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文散文怎么写
散文写作的模式
记人散文模式
【开头】①感情化语言概括叙述。我和该人,重点在后。 介绍该人,如肖像描写。②两者关系及该人精神特质的议论。
【中间】▲一种情况:一件事。从开头、发展到结尾,细致叙述和描写。
▲另一种情况:几件事。每件事即每层次前,可以用对该人精神特质的一个因素领起。 以对该人的感情体验及整体议论来贯穿几件事。
【结尾】①重申特质,照应开头。②深化感情关系,发出感慨。
抒情散文模式
【开头】1叙述自己与景物的关系。2议论景物和自己。
【中间】1描写景物,分出层次,细致动人。2联想发挥,更大意义。
【结尾】感慨
2. 散文怎么写
悟过程中有情感参与,理解的结果有情感及想象的融入,所以哲理散文中的思想,就不是一般干巴巴的议论,而是寓含了生活情感的思想,是蘸满了审美情感液汁的思想。
从哲理散文的字里行间去读解到心智的深邃,理解生命的本义。这就是哲理散文艺术美之所在。
(四)散文的主要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选材上应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⑴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⑵以作品中的“我”来作线索,以“我”为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侃侃而谈,自由畅达,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
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
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经常读一些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散文的鉴赏技法: 散文鉴赏,重点是把握其“形”与“神”的关系。散文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读散文要识得“文眼”。
凡是构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写得含蓄的诗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
“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并非每篇散文都有必要的“文眼”。
2.读散文要抓住线索,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
抓住散文中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线索通常有以下几种:⑴以事物的形象为线索,如巴金的《灯》;⑵以感情的发展为线索,如杨朔的《荔枝蜜》;⑶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⑷以空间顺序为线索,如朱自清的《绿》;⑸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6)以事理为线索,如唐韬的《琐忆》。
3.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 散文常常托物寄意,为了使读者具体感受到所寄寓的丰富内涵,作者常常对所写的事物作细致的描绘和精心的刻画,就是所谓的“形得而神自来焉”。
我们读文章就要抓住“形”的特点,由“形”见“神”,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4.注意展开联想,领会文章的神韵。
联想的方式有:①串联式:如《猎户》“尚二叔→百中老人→董昆”;②辐射式:如《土地》以“土地”为中心生发开去,写“热爱生活,保卫土地,建设土地”;③假托式:如《白杨礼赞》;④屏风式:如《风景谈》。注意丰富的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到虚,这样才能体会到文章的神韵,领会到更深刻的道理。
5.品味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
一篇好的散文,语言凝练、优美,又自由灵活,接近口语。优美的散文,更是富于哲理、诗情、画意。
杰出的散文家的语言又各具不同的语言风格: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邃,茅盾的散文语言细腻深刻,郭沫若的散文语言气势磅礴,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清新隽永,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孙犁的散文语言质朴,刘白羽的散文语言奔放,杨朔的散文语言精巧。何为的散文语言雅致。
一些散文大家的语言,又常常因内容而异。如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的语言,锋利如匕首;《好的故事》的语言,绚丽如云锦;《风筝》的语言,凝重如深潭。
体味散文的语言风格,就可以对散文的内容体味地更加深刻。
3. 散文怎么写..
最重要的是形散而神不散,这个老师肯定也告诉过你了.另外就是写自己所想,围绕一个思想表达,有关它的都写.让别人知道你爱说什么就好了 常用记人散文写作格式 记写人物的方法种种,而常用的不过如下五种:引联式、转情式、议证式、寻访式、纪传式。
1.引联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是:睹物思人→联想回忆→睹物议人,总结全篇。
如《一件珍贵的衬衫》就是这一式的典范篇目。使用这一套路的关键是联想回忆的触发物应找好,如:一张照片、一本日记、一封书信等,凡是一件记录着被回忆者品格与某些特殊经历的物品,均可作为引起联想的触发物。
其次是所回忆的故事要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某些品质,并且要与引起你产生联想的触发物相照应。切莫写成触发物是触发物,主体部分人物的行为与触发物无干。
第三是结尾“睹物议人”,它的作用之一是总结全篇点出文旨;作用之二是与开头照应。因此,从什么地方联想开去还应再回到什么地方去。
其思路图实质上是一种倒叙的形式。只不过它是因物而引出回想,不是因事而引起的回想。
2.转情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恨的产生→恨的淡化→爱的萌生→爱的发展→爱的深化。
或者反过来:爱的产生→爱的淡化→恨的萌生→恨的发展→恨的深化。 这一式是高中生必修式,因为用这一式写出的文章就是复杂的记叙。
用这一式去落实大纲中有关复杂记叙的要求,是事半功倍的。而且这一式又是记事、抒情、记人三种文章的通用式。
例如,用本式写“我的朋友”、“我的好老师”,“我的理想”等都是得心应手的。可以说,这一式不仅在记人套路中,甚至在整个记叙、抒情套路中都属于当家套路。
运用这一式应注意四点:①开始的贬抑应适度,为下文由恨转爱留余地,埋伏笔,不然下文就无法转了。因此开始的恨一定是误解,是偏见一类的东西。
②要注意以后的每次感情变化的原因要可信、自然。③要注意结尾的褒扬升华要有方,杨朔是做了个梦,当别人都在做梦时,你就可以清醒地写篇日记,沉思着凝望远方等待。
④要注意加工题材,原有的材料不可能都是由五个阶段构成,初学习时,一定要对材料进行补充。缺少的部分,可根据已占有的材料所形成的思维定势适当用虚构来补充。
这一式,初、高中学生经过两三次训练就可以熟练掌握。掌握了这一式,学生作文的思路会有一个飞跃性的进步。
3.议证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阐明中心→叙写事实→总结照应。
运用这一式的第一步是用抒情的笔调,表露你对所写人物的总评价,点明文旨。第二步是从三个不同方面具体叙写人物事迹,落实文旨。
第三部是总结全文的记叙,照应文章开头,再一次抒情议论、升华中心。能集中代表本式的名篇是《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一式的设计,意在落实大纲中关于学会夹叙夹议的写法的要求。
4.寻访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寻访缘由→寻访经过→寻访结果→寻访感想。
本式是以寻访为由头,用寻访经过去歌颂主人翁。这一式又可细分为定点寻访和移步寻访。
如《驿路梨花》就是定点寻访,寻访的扬所就是小茅屋。 移步寻访的典型篇目是《猎户》,本来要寻访A——董昆,由此回忆起B——幼年记忆中的尚二叔,顺路先访百中老人,最后才去见打豹英雄董昆。
由此引发出保卫家乡、保卫丰收果实的感想。 这一式的特点是多线索,在一主线之上,支线横生。
以此落实大纲中关于多线索记叙的要求。 5.纪传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简介概况→重点记叙→今日概况或卒年,卒后有关情况→简要评价。
简介的概况包括:姓名、生平、籍贯、家境、学业建树等。重点的记叙是介绍其主要成就,一个成就一段。
如果所记之人尚存,就写其今日概况,如果所写之人已故,就写卒年情况与逝后有关情况,如影响等。最后是对其一生做简要评价。
这一式的典范篇目很多,如《柔石小传》、《陈涉世家》、《张衡传》等等。 设计这一式,主要是为了实用,在日常工作中,时常会遇到记写人物生平的情况,学会了这一式,对将来的实际工作很有意义。
总之,记人的文章是常用体裁,要想打好基础,必须明确地学会几样,然后才能谈得上灵活运用。只要学会了这四样,一般情况下,写人的题目是不会难住你的。
网址 http://218.24.233.167:8000/Resource/Book/Edu/JXCKS/TS009078/0381_ts009078.htm 常用叙事散文写作格式 1.倒叙式。 本式的特定含义不同于平常所说的倒叙,是专指以事开头的倒叙,如《火刑》、《为了六十一个阶段弟兄》都是以事开头的,而《一件珍贵的衬衫》平常人们也称倒叙,但它是以物开头的。
这一式大家熟知,就不详细介绍了。只强调两点,一是从什么地方开篇的,结尾仍要回到什么地方;二是开篇之事要能带动全篇。
2.领悟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亲历一事→悟出哲理。
刘白羽亲历长江三峡的航行之后,悟出了“人们只要从汹涌的浪涛中掌握了一条前进的途径,也就战胜大自然了”的道理。 这一式应用率很高,凡生活学习中的事,动动脑筋,都很有悟头。
3.失得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为甲而去→因乙失甲→怅然若失→转念领悟,所获甚大。
如写买书,由于遇一儿童迷路而哭,同学硬拉他帮助儿童找。
4. 如何写好散文类作文
散文类作文其实很简单,我就很会写。主要是要懂得抒情,可以写写景,尽量描绘得美一些,很有境意的感觉,就行了,我有写过一篇,五年级满分作文,散文式的,给你参考:
我 喜 欢 四 季
我喜欢春季的温暖,喜欢夏的欢乐,喜欢秋的凄美,喜欢冬的宁静……
我喜欢在初春的早晨看那柔和的雾。我喜欢在窗前凝视着前方那一片白。远处的山峦若隐若现,对面的房屋沐浴在云雾中,似有一种奇异的享受。一瞬间放开了心灵的翅膀,想象着,对面楼房里,是哪个女孩在唱歌。
我喜欢在炎热的夏日黄昏,穿着我喜欢的白色短袖衫,在操场上一圈一圈地猛跑。无拘无束,使劲全身的力气,把快乐,把幸福毫不遗留地迸发出来,我笑着,丝毫不用去考虑那些所谓的“淑女形象”,欢笑声银铃般一阵一阵。任凭那些汗水渗透了我的衣裳,把我小小的身影,融入到这美好的黄昏中。
我喜欢在秋风中,走在铺满金黄的树叶、红红的小野果的路上。金色的“蝴蝶”从树枝上悄然飞下,轻盈地落到贴近地面的地方,又乘风再次飞起。我拿起相机对着一棵金黄的树,不断调整角度,却不满意,走近一看,那树竟似一老人无力地叹息。闭上眼,向前慢慢走着,和煦的阳光拂过,温柔的清风吻过,我听着脚下令人心旷神怡的沙沙声,野果上不用抬脚就能向前“走”时,脚下那种轻微的按摩感,虽隔着厚厚的运动鞋底,感受得却是这样真切。
我喜欢在冬天穿着厚厚的棉袄,独自一人走在宽阔的柏油路上。非常寒冷的周末,路上没有什么人,只是偶尔有几个路过的行人搓着手,朝手心哈几口热气,匆匆走过。这时,我在路上慢悠悠地散步,双手插在口袋里。突然,抽出一只手,掐下一片叶,凉凉的叶子,似乎镀上了一层薄薄的霜。我的手只抓着叶柄,我怕一碰那美就消失了。于是,我会拿着它,目不转睛地看着它,一个人在街上走许久,许久。
春的温柔,夏的快乐,秋的凄美,冬的宁静,都是那么美好。啊,我喜欢四季,我喜欢生活!
注:只准参考,不准抄哦!还有,严禁后面回答的人抄袭我的回答!
5. 散文怎么写
形散而神不散! 一、精于立意:“凡文以意为主”。
散文的“意”是存在于深厚的生活土壤和浩瀚的生活海洋中的。 二、善于构思:构思是写作者对生活素材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提炼 的过程。
三、巧于布局:散文一般篇幅短小,布局有方便的地方,但要布局得好,却因篇幅短小而有其难处。 四、明于断续:散文要“散”得起来,除了选材要有技巧之外,就是在叙写上要注意断续的技巧。
散文的最大特点就是形散神聚,结构自由,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写作者意在笔先,缘情为文,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或曲径通幽、含蓄蕴藉,或直抒胸臆、淋漓尽致,或浓笔重抹、一唱三叹,或信手拈来,如话家常。笔法之灵活,行文之多变,全看你自己如何安排。
笔者认为,作为时间短、要求高、有话题、重思路的应试作文,以下四种构思较为理想。 1、镜头组合法。
写作者紧紧围绕文章的中心或自己的情感,选取几个具有典型性、形象性、连贯性的特写画面,精雕细琢,认真描绘,强化细节,深入挖掘,提炼其表情达意的共同点,议论引申,不断深化。这种构思的好处是:意象鲜明,形象性、可视性强,选取的镜头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表现写作者的感情或写作意图,选材广,表现力强。
如冰心的《微笑》,作者选取几个典型的画面——安琪儿的微笑、赤脚孩子的微笑、茅屋里的老妇人的微笑加以组合,最后以“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果,如归故乡。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作一提炼,巧妙地把三幅画面揉合为一体,有力地表现了“爱”的主题。
2、反复咏叹法。写作者在明确了文章的立意或感情基调后,要围绕它们,从不同的侧面、角度、层次入手,把其分解成一个个文字表述虽然不同、但内涵却基本相同的小论题,各自独立成段,在此基础上,反复咏叹,不断强调,显阳关三叠之妙,造铁骑突出之势,搭层楼更上之梯。
这种构思的好处是,思路清晰,文脉清楚,文章立意鲜明,中心突出,行文有气势,易于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如2001年高考优秀作文《若为人生故 诚信不可抛》一文,作者在提出问题后,分别以“选择诚信,因为它比美貌来得可靠”“选择诚信,因为它比机敏来得憨实”“选择诚信,因为它比金钱更具内蕴”“选择诚信,因为它比荣誉更具时效性”四句话各领一段,紧紧围绕诚信的重要性,抓住“选择诚信”,反复吟唱。
我们看到了作者行文的急促缜密,感受到了诚信之与人生的重要。文章虽短小,但布局周密,结构紧凑,文意贯通,气势逼人,很有感染力。
3、蓦然回首法。文章不直接点出自己赞美的对象,不径直表明写作意图,而是欲进先退,欲明先暗,故意左顾右盼而言其它,待到关键之处,自然引出赞美对象。
物物相因,环环相扣,节外生枝,枝外有节,于事情发展变化中见出起伏,在一张一弛、一起一伏中凸现文章中心。正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又如“旧时茅店社林边,落转溪桥忽见”。
确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妙。如2000年高考优秀作文《冬的主宰》一文,作者先写“下雪了,……我想,除了这一片片的‘梨花’外,再不会有什么生机了吧?这冰雪俨然是冬的主宰”。
接着写“忽然,眼前的一片白雪地中闪露出点点红色,仔细一看,原来是梅。在众芳摇落的世界里独自绽放,回旋于冰天雪地之中。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原来,她才是以神韵而主宰了冬”。紧接着“这风雪又使我想起了另一幅画面,破旧的房子,昏暗的灯光,寒风吹得桌上的书哗哗作响,一位书生映着这灯光、雪色,伏案读书,破旧的衣服,恶劣的环境,丝毫不影响他读书的信念和勇气,一时间,我突然觉得,鸿鹄之志、求知之心不是比寒冰更坚硬吗?”最后说“ 雪,它美丽纯洁却带来了寒冷,而冰是雪的升华,它以力而成为冬的主宰;而梅以她绝无仅有的神韵主宰了整个冬的神韵;而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严寒,成了冬的主宰”。
文章欲言人是冬天的主宰,但却不直接说明,而是于层层铺垫中点出,可谓匠心独运、立意鲜明。 4、感情迢递法。
文章开宗明义,直抒胸臆,首先表明自己的感情倾向,继之赋陈铺叙,歌咏描绘,或写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写人记事,在曲尽其妙、淋漓尽致的基础上,曲终奏雅,再次顺势点出自己的感情好恶。这种构思的好处是,情感鲜明,自然迢递,首尾呼应,浑然天成。
如朱自清先生的《绿》一文,文章的在开头“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的基础上,承递对梅雨潭醉人、奇异的绿的喜爱之情,结尾自然发出“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的慨叹,感情升华,前后照应,文章如一幅情感挂图,浑然天成。再如《青菜》一文,文章由开篇写“青菜,土地美丽的女儿,可爱的女儿”,经过中间对青菜的赞美后,感情自然升华,最后以“青菜,土地忠诚的女儿”自然收束,赞美了青菜的忠诚朴素,升华了文章主旨。
望采纳,多谢了。
6. 作文怎么写啊,是一篇散文
1.首先作文的体裁使用要得当,现在初中作文一般以话题作文为主,因此写散文既简单又容易得高分.题目要新颖,有意境.
2.文章的题材要反映日常生活,要写出新意
3.文章的主题要突出鲜明,思想内容确定
4.文章的开头一定要精彩,吸引人
5.文章结尾也要"画龙点睛",耐人寻味
6.考试时,作文要自己工整.
做到这些很难,假如你做到了,你的作文绝对能拿下36分以上(40
7. 怎么写散文
首先应该对散文这种文体有最基本的认识,弄清散文是什么?写的是什么?这些文学常识要大概了解才能进一步考虑散文怎么写。
个人感受最深的是:散文贵在“真”。抒发的应该是内心的真实感受,有真情才能感染别人。虚构的娇柔做作的故事和情感是散文的大忌,因为感觉会太假。散文的写作有很多形式,“形散神不散”是最常见的写法。一般散文不宜写得太长,千字以内就差不多了,至于写作手法,一般都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还可以拟写小标题,让文章思路更清晰。
写好散文,平时要多读散文的作品,现代散文的话我推荐你看梁实秋的《雅舍小品》,他的散文写得很好,有种源于生活的真情,实实在在,亲亲切切,不故作幽默却会让你乐在其中。相对来说,林语堂的散文就比较是学者型的,多了份书卷气也就多了份距离感。另外,丰子恺的散文也很值得一读,童真童趣和佛禅是他的散文特色。当代作家的话,学者类的余秋雨的《文化苦旅》
可以看看,我个人比较喜欢台湾的散文作家,张晓风和席慕容的散文都写得很好,很细腻,这些多读读对你写散文是很有帮助的。
写好散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急不来。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对于散文也是如此的,散文抒写的是情怀,作品表现的就是作者的个人各方面的修养。作文即是做人,在生活中不仅要多观察,多感悟,更要注重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
这些就是我的个人感受与看法,仅供参考啦,希望可以帮到你O(∩_∩)O哈!
8. 散文作文构思怎么写
举例说明散文应如何进行艺术构思 浏览次数:46次悬赏分:0 | 离问题结束还有 15 小时 | 提问者:poorday 输入内容已经达到长度限制 还能输入 9999 字 插入图片删除图片插入地图删除地图插入视频视频地图回答即可得2分经验值,回答被采纳可同步增加经验值和财富值 参考资料:匿名回答提交回答 回答 共5条 推荐给你以下文章:《如何写好散文--谈散文的构思》一篇散文能不能写好,最为关键的一点,是能不能构思好。
构思,包括哪些方面?有的人说,构思主要是安排作品的结构。我认为这样理解构思未免太狭隘片面,不能包括构思要做的全部工作。
通常所说作品的构思,就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所进行的思维活动,它包括选材和提炼题材、酝酿和确定主题思想、考虑情节安排和结构处理、选择适当的表现形式等。这些方面,都应该是在构思过程中解决的。
当然,各人有各人的构思方法,一篇作品的形成,有的是经过长期构思的过程完成的,有的是短暂时间即构思成篇。除了因人而异有不同的构思方法外,就作品本身来说,不同样式的东西在构思上也应有所不同。
诗歌的构思和小说的构思就不同。小说和散文也有不同之处。
散文不像小说那样,有完整的情节,有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有高度集中的矛盾冲突,散文不是靠这些吸引人。散文,往往是要给人一种启示,给人一种思想,给人一种意境,给人一些知识。
散文也写人,它可以是自始至终地比较全面地写一个人,也可以写一个人的片断,还可以写一个人的某种思想闪现,或者写一个人的一件或几件事,甚至是写一个人的一闪现活动。这样,散文在构思过程中就要多用些艺术匠心。
所谓“散文易写难工”,就像围棋“易学难精”一样,把一篇散文写好不容易,首先一点,就在构思上。不把构思搞好,想把散文写好是不可能的。
我的文思比较驽钝,每写一篇散文,总是觉得在构思上用的劲最多,花费的时间也最长。一旦构思好了(所谓好了,也就是自己感到满意),认为可以下笔了,而写作的时间倒并不长。
有的时候,没有完全构思好就动笔,写起来就非常不顺当,甚至写不下去,就是硬着头皮写下去,写完了自己也不满意。所以说,在写作之前,尽量构思好,这是不应忽视的,写文章也不应当急于求成。
散文的构思,我感到有以下几个问题,应当很好地处理。 一、虚实问题 散文可不可以虚构?经常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是应该明确的。有人认为,散文可以虚构,也有人认为散文不可以虚构,必须真人真事。
我认为,笼统地说散文可以虚构或不可以虚构,这样都太简单化了,不能全面地说明问题,应该具体地全面地来阐明这个问题,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周全的答案。另外,阐明这个问题,也不能单凭主观想象和个人意志,而应当从以往的创作实践来看,从总结创作经验的角度来分析,就容易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从已往的创作实践来看(我谈的问题主要凭借已往的创作实践,不管我本人赞不赞同虚构),在散文虚实的问题上,我认为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 (1)真人真事。
在散文中写真人真事,这是常见的。这一种,主要是一些悼挽文章、纪念文章或回忆文章。
比如,报纸刊物上发表的大量回忆毛**、**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散文,或者回忆、纪念名人、朋友的散文,都是真人真事的,其中不仅大的事件不能虚构,就是细节也不能虚构。比如,毛岸青和邵华写的《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这篇抒情散文,其中写毛**、**的一些革命事迹,就是真实的,而不是虚构的。
再比如陶斯亮写的回忆**的散文,那里的事情和细节,也都是真实的,而不是虚构的。还有方纪的《挥手之间》,是写毛**离开延到重庆谈判的那个历史事件,无论基本材料还是细节也都是真实的。
总之,凡是记叙真人真事的散文,都不能虚构情节,如果虚构情节,就失真了。还有,就是描写名胜古迹的文字,也应该是真实的。
比如到北京颐和园或北海,写那里的景物,就必须照实写来,不能虚构,也不能更改,否则人们就要指责你。再比如,你到承德避暑山庄去,写须弥福寿庙顶上的金龙,必须说成是八条龙,如果说成六条或七条,那就错了,这就违背了真实。
你写杜甫草堂,今天那祠堂是砖瓦修成,你写成了茅草屋就不行。当然,在写名胜古迹时,其中的传说,那就多种多样了,有这样说,也有那样说,即使用一个传说,在某些情节上还可能有所不同。
对这,是不能要求一样的。因为传说本身就不一定是真实的,尤其是神话传说,那本身就是虚构的。
这和名胜古迹是两回事。以上这种真人真事的散文,在写作时,也有个剪裁问题,在选择材料过程中,就进行了艺术构思。
写真人真事的散文,选择典型材料是极为重要的。就是细节,也应当选择那些能反映人物思想性格和表达作者感情的,不能无目的地什么都写进来。
(2)虚构人物和情节。这也是现存的散文中的一种。
散文的题材很广泛,不光是写史传文学和名胜古迹,要反映现实生活,在反映现实生活时就可能有虚构。虽然虚构,但它必须符合生活的真实,也要有真情实感。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符合生活真实,有真情实感,不等于是真人真事。就像小说也讲真实性,但不是。
9. 散文怎么写啊
写作技巧首先,必须明确一个散文写作观念,即散文的唯一内容和对象是作者的感情体验。
有了散文的内在结构——感情体验,只要再明确外在结构的核心就可以写好散文。外在结构的核心是细节。
散文和小说一样,建立在细节的描写和叙述的基础上,但细节的排列组合方式不同。可以说,小说组合细节是“以盘盛珠”,而散文则是“以线穿珠”。
小说的“盘”是一个社会的横切面,具备冲突,各种阶层、力量的人物或隐或显,而细节只能在这样的“盘”中有机地展开。散文的“线”,就是感情体验,或多或少,随手拈来,任情挥洒——以感情体验的表现为准。
由此,我们说散文(应称艺术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散漫如水,手法灵活。开头 ①感情化语言概括叙述“我”和该人,重点在后,介绍该人,如肖像描写。
②两者关系及该人精神特质的议论。中间 一种情况:一件事。
从开头、发展到结尾,细致叙述和描写。另一种情况:几件事。
每件事即每层次前,可以用对该人精神特质的一个因素领起,以对该人的感情体验及整体议论来贯穿几件事。结尾 ①重申特质,照应开头。
②深化感情关系,发出感慨。抒情散文模式开头 ①叙述自己与景物的关系。
②议论景物和自己。中间 ①描写景物,分出层次,细致动人。
②发挥联想。结尾 开头 ①感情化语言概括叙述“我”和该人,重点在后,介绍该人,如肖像描写。
②两者关系及该人精神特质的议论。中间 一种情况:一件事。
从开头、发展到结尾,细致叙述和描写。另一种情况:几件事。
每件事即每层次前,可以用对该人精神特质的一个因素领起,以对该人的感情体验及整体议论来贯穿几件事。结尾 ①重申特质,照应开头。
②深化感情关系,发出感慨。抒情散文模式开头 ①叙述自己与景物的关系。
②议论景物和自己。中间 ①描写景物,分出层次,细致动人。
②发挥联想。结尾 感慨 只要弄清这些,写真实自我及由此生发的个性口语、感情体验和细节描写,就掌握了散文写作的要领,什么章法(如文眼)、意境等等一般化认识都不必过于拘谨地学习,其他文体理论知识和写作基础理论都会讲到。
散文主要分为记叙散文和抒情散文(仍按传统的不明确的说法)两种。下面将两种散文的模式列出,供初学者和高等教育应试者选择使用。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选材上应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⑴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⑵以作品中的“我”来作线索,以“我”为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侃侃而谈,自由畅达,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2.意境深邃。
. 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也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
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