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叙说文怎么写
记叙文,在我的概念中,无非就是写一两件事,中间穿插一些自己的评论,就成一篇文章了。从课本角度说,记叙文应包括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
记事,主要是通过记述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来表现某种思想感情。当然,任何事情 记人,只不过它的侧重点不是表现人物,而是挖掘事件的意义。记事记叙文大致可分为:记叙单一事件活动。
写记事类记叙文,应注意如下几方面问题:
1、掌握记叙文六要素,把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写清楚。记叙文的六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一篇完整的记事的文章,应包括上述的六个方面的要素,缺一不可。
2、掌握记事类记叙文的基本叙述方法。记事类文章采用最多的是顺序,即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来叙述。其次还有倒叙和插叙。倒叙即先写事情的结果,后写原因和经过;插叙是记叙一件事情的过程中,根据需要,插入有关的情节,叙述完后再接着原来的事情记叙。
3、掌握记叙文的人称方式。记叙文有三种人称方式,即第一人称(我)、第二人称(你)、第三人称(他)。小学阶段较为常用的是第一人称,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第三人称也时常用到,但不如第一人称使用频率高。运用第一人称,可以直接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怒哀乐、感受和认识,亲切自然。
4、要选择最有意义的、最熟悉的事情来写。
2. 说明文作文怎样写
说明文的一般结构和思路
说明文一般结构形式为:先对说明的对象作总的概括介绍,然后导入具体说明。
一、概括介绍的方式
1.概述式
开头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事物的概况,给人以总体形象。如《故宫博物院》是这样开头的:
在北京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这就是紫禁城。现在人们叫它故宫,也叫故宫博物院。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有五百多年了。
开头介绍了故宫博物院的地理位置、名称、性质和年代。通过概述的介绍,我们可以大致了解故宫博物院的概况。
2.描述式
开头描写事物的特征或状态,让读者有一个直观的总体认识。如《中国石拱桥》开头是这样描述的:
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我国的诗人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
开头描述石拱桥的重要部位“桥洞”的状态特征,然后用神话传说和诗人对石拱桥的描述补充说明这一特征。
3.设问式
开头设问,能激发读者了解知识的欲望和兴趣,急切了解事物或事理。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第一段。由描述红花的鲜艳和美丽,自然提出“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问题,让人们随作者的具体解说了解其原因,探寻其知识。
4.定义式
开始对事物下定义,提示事物内涵(本质特征)和外延(包含的范围),让人了解事物的本质。如《统筹方法》开篇是这样定义事物的:“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它的实用范围极其广泛。”
二、具体说明的结构思路
说明文的结构由事物的性质确定,一般来说,确定它的结构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1.按说明对象的自身条理性来安排结构
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条理规律,把握了这种规律并据此安排结构,能使说明的内容井然有序,条理清楚。一般来说,运动、变化、发展的事物,它的条理性表现在时序上,不同时间有不同的形态,说明时可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就是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的,先写文字产生和出现书籍的雏形,再写正式的书籍,最后写现代的书籍,从而说明了书籍演变发展的过程。
处于静止状态的事物,如建筑群、名胜古迹、物品等,常常从空间位置上体现它的条理形。说明这类事物,宜按空间顺序,先表后里、先外后内进行说明。如《故宫博物院》说明一个古代建筑群,这个建筑群处在一定的空间方位上,排列有序,内部建筑有主有次。文章按照空间位置,先写外部城门,后写城内建筑,写内时先写主,后写次。整篇文章层次井然有序。
2.按人们对说明对象的认识规律安排结构
对读者陌生以及读者难以理解的说明对象,说明时常常由具体到抽象,由表面现象到内在事理。由个别推及一般。在具体说明中,宜先写状态,后写功用或成因,最后揭示性质特征。如《死海不死》是一篇事理性说明文,具体说明部分先说一种现象:传说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把俘虏的奴隶投在死海里,但奴隶却安然无恙。然后解释原因,这是因为死海海水的咸度很高。接着进一步解说死海的成因,说明时先叙事,后说它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这样说明,读者易于理解。
对读者并不陌生的事物或事理,说明时可先说一般,再叙说个别现象。这种写法宜先写性质特征,后写状态,人们可先获得事物或事理的总体认识,然后具体理解。如《苏州园林》,一般读者都知园林这一事物,但苏州园林与其他园林有所不同,因此,写作时宜先说出它与其它园林不同的性质特征,然后具体说它的形态。这种结构安排有利于读者尽快地认识事物。
说明文的结尾一般是自然结束,说明清楚了,文章就结束了。有的说明文最后再次归结特征,有利于读者区别事物。如《故宫博物院》最后写道:“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而井然有序。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令人不能不惊叹。”结尾直接点出了故宫建筑群的特征:宏伟、和谐、统一。有的说明文,结尾作一些补充性的说明,或开拓读者的视野,或增强说明的准确、严密程度。如《看云识天气》结尾是这样写的:“在某些情况下,看云识天气往往要受到限制,因而,还是要依靠天气预报。”这一补充,比较全面地说明了“看云识天气”的作用,增强了说明的科学性。
3. 二年级语文上册坐井观天以青蛙说的话开头自己叙说课文怎样写
要是青蛙跳出井口,它会看到的天空是无边无际的,有很多鸟在天上飞来飞去,有看不完的花草树木,有数不清的各种动物,有无数的江河湖泊,还有望不到边际的大海,还有很多、很多.小青蛙看了这些,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原来井外面的世界真是神奇,而且还充满了生机.它说:井外的世界是这么美好,我就是不回到井里了,要自由自在地生活在这个精彩的井外世界.———— 宁旸假如青蛙从井里跳出来,它会发现蓝蓝的天空无边无际,好大呀;还会发现地上的花草树木各式各样、有高有矮,很漂亮;远处的山峰手牵着手,一座接着一座,很壮观.哇,这世界真大呀!青蛙会对小鸟说:我错了.以前我只能看到井口大的天空,所以看事物就不会全面.以后我可不会总呆在井里,天的外面还有好大一片天,我要游山玩水去.————— 郭子洋。
4. 写说明性文章怎么写啊
说明文的结构一般有两种:总分式事物说明文常用的结构形式:(1)总——分,如《苏州园林》(先总体的概括,再分说。
结尾没有总结性的语言)(2)总——分——总,如《故宫博物院》 (3)分——总。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常用的结构形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
各层之间的关系为递进关系。如《向沙漠进军》。
分清说明文结构的方法理清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关系。认清段与段、部分与部分是怎样组合的,是并列关系还是递进关系。
思路1、按说明对象的自身条理性来安排结构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条理规律,把握了这种规律并据此安排结构,能使说明的内容井然有序,条理清楚。一般来说,运动、变化、发展的事物,它的条理性表现在时序上,不同时间有不同的形态,说明时可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
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就是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的,先写文字产生和出现书籍的雏形,再写正式的书籍,最后写现代的书籍,从而说明了书籍演变发展的过程。处于静止状态的事物,如建筑群、名胜古迹、物品等,常常从空间位置上体现它的条理性。
说明这类事物,宜按空间顺序,先表后里、先外后内进行说明。如《故宫博物院》说明一个古代建筑群,这个建筑群处在一定的空间方位上,排列有序,内部建筑有主有次。
文章按照空间位置,先写外部城门,后写城内建筑,写内时先写主,后写次。整篇文章层次井然有序。
2、按人们对说明对象的认识规律安排结构对读者陌生以及读者难以理解的说明对象,说明时常常由具体到抽象,由表面现象到内在事理。由个别推及一般。
在具体说明中,宜先写状态,后写功用或成因,最后揭示性质特征。如《死海不死》是一篇事理性说明文,具体说明部分先说一种现象:传说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把俘虏的奴隶投在死海里,但奴隶却安然无恙并讲述了一个古老的神话故事。
然后解释原因,这是因为死海海水的咸度很高。接着进一步解说死海的成因,说明时先叙事,后说它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
这样说明,读者易于理解。对读者并不陌生的事物或事理,说明时可先说一般,再叙说个别现象。
这种写法宜先写性质特征,后写状态,人们可先获得事物或事理的总体认识,然后具体理解。如《苏州园林》,一般读者都知园林这一事物,但苏州园林与其他园林有所不同,因此,写作时宜先说出它与其它园林不同的性质特征,然后具体说它的形态。
这种结构安排有利于读者尽快地认识事物。说明文的结尾一般是自然结束,说明清楚了,文章就结束了。
有的说明文最后再次归结特征,有利于读者区别事物。如《故宫博物院》最后写道:“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而井然有序。
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令人不能不惊叹。”结尾直接点出了故宫建筑群的特征:宏伟、和谐、统一。
有的说明文,结尾作一些补充性的说明,或开拓读者的视野,或增强说明的准确、严密程度。如《看云识天气》结尾是这样写的:“在某些情况下,看云识天气往往要受到限制,因而,还是要依靠天气预报。”
这一补充,比较全面地说明了“看云识天气”的作用,增强了说明的科学性。[思路分析]事理说明文是阐明抽象事理的。
这种说明文主要是说明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内在联系一类问题找事物的起因、功用、关系等等进行解说。下面给出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提示[解题过程]写好事理说明文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审题──弄清说明对象。弄清说明对象,首先要弄清是写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
弄清说明对象可以从审题入手。如《食物从何处来》,它的语法结构是“食物从何处来”。
文章要说明的是食物“从何处来”,即要说明食物是怎么样来的。《雄伟的人民大会堂》,“雄伟”是个修饰语,指出说明对象的特征,“人民大会堂”是说明对象。
由此可以判断出《食物从何处来》是事理说明文,《雄伟的人民大会堂》是事物说明文。弄清说明对象之后,就要就题立意──确定中心思想。
确定中心思想时,要注意以下三点。首先是正确。
也就是说,我们解说的事物的本质及规律性要有科学的根据,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其次是深刻。
深刻是指说明事物要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反映事物内部的规律性。要使读者不仅了解事物“是这样的”,而且要明白“为什么是这样的”。
第三是集中。所谓集中就是重点突出,中心明确。
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多方面的,感性材料是丰富的,但在确定中心时不能没有重点,没有中心,不能企图在一篇文章里面面都说到。如果面面都讲得不深不透,反而会把中心思想给湮没了。
2.注意说明顺序──逻辑顺序。按事物内在联系安排材料,进行说明,可以用逻辑顺序。
事理说明文是阐述事理的,用逻辑顺序便于说明得清楚明白。我们所学课文《向沙漠进军》就是用了由因及果的说明顺序。
阐述比较抽象的自然科学原理,一般要由具体到抽象,由事物的表象分析到事物的本质,这样一种逻辑顺序来说明。因为这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比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开头先介绍“花朵的红色是热情的色彩……”然后由红花。
5. 述的繁体字怎么写
简体和繁体是一样的。
拼音:shù
基本字义
(1)讲话,陈述,叙说,叙~。~评。描~。论~。综~。~职。~而不作。
(2)修纂:著~。
(3)循,顺行:“报我不~”。
详细字义
〈动〉
(1)形声。从辵,术声。本义:遵循。
(2)同本义。
述,循也。——《说文》
报我不述。——《诗·邶风·日月》
遂述命曰。——《仪礼·少牢礼》
述大禹之戒以作歌。——《书·五子之歌》
(3)又如:述遵(遵循);述旧(遵行旧规);述祖(遵循祖训)
(4)陈述,记叙。
识礼乐之文者能述。——《礼记·乐记》
小有述职。——《左传·昭公五年》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孟子》
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成述其异,宰不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果如 成言。——《聊斋志异·促织》
(5)又如:综述(综合叙述);
口述;重述一遍;
述知(陈述;告诉);
述事(陈述事理);
述载(陈述记载);
述圣(陈述圣人之道);
述历(一一陈述);
述而不作(传述先哲的理论,不再自创新意)
(6)传述;传承;阐述前人成说。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
(7)又如:述宣(继承和发扬);
述修(修治;修明);
述附(承袭)
词性变化
〈名〉
(1)泛指叙述的文字。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德琏常斐然有述作之意,其才学足以著书。——三国魏·曹丕《与吴质书》
(2)又如:述作(著作);
述撰(撰述;著作);
述制(记述;著作);
述造(著作)
6. “述”的繁体字怎么写
简体和繁体是一样的。
拼音:shù
基本字义
(1)讲话,陈述,叙说,叙~。~评。描~。论~。综~。~职。~而不作。
(2)修纂:著~。
(3)循,顺行:“报我不~”。
详细字义
〈动〉
(1)形声。从辵,术声。本义:遵循。
(2)同本义。
述,循也。——《说文》
报我不述。——《诗·邶风·日月》
遂述命曰。——《仪礼·少牢礼》
述大禹之戒以作歌。——《书·五子之歌》
(3)又如:述遵(遵循);述旧(遵行旧规);述祖(遵循祖训)
(4)陈述,记叙。
识礼乐之文者能述。——《礼记·乐记》
小有述职。——《左传·昭公五年》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孟子》
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成述其异,宰不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果如 成言。——《聊斋志异·促织》
(5)又如:综述(综合叙述);
口述;重述一遍;
述知(陈述;告诉);
述事(陈述事理);
述载(陈述记载);
述圣(陈述圣人之道);
述历(一一陈述);
述而不作(传述先哲的理论,不再自创新意)
(6)传述;传承;阐述前人成说。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
(7)又如:述宣(继承和发扬);
述修(修治;修明);
述附(承袭)
词性变化
〈名〉
(1)泛指叙述的文字。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德琏常斐然有述作之意,其才学足以著书。——三国魏·曹丕《与吴质书》
(2)又如:述作(著作);
述撰(撰述;著作);
述制(记述;著作);
述造(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