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随笔300字以上,开头,中间,结尾怎么写啊
一 风轻轻地,孤岛静静地…… 站在孤岛上,我望着垂手可得又遥不可及的茫茫人海,人海多动、热闹,没有一刻能全部安静下来,每分每秒都能听见唧唧喳喳的声音,似乎很令人厌烦,而我却希望能溶入他们,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孤岛的命运注定我一生的寂寞、寂寞、寂寞…… 我渴望热闹,所以我逃出了孤岛,即使那代价是失去一只眼睛,我依然义无返顾的往前走,我天真的认为:只要逃离孤岛,那我就能走出寂寞,过上自己向往已久那五彩缤纷的日子来…… 但现实总是残酷的…… 我走入了人群,我把只剩下的一只眼睛睁得老大,我想看清楚那花花绿绿的东西,当然也包括人;我更想和那些人交谈,但只要我走近他们,他们就会逃得远远的,就像我对孤岛一样。 我本来还不在意,因为还有太多的东西令我好奇,慢慢的,好奇淡了,我发现寂寞又袭上了我,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真正的与那所谓的人交谈过,但别人却不停的谈着我,说我是疯子,独眼龙等等。
虽然表面上我不在意,但寂寞的心为了一抹悲伤……所谓人言可谓,终于,我又逃回了孤岛,我又失去了一只眼睛…… 风依旧轻轻的,孤岛依旧静静的,我用心感受着孤岛,寂寞成了一首美妙的乐曲…… 寂寞、寂寞、寂寞……我低喃着,所谓的眼角滴下一滴咸咸的水珠…… 二 星星永不放弃那灿烂的星光,山永不放弃的是长青,路永不放弃的是人可以永久踏上。
然而,我永不放弃的是我的学习. 时间的逝去,我学会了关心我周边的人,学会了去谅解别人,学会了什么是承诺。
更是学会了把我的心思都放上了学习. 回望初二,才愕然地发觉到原来我并不勤奋,尽管在课堂我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但我一点也不觉得我的生活有一丝的快乐.老师看到的是我的虚伪,最可悲的是他们从不发现我会如差生那样贪玩,我并不爱学习.每天做早操总嬉皮笑脸地看着初三同学的体训,总觉得体训并不可怕. 这天我真的体会到那时初三学生当年的辛苦."你们体训并不是为了我,你们的心不要想为了我才体训"嗟呼!这位笑脸虎终于出场了,真是不安好心的.或许是环境的影响吧,我突然感觉到了学习的紧张.英国的浪漫主义家雪莱曾说"春天来了,冬天还会远吗?"但我就要说"地狱来了,天堂还会吗?"初三不就是一个地狱了吗?我知道我何时何日才可以去到那个天堂. 我不甘轻易地定下初三的学习是"辛苦"或者"舒适"但不论怎样,我都要把它熬过去,我绝不能停留在这个地方,不能把它给丢弃的.我已形成了个习惯就是每天对自己说一句"我是行的"也许这是对自己的一种鼓励,就是这个习惯使我学会了乐观.在这个紧迫的时期,我只能把我的心思放到学习上,我不能初一的我--贪玩,初二的我--虚伪.在我的眼中就只剩下了学习这个不知明物体. 夜是寂静的,今夜的我累了,躺在床上.我并不能忘记那一道道可恶的物理题,那要写已知求解的数学证明题。
我喜欢上学习了,我知道我的学习生涯里是不能把它放到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我也必须始终如一地放在心中的第一.这不是一种约束,只不过是一种习惯罢了.原来它给我的并不是泛味,而是另我感到欣慰的.别人做不到的,我却不知间地把它做得很好,并有了很多羡慕的目光,这不就是学习给我的一点欣慰吗?起码我的生活并不了无生气. 我的生活离不开学习,学习可以在校内更可以在校外,课堂外我学到得更多的是人生的道理,是我写作的素材,是我绘画的对象,学习我是不能放弃的,学习将与我同行! 三 哭 有时感觉很坚强,坚强到竟不记得哭的感觉,不知道眼泪的苦涩, 有时候感觉很脆弱,脆弱到一丝一毫的细节都会使自己泪流满面。 一个朋友说上学离家时,自己哭了,父母也哭的厉害,因为舍不得; 另一个朋友说,第一次离家时自己和父母也哭了,当时父亲开着车,为了安全竟停下车在路边哭完了再继续上路 听着总会感动,甚至是触动。
记得军训结束后老爸去接我,从老爸的脸上,听出了想念的味道,体会到了亲情的温暖,开始以为有什么事情,一路上静静的,直到回家问完弟弟家里的近况得知一切安好才放心, 每个人对事物对情的表达方式不同,不哭并不是不想不伤,很多事都在一线间,很微妙。我想哭也好,笑也罢,自然就好,一切凭自己的心性。
就这样自己在一个隐蔽的角落,静静写着心的诉说,一切是那么的自然与美好。
三 品味生命的价值 生命是什么?它如葡萄酸?如草药苦?如青椒辣?如蜂蜜甜?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许多人渴望生命。
生命的价值在于人们对生命的品味,对生命的追求。即使我们追求到的生命如山葡萄样的酸,但我们能从它晶莹剔透中体味它的甜;即使我们不愿生命如草药一样辛苦,但良药苦口中只要忍受暂时的苦楚,必定换来恶疾的愈合;即使我们追寻的生活如青椒般的毒辣,但那浓烈的味道正是热情洋溢红红火火的象征;即使我们渴望生命如蜜甜,但那甜蜜也足以让人发腻。
总之,生命中凝聚了酸甜苦辣的味道,只要认真品味,必能寻出生命的意义。 "鱼生于水,死于水;草生于土,死于土;人生于道,死于道。
"这是对生与死最好的诠释。 "了解生命而热爱生命的人是幸福的。
"这是懂得生命真谛的肺腑之言。 "不要。
2. 请问随笔要怎么写
一是要率真,纯真。既然是随意而写,最好不要虚构,不要涂饰。写真事,抒真情,直言自己的认识见解,虽不一定完整深刻,却因为来自生活,发自肺腑,自有它的生命力在。譬如徐喆雯的《求医》,写了她挂急诊的经历。看病谁没有经历过,有什么好写?然而作者并不这么想,或许是这段经历已深深刻在她的记忆中,因此,虽是随手写来,却把她患病的痛苦、父母的关切和医务人员的冷漠对比着写,通过一系列细节,真实可信地写得丝丝入扣,感动着读者同她一起呼唤“医德”的降临。你可以说她写得太浅,你也可以说她就事论事,未揭示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但我觉得,能写得真实可信,令人感动,对于一篇中学生的习作,也就可以了。有了这样的叙事基础,今后的提高是并不难的。反之,为了讨好老师、家长或编辑,事情还写不清楚就动脑筋虚构、造作,以至于抄袭、拼凑,把成人的“瞒”和“骗”那一套先学过来,那才是可悲又可怕的。我们要从随笔的“真”开始,来抵制和扭转作文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
二是要引人向善。随笔要写得真实,是否意味着什么都能写,写什么都是“如实反映”呢?也不是。生活是丰富的,也是复杂的。我们每天亲历、亲见、亲闻的事情,有好的,有坏的;有有意义、给人启迪、催人上进的,也有没意思、卑微琐碎甚至丑恶奸邪的。要写,要反映,我们的目光应对着什么?我们的兴趣应当在哪里?我们当然要关注主流,理直气壮地歌颂正面的美好的事物。就是要反映负面的消极的事情,也应当抱有正确的观点和态度,分清是非和善恶。是是非非、祛恶扬善,该是我们必须养成的习惯。就拿詹颖珏写的《心底的旋律》来说,面对一批孤儿院里的小朋友,人们大多是同情、怜悯的,当然也会有少数人轻视甚至厌恶他们。而我们的作者呢,则是“尝试着去接近他们,给他们讲故事,陪他们做游戏”,由于她“用人世间最真诚的爱叩开了孩子们紧闭的心”,她也“真正感受到了爱的力量”。这篇习作的价值或许就在于此吧!十分可贵。我们应当同这位小作者一样,与人为善、引人向善,不游戏人生,不圆滑逃避,也不偏颇固执,这样,随笔是能写好的。
三要给人以美。随笔是散文的一种,毕竟也属于文学作品,不应当与美绝缘。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我们写随笔,若是能从一般的人们不以为意的生活中发现、挖掘出令人愉悦的美感,并以优美的文笔把它反映出来,那就既是作品的成功,也是能力的锻炼。在这一点上,清川的《老屋子·新主人》是会给我们启示的。他写了居住多年的老房子,那“很窄很深的弄堂”,那“吱吱嘎嘎的楼梯”,那“没有浴室”“有的只是木制马桶”的“设备”……但我读了却和作者一样,“永远不会嫌马桶臭、弄堂窄、老房子的破落”,因为他还写了住在这里的人,写了那对爷爷奶奶对他关怀无微不至的,写了那几乎整个弄堂的邻里都与他和睦相处……正是这些人间的真情挚爱,使他“感到一种幸福,单纯的幸福,无所奢求的幸福。”写得多美啊,可以称得上意味隽永了。这要比那些随便发泄、无病呻吟的作品有价值得多,也绝非那些矫揉造作、晦涩难懂,故作高深的作品所能比拟的。
总之,只要我们真心朝着真善美的目标努力,日积月累,终有一天能写出好的随笔作品的
3. 怎样写随笔
写随笔最重要的是要表达出写作的意图:或者是一种快乐的心情,或者是一点小感悟,或者是一个新观点……总之,随笔之“随”字,正是突出了其如同邻家大婶般亲切与平易近人的特点。
生活随笔就是日常生活中心情、感悟、新观点、新发现……生活如浩瀚的大海,博大宽广,时时处处事事都可以写成文章。
随笔没有什么格式的要求,不需要有什么论点论据,文字也可长可短。
写作技巧:
1、随手
随笔中涉及的往往是一些即时发生的事件和看到事件当时产生的想法,那种想法也有点火花闪动似,所以需要及时捕捉,记录下来。
2、随便
随笔没有什么格式的要求,不需要有什么论点论据,文字也可长可短,如果用200字就能把您想说的话说清楚了,也不一定要凑到1000字.如果您没想好这件事说明了什么,但是这件事却让您有所触动,不说不快,您也不必硬憋着,要找什么理论做依托,您可以把事情写出来,让读者自己去理解。
3、随心
这里讲的随心有两层意思,一是随心所欲,没有太多的限制;二是笔要随脑.文章是笔写出来的,但却是大脑想出来的,所以随笔是笔要随脑。
扩展资料:
随笔的分类
1、记叙性随笔
记叙性随笔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片断或作者的偶然经历,基本内容是叙事写人。随笔的主旨是写情见性,它的抒写往往融入作者的主观感受,有时直截了当说出,有时是隐藏在文字背后;
它描写的往往是人人类似经历的平凡小事,但经过你仔细体味后,会使你察觉世俗风情、感悟人生道理。
2、议论性随笔
这类随笔又叫“随感”或“杂感”。所谓“随”,有随手记下而非刻意为文之义;所谓“杂”,是指内容广泛,包罗万象,大至社会问题、人生哲理,小至身边琐事,风花雪月,鸟虫宠物,校园风情,学习心得,书籍品评,亲人友人,无可不写。
但随笔的重点还是个“感”字,作者要有感而发,哪怕是一点思考、一点感受、一点闪光的意念都可带到文章中去,不摆做文章的架子,保持一种随意漫谈的风格。
3、说明性随笔
黎先耀写人和自然关系的随笔《天之骄子》,着笔于形态各异的自然景观,表达自己热爱大自然的情趣,着力加强人们的生态意识。
因此,说明性随笔不同于纯粹的说明文,它看重的是事物中的意趣,带有鉴赏的性质,有时则借物抒怀,另有寄托。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_随笔
4. 怎样写好作文开头结尾
先说的结尾,后面是开头。
作文的结尾技巧 如果把开头比作“爆竹”,那么结尾就有如“撞钟”。古人说过:“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 茗,令人回味再三。”
与开头一样,结尾也很重要。如果一篇主题鲜明,角度新颖的文章,读到最后,却被 一个不妙的结尾扫了兴,岂不可惜!结尾除了要服务于文章的内容和中心外,还得受“开头”的制约,这样 说来,结尾就更难写了。
人们称好的文章的结尾为“豹尾”,从中考作文来看,虽然不一定要求篇篇文章的 结尾都是“豹尾”,但也要求结尾简练、生动、恰到好处。一般说来,同学们的作文结尾易犯的毛病有:① 画蛇添足。
即全文已结束,本可耐人寻味,但作者仍不放心,偏要哆嗦几句,把无需交待的人物下落一一交 待,把本可悟出的含义一语捅破。②空喊口号。
在结尾处为表明自己的立场、态度,大喊着与文章内容无关 的口喊,这种结尾大煞主题。③拖泥带水。
结尾意思已经明了,却迟迟不肯收尾,冲突了文章的主题。 由此看来,中考作文的结尾显得特别重要,如何写好结尾,提高考场作文的质量呢?下面的结尾技巧, 都是中考作文中常用的。
1、自然收束式。不论哪种文体的文章,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 意深刻的哲理语句,不去雕琢丰富的象征形体,这样的结尾谓之“自然结束式”。
它完全避免了文章画蛇添 足、无病呻吟的结尾毛病,显得单纯明快、朴素无华,在中考作文中得到广泛运用。考场作文气氛紧张,竞 争激烈,不可能过多地讲究什么“式”,什么“法”。
只要富于激情,挥洒自如,写到哪里就是哪里,能充 分地表情达意就是一篇好文章,但讲究“自然”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马虎草率,而是顺着文思发展的自然 趋势结束全局。在所学的课文中,这样的例子较多,在此不加赘述。
2、首尾呼应式。结尾与开头要相呼应,写出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 文章极常见的收束方法。
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感觉。如 《一件珍贵的衬衫》,开头写了“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种白色的确凉衬衫。”
结尾写道:“四年来,这件 珍贵的衬衫,我精心地收藏着,没有舍得穿它一次。”《白杨礼赞》结尾与开头呼应道:“我要高声赞美白 杨树!” 3、卒章显志式。
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 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楚,所以这种结尾方法又称“画龙点晴 式”。如《枣核》结尾写道:“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 的。”
《记一辆纺车》结尾写道:“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记一辆纺车。”
4、名言警句式。用名言、警名、诗句收尾,着意于引申文章,揭示某种人生的真谛。
它往往出现在散 文、记叙文、杂文的结尾,用三言两语,表述出含意深刻的耐人寻味的哲理或警策性内容,使之深深地印在 读者的心中,起到“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驿路梨花》结尾写道:“驿路梨花处处开。”
5、抒情议论式。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愫,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 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这种结尾方式主要用于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中,也可用于说明文、议论 文的写作。抒情议论式结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采取这种方式结尾比较自由,好的“抒情议论”式结 尾必然油然而生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充足感。
如《花市》的结尾写道:“她笑微微地站在百花丛中,也 像一枝花,像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吧。”再如《回忆我的母亲》结尾的两个自然段就是很典型的抒情议论式 的结尾。
作文要一气呵成,结尾与前面正文一线相生,不可缺痕。作文的结尾与开头一样,是篇篇各异的,但也 有其规律可循。
上面的几种结尾方式仅仅只是一些常用的结尾方式,切忌生搬硬套,真正好的结尾存在于考 生的平时扎实的训练之中,存在于考生的临场发挥,存在于考生的“诗外之功”。 请看一位考生作文的结尾: 假如生命不再拥有绿色,依然还在求索的我们,为什么不行动起来,保护绿色, 保护环境,让我们永远都拥有绿色。
到那时,绿色才会高唱:“我轻轻的来,正如你(沙漠)悄悄地走……”(佚名《假如生命不 再拥有绿色》) 评点:作者自然地由环境想到了绿色,然后围绕“假如生命不再拥有绿色”展开话题,文章开篇通 过 “过去”、“今天”、“明天”的对比,突出环境正在恶化,绿色正在减少,自然引出忧虑 。接着又巧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的佳句,引出对生命没有绿色的思考,给人留下想像 的空间。
中学生朋友们,文无定法,究竟用哪一种结尾法,还要根据文体要求和自己的喜好而定,不 能照搬教条。如有的可用议论式,有的可用描写式,有的可用悬念式,有的可用引用式,等 等 ,不一而足。
还需要中学生朋友们在实践中多训练多体会,努力去探索,达到举一反三的效 果。这样,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写出“当如撞钟,余音绕梁”的结尾来。
【迁移训练】 古人说过:“好的结尾。
5. 随笔的格式
随笔,就是我手写我心,想些什么写什么,只要注意有开头过程结尾就好啦随笔是散文的一种文体格式,和日记的格式一样.
随笔侧重于作者个性化的看法和感受,要求有新意,要末就有深刻的一面,
随笔不是杂感,不是随想,不是生活感受的描摹,
随笔的写作要求比较高,一般年轻人不容易把随笔写好,
需要生活经验的积累,写作经验的积累,是作者综合写作素质的整体表现。
可以这么说,随笔想怎么写就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