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评价
当前实施的课程改革提出不少新理念,这些理念需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落实,而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所以改革课堂教学是落实新理念的主要措施.课堂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它指引着课堂上教和学的行为,搞清楚课堂教学评价的新变化,对引导教学行为,落实新理念,实施新课改至为关键.下面对课堂教学评价谈谈我的看法一虽然现在已是二十一世纪,但不少人的教学观念仍停留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水平上,用陶行知先生的话讲"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学校"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象教校."与这种状况相对应的课堂教学评价是:过于注重对教师的教学评价,评价教师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效果达成,教学素养高低,教育机智灵活性等等,而很少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我们知道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而不是教师表演的如何,因此从这个角度讲关注"学"才关注到问题的根本.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提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所以现在对课堂教学的评价视觉应放在学生身上,观察在教师导演下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否高涨,学习内容是否适宜,学习方法是否贴切,学习方式是否合理,学习效果是否明显等等.二、在教学目标方面,从注重双基转向注重三维目标进行评价传统教学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课改背景下的教学注重三维目标:既包括传统教学中注重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包括新课程倡导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体目标第一条:"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一条明确说明了新课程要落实三维目标.有人认为在教学中落实"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会弱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三, 教师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上课时对教材上每一个知识点都不放过,是教"教材".现在每门学科都有几种版本教材,教师备课时不能简单的备教材,而是首先研读学科课程标准,然后在领会学科课程标准精神的基础上组织教学内容,这些内容可以是课本上的,也可以不是课本上的,只要能够优化课堂教学就可以,也就是说现在的教学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教师对教材的二次开发水平代表着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也代表着教师是经验型教师还是研究型教师,预示着教师的专业发展潜能和专业发展前景.另外教师的工作需要有创造性,这种创造性不仅有利于某一节课的教学,也给学生以示范作用,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创新能力的提高.所以新的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关注教师对教材的二次开发.四、在课堂氛围方面,从关注教学秩序转向关注新型课堂文化进行评价传统教学过于强调课堂秩序,"学生安安静静听课,只有教师一个声音"成为教师调控课堂能力较强的体现.教师一言堂,"师道尊严",拥有绝对权威,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处于"听从"的地位,这样的课堂死气沉沉,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深刻性,批判性,创造性均受到限制.民主,平等,合作,对话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这些理念有利于建立新型课堂文化.在这样的课堂文化氛围中,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和谐,学生把自己当作课堂教学的主角,积极参与教学,思维活跃,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课堂培养了学生民主,平等,合作,对话的意识,使学生长大成人后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主人翁责任感,参与社会决策,与他人友好相处,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和发展,所以从这个角度讲,课程改革承担着更为重要的责任,它所带来的影响深远而不可估量.因此从建立新型的课堂文化角度评价课堂教学,不仅关注了教学的即时价值,也关注了教学的长远价值.五、在教学策略方面,从关注基本知识的讲解转向学习情景的创设进行评价传统课堂教学关注的是教师的教学过程,常见的教师讲课过程是:展示知识→讲解知识→考核知识;与之对应的学生学习过程是:记忆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这样的课堂,从角色方面看,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知识的价值看,学生得到的是刻板生硬的书本知识,不是活灵活现的生活知识,学生看不到知识的实用价值,缺乏学习的热情和动机;从教学效果看,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讲解思路等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至为关键,学生的思路跟着教师走,没有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不能自主地建构知识;从教学过程看,教师掌控着课堂的进度,不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个性化学习不能进行;从话语权上看,教师的一言堂控制着课堂,学生的个性化认识得不到表达,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改变这种现状,紧密联系生活,科学,技术,创设一定的学习情景成为必然.学习情景的创设有多种多样,可以是讲述故事,阅读资料,观看影像。
2. 如何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
关于语文课堂评价的教学论文 摘要:推行素质教育,主渠道在于课堂教学改革。
怎样激活课堂,优化教学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但课堂评价——即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个性化、灵活化、多样化的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语言,是其中必不可少且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这里学习状况包括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效果,学习态度,学习信心等)。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独立意识尚未形成,他们非常看重老师对自己的评价。
可以说,教师的评价可以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技能及思想情感的发展。好的评价是一团火,可以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温暖学生的情怀,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反之,评价如不到位,则可能恰似一盆冷水、一块冰,会“扑灭”学生的兴趣和信心,会“冻结”学生美好的心愿。但是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不仅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且还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
关键词:新课程、现状、策略、效应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充分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新课标的评价理念对教师提出了要求,但在实际操作实施过程中,广大教育工作者对于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评价建议不能够深刻全面理解,以评促教的意识不够强,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课堂应对的评价关注不够,致使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着一些误区。
字串8 误区之一:重结果,轻过程 由于旧的观念的惯性影响,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往往还是看重学生的答案,而不太注重过程。表现为对学生的正确答案往往给予表扬、激励,而对学生的错误答案却轻描淡写,一句“继续努力吧!”就完事了。
教育评价不应该只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新课程标准更加重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的正确答案是怎样得出的?得出这一答案是否还可以有其他的过程和方法?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误区之二:重泛化,轻特色 在同备课组成员听课磨课实践中发现,语文教师用的比较多的评价语言是:好,你回答的很好。
同学们,某某同学说的多好呀,把掌声送给他。不错,回答正确,请坐下。
这样泛化的评价语充斥课堂,通用于任何学科的课堂。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就应该具有语文味道,突出语文的学科特色。
应该主要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语言实践能力做出相应的评价,利用评价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误区之三:重激励、轻导向 字串1 低年级课堂中,只要学生答对了问题,学生一片“棒!棒!你真棒!”老师是“很好!”“好极了!”“真聪明。”
等。更有甚者,对于学生重复别人的答案,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年龄小都给予了认同。
而那些确实表现突出的学生即使有独到的表现,由于过于个性,老师害怕课堂出现不平静因素,以一句“不错”一带而过。此外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有的老师现在就采用所谓延迟评价或模糊评价的方法,于是出现了在课堂上少评价甚至不评价的现象。
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不准确或者出现偏差,老师不置可否;有的学生出现了错误,老师视而不见。怎样能够发挥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呢?此种现状急待改变! 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
具体到课堂教学的细节中,既有针对学习内容的评价,也有针对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和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评价。在课堂评价中,要注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以激励为主,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通过每一个教学环节的细微之处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同伴心诚意切、实事求是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使课堂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 发展。
一、评价贵在真诚卢梭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 我们的课文是以文字为载体,承载着人的情与意,可以说是作者“血管深处奔涌出来的生命情思,从骨髓宣泄出来的生之灵泉。”
因此,语文课呼唤教师评价发自内心,投入真情。真诚的评价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尊重和赏识,有时也许是一个期待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或有力的大拇指,即使“无声”,也会带来“胜有声“的效果。
只有这样的课堂评价才是发自肺腑,才能动人心魄,远离虚伪与做作,唤起学生的倾情投入。“——教学《海底世界》时,教师让学生读课文中写海底小动物“窃窃私语”的文字,一个学生用非常平直、响亮的声音大声朗读,教师微笑着悄悄地说:“噢,你那么读,小动物们会被吓跑的。
你再读一次,把它们都引回来吧。”“——你在读这段的时候,“风”字和“呵”字不高兴了,因为你把它们的名字读错了,赶快纠正过来吧。”
“——你的说法不太确切,你若能换个说法,相信你一。
3. 如何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
关于语文课堂评价的教学论文 摘要:推行素质教育,主渠道在于课堂教学改革。
怎样激活课堂,优化教学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但课堂评价——即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个性化、灵活化、多样化的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语言,是其中必不可少且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这里学习状况包括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效果,学习态度,学习信心等)。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独立意识尚未形成,他们非常看重老师对自己的评价。
可以说,教师的评价可以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技能及思想情感的发展。好的评价是一团火,可以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温暖学生的情怀,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反之,评价如不到位,则可能恰似一盆冷水、一块冰,会“扑灭”学生的兴趣和信心,会“冻结”学生美好的心愿。但是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不仅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且还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
关键词:新课程、现状、策略、效应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充分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新课标的评价理念对教师提出了要求,但在实际操作实施过程中,广大教育工作者对于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评价建议不能够深刻全面理解,以评促教的意识不够强,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课堂应对的评价关注不够,致使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着一些误区。
字串8 误区之一:重结果,轻过程 由于旧的观念的惯性影响,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往往还是看重学生的答案,而不太注重过程。表现为对学生的正确答案往往给予表扬、激励,而对学生的错误答案却轻描淡写,一句“继续努力吧!”就完事了。
教育评价不应该只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新课程标准更加重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的正确答案是怎样得出的?得出这一答案是否还可以有其他的过程和方法?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误区之二:重泛化,轻特色 在同备课组成员听课磨课实践中发现,语文教师用的比较多的评价语言是:好,你回答的很好。
同学们,某某同学说的多好呀,把掌声送给他。不错,回答正确,请坐下。
这样泛化的评价语充斥课堂,通用于任何学科的课堂。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就应该具有语文味道,突出语文的学科特色。
应该主要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语言实践能力做出相应的评价,利用评价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误区之三:重激励、轻导向 字串1 低年级课堂中,只要学生答对了问题,学生一片“棒!棒!你真棒!”老师是“很好!”“好极了!”“真聪明。”
等。更有甚者,对于学生重复别人的答案,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年龄小都给予了认同。
而那些确实表现突出的学生即使有独到的表现,由于过于个性,老师害怕课堂出现不平静因素,以一句“不错”一带而过。此外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有的老师现在就采用所谓延迟评价或模糊评价的方法,于是出现了在课堂上少评价甚至不评价的现象。
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不准确或者出现偏差,老师不置可否;有的学生出现了错误,老师视而不见。怎样能够发挥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呢?此种现状急待改变! 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
具体到课堂教学的细节中,既有针对学习内容的评价,也有针对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和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评价。在课堂评价中,要注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以激励为主,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通过每一个教学环节的细微之处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同伴心诚意切、实事求是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使课堂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 发展。
一、评价贵在真诚卢梭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 我们的课文是以文字为载体,承载着人的情与意,可以说是作者“血管深处奔涌出来的生命情思,从骨髓宣泄出来的生之灵泉。”
因此,语文课呼唤教师评价发自内心,投入真情。真诚的评价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尊重和赏识,有时也许是一个期待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或有力的大拇指,即使“无声”,也会带来“胜有声“的效果。
只有这样的课堂评价才是发自肺腑,才能动人心魄,远离虚伪与做作,唤起学生的倾情投入。“——教学《海底世界》时,教师让学生读课文中写海底小动物“窃窃私语”的文字,一个学生用非常平直、响亮的声音大声朗读,教师微笑着悄悄地说:“噢,你那么读,小动物们会被吓跑的。
你再读一次,把它们都引回来吧。”“——你在读这段的时候,“风”字和“呵”字不高兴了,因为你把它们的名字读错了,赶快纠正过来吧。”
“——你的说法不太确切,你若能换个说法,相信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