨.而我在阅读此文时,时而为其绝妙的一笔而赞叹,时而在平淡中品味生活的哲理,真是“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2《把栏杆拍遍》读后感“把栏杆拍遍”语出辛弃疾的《水龙吟》,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尝有诗曰:“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所以,“栏杆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栏杆来发泄心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作者认为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在词人把栏杆拍遍的振聋发聩的声响中,我们读出了辛弃疾真实的复杂的心情:不满、愤懑、焦虑、懊恼、无耐、等待、企盼…… 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而又命运多舛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 文章的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起,它告诉读者,全文要探索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以及这个过程是如何决定了他的词、他本人在文学史上的惟一性和独特地位的.作者首先就把辛弃疾放在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下,抓住他的“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的特点,突出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唯一性”和“独特性”. 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将对辛弃疾的人生遭际的介绍与对他的诗词创作的评价交错起来来写的. 作者在介绍辛弃疾的人生遭际时主要围绕他的以下几个经历: 一是他的行伍经历.这一段介绍充满了神奇色彩,他单人独马追杀偷印之贼,他跃马横刀突入敌营生擒叛将,活脱脱一个血气方刚,骁勇善战的武夫.中国历史上的大文豪有谁有这样的能耐? 二是他的为官经历.作者用数据作了这样的介绍:“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5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作者客观地分析了辛弃疾南归后不为朝廷喜欢的种种原因: 其一,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于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 其二,他工作特别认真,简直是个工作狂,于是招来许多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上也就对他时用时弃; 其三,他爱提意见,45年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不停地要求痛杀贼寇,收复失地,这怎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辛弃疾的这些特点在今天看来都是优点,是大大的优点,但在当时的朝廷看来却都成了令他们心烦的缺点,是不能容忍的缺点.于是他就只能痛拍栏杆,吟诗寄恨了. 三是他的心路历程.从一个沙场英雄对军营的渴望,到一个忧国游子对苍天的发问,从 。
5. 人物评传
保尔,他是一个善良、勇敢、坚强的人。
他的自觉、无私、有理想、有抱负、有目标的他有为革命事业而奉献的精神。他酷爱读革命性的书籍,因而使他更加有了人生的目标。
他为了党而放弃了冬妮娅(保尔少年时的女友),说明了他把党和祖国放在了第一位。他明明知道自己已经病入膏肓了,仍不放弃生命,仍然想为党多做点事情,即使是躺在病床上也是不分昼夜的进行文学创作。
说明了保尔不怕死、愿意为党和祖国牺牲的精神。 保尔曾说过一句话:“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是的,保尔对他的一生很满意,因为他没有虚度年华、因为他抓紧了每分每秒。
朱赫来,这位令人敬佩的革命者。做事情很有主见,认真负责。
他常常教保尔打拳、给保尔讲布尔什维克的故事、教保尔要有“敢于拼搏的精神”保尔也因他那句“敢于拼搏的精神”而变得英勇、成为一名斗士。还有一次,当刺刀对准朱赫来后背时,他也沉着冷静。
他是一个善于结交朋友、关心集体的人。如果没有朱赫来,保尔可能和许多人一样没有坚强的性格、对理想的坚守。
冬妮娅,这位漂亮、机智、体贴的女人,曾经是保尔深爱的人。冬妮娅也是一个很主动的女孩,她喜欢结交朋友,是她主动跟保尔交朋友的。
保尔也曾愿意为他跳悬崖。她是富人的女儿,由于她与保尔出生的阶层不同,思想上也不同。
一次,冬妮娅去参加共青团的会议,她打扮得花枝招展,其他人都是穿着旧衣服的,冬妮娅也并不喜欢那些人。最终也使她与保尔从相爱到决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