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字数多的行草书怎么计算格界
如写字数少,当然是不用界格的,但字数一多自然就难度加大,为了书写更加流畅,不受每字定位影响书写的流畅性,所以用界格是聪明的辅助方法,和功力无关,顺畅舒服的写好字才是正道。
书法界格是指传统的书法练习和创作中,为了更好体现书法艺术的中正平和之美,为了整篇达到准确的横平竖直效果,就需要先在书写纸上准确的叠折界格线或勾勒界格线。就算写行草书,不要求横成列,但严格一些也要做到准确的竖成行。即使平时练习也应就中正平和的表现加以界格,作为对整体性把握的强化和长期的积累。所以手工叠折界格就成了书法学习的必修课。
有一种辅助新工具,让章法感快速了然于胸---书法界格光电板,免叠界格,创作练习铺纸即写,可调强弱色,轻松在厚薄纸张上形成清晰柔和光线界格。快速灵活形成适合各大小字体的田字格,九宫格,十二宫格,二十四宫格等二进制界格。让您对整体章法布局了然于胸。免去传统因应字体大小,多少,留落款,留上下左右位等的过多繁杂的考虑。灵活适合大多数篇幅和格式书写。是2013年书法界的发明专利。输入:www.巧字坊.中国
2. 山东省淄博市书法界草书谁最好
阎麒羽, 原名阎志方。
1965年出生于山东招远一个书香门第,其曾祖父为清末秀才,祖父也是有名的教书先生,缘于遗传,他自幼便喜墨海泛舟,好信笔涂鸦,时有误迷书径,竟能通宵达旦。在中学、大学习业期间,他依旧痴迷墨田耕耘,挤时间研习书艺,真、草、隶、篆、行无所不及。
涉足社会后,他先后入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山东省书法骨干培训班、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研修班参加学习,系统的掌握了书法美学、笔墨技法、书法欣赏与创作、诗词写作艺术手法等。并数次到曲阜读碑,去泰岱看经,又窥丹青,入梨园,观鱼翔浅底、飞鸟出林,听高山流水、丝竹琴音,从姊妹艺术中汲取营养,从而书艺大进,渐成面貌。
春天辛勤的汗水,必然浇灌出秋日的累累果实。麒羽先生的书法作品曾多次入选全国及省、市书法展览并获奖,并经常被各级报刊选登采用。
亦被全国各地的博物馆、纪念馆所珍藏,还飘扬过海,被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等国际友人和单位收藏,其传略先后入选《新时期淄博人物》、《中国当代书画篆刻家大辞典》等辞书。 纵观麒羽先生的书法艺术,篆、隶、楷、行、草各体兼工,尤以楷书、行书见长。
其楷书笔法精到,格调高雅,魏晋风貌、唐元脉络兼而有之,温润而雄劲;其隶书凝练简洁,妙趣横生,既有秦汉风骨,又兼满清神韵,古朴而苍劲;最令人赏心悦目着,当属麒羽的行书,但见其作品结体多变,笔力劲健,形如蝉娟美女,宛若行云流水,自然舒张,清秀俊丽,静雅醇和,蕴藉着浓郁的书卷气,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 取得优异成绩的阎麒羽先生,秉承家传,积极奉献,为弘扬书法艺术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在书法教育方面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SOY书法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社会好评。
他的办学宗旨是弘扬书法艺术、培育书法人才。阎麒羽先生认为:书法是我们中华民族富有特色的传统艺术,它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要学好书法,只训练笔墨技法是不行的,还要让学生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审美思想,提高他们对书法美的感悟力,提高欣赏、鉴赏水平,引导学生走上真正的书法之路。
办学七年来,《麒羽书法培训班》培养的学生先后有160多人次在全国、省、市、区各种书法展览中获奖,并有许多同学考取书法艺术特长生,在升学中受益。阎麒羽老师也被授予全国书法教育“优秀园丁”光荣称号。
艺无止境、艺海无涯,阎麒羽先生仍在孜孜追求,不断进取,向着更高的艺术巅峰努力攀登。 。
3. 之字草书怎样写
之字草书写法如下:
初期的草
书,打破隶书方整规矩严谨,是一种草率的写法。称为“章草”。章草笔画呈“波”形,字字独立,字形遍方,笔带横势 。章草在汉魏之际最为盛行,后至元朝方复兴,蜕变于明朝。
汉末,章草进一步“草化”,脱去隶书笔画行迹,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和互借,称为“今草”。到了唐代,今草写的更加放纵,笔势连绵环绕,字形奇 变百出,称为“狂草”,亦名大草。
到了今天,草书的审美价值远远超越了其实用价值。草书符号的 主要特征之一是笔画带钩连,包括上下钩连和左右钩连。运笔放纵、点画狼藉的又称大草或狂草。
扩展资料:
之字宋体写法如下:
宋体,是为适应印刷术而出现的一种汉字字体。笔画有粗细变化,而且一般是横细竖粗,末端有装饰部分,点、撇、捺、钩等笔画有尖端,属于衬线字体,常用于书籍、杂志、报纸印刷的正文排版。
宋体字于明朝以后才出现,由于宋朝文化鼎盛,宋刻本精美大气,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因此明代出版界多翻刻宋刻本,明朝的这些仿宋刊本经常只刻出“肤廓字样”,而非原来楷味浓厚的宋字。最终形成了一种专门用于印刷的字体。
到了清代,宋体字进一步发展,康熙中期以后逐渐形成清代的风格。最明显的特征在于此时的宋体字更接近于后来我们熟悉的印刷体。后来,宋体字开始出现于弘治年间的苏州地区,并于正德时期发展到苏州附近的常州、松江地区,于嘉靖年间初步成型,分布到全国大部分地区。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草书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