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摄影散文写云的带图
云,那真是一种变幻莫测的神秘景象。它可以引人入胜,引人遐想,它一年四季,各具风采,似乎有无穷无尽的美,让人赞叹不已。
你看看夏天的云吧。
在早晨的晴空上飘飘悠悠的是浮云。它随风起舞,悠然自在,好象在互相追逐,戏耍,显得格外活泼可爱,为天空增添了不少生机。
夕阳西下时的火烧云,那真是一大奇观:它将黄灿灿的光辉洒向大地,使整个大地都洋溢着诗意。而且,它像一个魔术师,时如黄茸的小兔在跳跃;时如长啸的骏马在奔腾;时如张牙舞爪的巨龙在腾飞;时如五彩缤纷的孔雀在开屏……真是应有尽有,目不暇接。然而这些变得太快了,令人眼花缭乱,无法细细欣赏。如果我有一架高级摄影机将这些生动的景象全部照下来,那该是多么美好的事呀!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雷雨前的乌云吧!从那边隐隐的雷声中,乌云涌来了。不一会儿,乌云越聚越多,越多越浓,最后竟像风暴,席卷长空,似乎即将要倾向大地的不是大雨,而是浓浓的墨汁,令人惊畏。但这种乌云的边缘是浅黑色的,像中国画那样,深浅分明,这种现象也使可怕的乌云露出几分魅力来。
云,变幻无穷的云,美不胜收的云……
我喜欢它,我经常久久呆立着,看着云,猜想着它变出的种种故事。
看,天边又飘来了几抹美丽的云彩……
=========================
今天天气很好,我抬头一看,啊!一朵朵白云在天空中飘动,就像一只只小狗在追逐,又像一大堆棉花糖,真想吃啊!
当太阳慢慢下山的时候,周围的云是红色的,像是穿上了一件厚厚的红袄子。可是当下雨的时候,四周的云又会变成灰色,像是盖了一层被子,当风儿呼呼的吹着,云也跟着风儿到处旅行。
云多么美丽,因为它有各种各样的形状;云又多么可爱,因为它随着风儿飘来飘去,就像一个个小孩子在捉迷藏,你捉我,我追你。
云,你能自由自在地漫游,我真羡慕你呀!
==========================
我最喜欢观察云的变化。因为云千姿百态,使我看了着迷,似乎能把我带入仙境一般,我因此联想起许多童话故事。
今天,天气格外晴朗。瓦蓝瓦蓝的天空中飘浮着许许多多洁白无暇的云朵。它们一朵朵互相挨着,像亲密的朋友在说悄悄话一样。风一吹,它们就散开了,那情景真像是无数竞相开放的花朵,绽开在各个地方,美丽无比。那旁边的白云又像是织女织出来的薄纱一样轻轻地飘动在天空中。我看后不禁想起了《牛郎织女》的故事,仿佛身临其境一般。
云,像会魔法一样,它能变成栩栩如生的动物造型;能变成形态各异的人物姿态;能变成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真是说也说不完。过了一会儿,云变成了一匹高大魁梧的骏马,奔腾在天空中。骏马在后面跟着一只活泼可爱的小鸭子,它紧追着那匹马,张着嘴,好像在说:“骏马,骏马等等我!
”可过了一两分钟,它俩就渐渐地消失了……
这时,从远处飞来了一架客机。
于是,云变成了波澜壮阔、滔滔不绝的大海。显得那么汹涌澎湃,不停地翻滚着,流动着,飞机好像一只在大海中行驶的船。
云就是这么可爱、美丽。在不同的时间里、不同的环境里,表现出不同的形状、不同的样子,真是让你不可捉摸。
2. 什么是摄影散文
对于摄影文学,我们可以作出这样描述性的定义:它是按照艺术创作的规律,通过一幅或者若干幅的摄影画面表现的、运用文字说明或描述,形象地创造生活世界、塑造人物、抒发情感的综合艺术形式。
摄影文学的表现形式有摄影诗、摄影散文、摄影小说、摄影纪实文学等等,它凭借报纸副刊而流行。 最早提出“摄影文学”这个概念的是成东方。
他在1990年3月3日的《人民日报》上发表《摄影文学有着广阔前景》一文,首次提出“摄影文学”这个概念。1993年7月成东方主编的《中华摄影文学》问世,从此,摄影文学真正开始有独立自主意识地走向创作实践。
摄影诗、摄影散文等艺术形式开始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成为摄影文学大家族的成员。1995年10月,成东方主编的《中国摄影文学论文集》出版。
2001年1月,中国文艺理论报《文艺报·摄影文学导刊》创刊。创办于1990年的一年一届的冰心奖(新作奖、图书奖、艺术奖)自2002年起增设摄影文学奖,当年的第十三届冰心奖中,成东方获得“创立摄影文学特别贡献奖”。
十多年来,新兴的摄影文学在传媒技术、复印技术的推波助澜下,在照片与文字的互动联姻中,创造出了一种读者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形式。摄影文学无论在作品创作上还是在理论建设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且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摄影文学为什么受到读者喜爱 当代生活的快节奏,使得人们上班步履匆匆,下班忙忙碌碌。消费化、娱乐化、快餐化、平面化已经成为当前生活时尚的重要特征。
人们看报纸,往往是“新闻看标题,副刊看照片,广告看价格”。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要生存和发展,报纸副刊非创新不可,非办得提高有效阅读率不可。
运用照片吸引读者的眼球,已经成为报人的共识。随便翻翻手头的报纸,版面上照片的使用量与日俱增,照片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相对而言,副刊比新闻更能充分发掘照片的内涵,提升照片的品位,以吸引读者。 摄影文学不仅使摄影艺术突破了传统的纪实性,而且把文学的艺术语言变成直观形象,把文学想象的描写变成可视的画面,使它既有美的视觉形象,又有精致的语言艺术。
摄影文学中的照片和文字互动起来,照片本身的审美要素被简洁的文字挖掘出来,其审美价值超越了照片本身的美学意义;文字所描述的事件、人物、场景等等的审美功能因有了照片的观照而给读者留下了形象之美。照片在副刊版面上升值了,品位提高了。
照片和文字产生的复合审美价值,远非单独的命题照片或者单独的文学语言所能媲美。因此,在报纸副刊中创新摄影文学,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读者不断提高的审美需求。
3. 写景的摄影散文
记忆是岁月的载车,把一切红的,绿的,白的,黄的,紫的,蓝的,黑的风尘往事都装载,运回眼前,放在不眠的夜晚,或故友的欢聚时光。
春天的花开是绽在最上面的灿烂,往住勾起失眠时甜心的笑容,或飘来河畔边羞涩的青草的味道。
那一枝独放的腊梅是驾驶的车辙,总打着头站把霜雪溶化,在“吱吱,嘎嘎”的响声里,惊醒冬蛰的眠柳把春天偷窥,等侍春风开剪。
载着的两项鼻涕的童年随妈妈在田野里流淌,时常伴有鸟呜和依稀的蛙声崔熟一地金黄,那饱满里绽开的笑脸抻展了顶着烈日的汗颜,魔幻成白花花的馒头,进了家家户户餐桌。
记忆的载车载着校园的课桌,朗朗的书声,和闺密无话不谈的赤诚,把青苹果的羞涩镌刻成蜜语书笺,夹进还回同桌的课本,等侍他的翻阅。
操场上哨音里的跑步如地球的旋转,木马的跳跃总是那样为难,那一脚跳栏的闪失,漾溢同学们爱心的搀扶,老师的关切。
啊!那十八岁青年期慒懂繁华的梦想一定压扁了车胎,伸出的臂膀老是够不着想要的月亮,有时拾颗流星笑的花开璀璨,老师在上面写上“优秀”的评判。
岁月是多变的流年,记忆总把我载回童年。小河里的抓蟹、摸鱼溅起的水花至今还打湿我的眼帘。还有提着猪草篮子“打叉”的那群少年,嘻笑总在耳边起伏。忘记吃饭的专注、热闹里总会传来妈妈蒸熟红薯的味道和嗓音的清翠。
那天我们同学会还给餐桌加了笑料,总是捧着本书躲在操场边树林的“书呆”呀,如今成了显赫的名人,可那声“书呆”还是在酒杯间飞扬。
岁月流淌记忆的载车,养活着一切细碎的过往,总把鲜活搬在我们眼前,使我们安然自乐,在遐想里陶醉,变的心平气和,与世无争的坦荡。
4. 要怎么写好散文
散文,是大家所熟悉和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
它形式灵活轻便、体裁多样,比其他文学形式容易掌握。侧重于抒情的散文叫抒情散文。
有些同学问怎样写抒情散文,我谈一些看法,供同学们参考。第一,勤于观察,抓住特征。
同学们写散文时,往往就事论事,打不开思路;或者平淡呆板,毫无特色。要去掉这些毛病,就要在观察上下功夫。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勤于观察,就是找米下锅;善于观察,就是要抓住各种人物、事物、景物的特征,写什么像什么。
抒情散文,往往是借事、借物、借景来抒情,只有观察得细,抓住了特征,抒情才能贴切、自然。好的散文,在物状上都能抓住特征,笔墨不多,却很逼真。
茅盾的《白杨礼赞》是咏物抒情的名作,作者通过对白杨树的干、枝、叶、皮的形象描写,突出地赞扬了白杨的倔强挺立、不屈不挠、团结一致、力争上游、努力进取的精神。这是由于作者观察得仔细,并准确地把握了白杨的特征。
怎样培养观察能力呢?鲁迅说:“留神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要看到一点就写。”我们要处处留心,仔细观察,深入观察,反复观察。
训练的方法很多,如写生活札记、观察笔记,练习速写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观察到的事物随时记下来,时间长了,就建起并充实了写作的材料库。
第二,巧于串珠,融入感情。有些同学虽然注意了观察,也积累了不少材料,但写出来只是材料的堆砌,单调平板,毫无感情,把散文写“散”了。
要克服这个缺点,就要注意选材组材,像串珍珠一样用一条线索把各种典型材料串起来,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刘白羽的《长江三日》采用日记体的形式,以航程和时间为序来组织材料。
作者既记叙了航行的情况,又描写了瑰丽的景致;既写了现实的斗争生活,又写了历史神话;既有对景物的浓烈抒情,又有对生活的精湛议论。复杂的内容,纷繁的头绪,组织得井井有条,脉络分明。
我们要学会抓住线索选材、组材,在记人、叙事、写景、议论中融入自己的感情。我们要投身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以饱满的政治热情,观察和体验生活,歌颂我们伟大的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歌颂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人物。
第三,工于描绘,创造意境。同学们写散文往往不会具体、细致地描绘,缺乏诗的意境。
要避免这个缺点,就要学会具体细致描绘和创造意境的方法。意境,就是把深刻的思想、健康的情怀,通过具体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做到内情与外物相融合,深意和境界相交织,从而深深地打动读者、感染读者、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
杨朔散文的独特风格,显著的一点是在朴实无华的叙写中着力于创造诗的意境。《茶花赋》构成了一个美好的意境。
构图的核心是茶花,全文处处以浓墨重笔写茶花,然而这并非客观地描写,而是有选择地写茶花的有关侧面。不论是写茶花形成海洋般的春意,还是写茶花的多彩多姿,以及写茶花旺盛的活力,都渗透着作者的感情。
创造意境,一定要有画面,一定要饱含感情。我们要学会具体细致的描写,不管是用白描的手法,还是用比喻或形容的方法,都要写得具体,使人读来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第四,善于学习,敢于创新。有些同学在课内外读了不少散文,自己写起散文来却冲不破某些框框,有的甚至是机械地模仿。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在学习别人的写作方法时,注意结合自己的情况和自己的特点。“文章最忌随人后”,学习不是为了模仿,而是为了创造。
学习前人,要努力超过前人。选材要新,立意要深。
大千世界,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可写的东西很多。只要肯动脑筋,恰当地运用寓意和联想,从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入手,完全可以从新的角度去选材,发掘具有积极意义的主题,就能使人读了有清新之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文无定法,但又有规可循。以上谈的只是提醒大家注意的几个问题,并不是什么“文章作法之类”。
陆游诗云:“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由此引申:学习作文,工夫在课外。
只要大家多看、多记、多想、多读、多写,加上老师的正确指导,一定会在实践中学会写抒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