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物专访要怎么写
下面是一篇范文哈! 我是那个“残次品” 若请来“童话大王”郑渊洁,就不用再写作业——19年前,12岁的郑正与校长打了这个赌,并获得兑现。
如今,从国外留学归来的郑正成了一家著名游戏网站的高级顾问,并准备创业。回忆往事,这个曾经的问题男孩说,幸好,在工业化的教育流水线上—— 郑正31岁了,这是他人生中第二次接受采访。
第一次发生在去年6月,采访单位是《男人装》,他以苹果产品的狂热收藏者形象出现。文章附了一张由他创意的照片:8台他曾使用过的苹果电脑放在办公桌上,身后摞着高过头顶的产品包装盒,郑正坐在中间咧嘴笑,脑袋上还顶着一个苹果——是真的苹果,富士。
“就一个热爱生活的IT男呗。”他又咧着嘴笑,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儿。
眼前的郑正,黑帽衫,蓝仔裤,白球鞋,操一口京腔,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北京青年形象。 翻看他的履历,一种不同才开始显现:小学,退学;初中,退学;高中,退学。
从小,没人夸过他是好孩子。 1岁时,他往煮粥的锅里偷偷撒尿;在幼儿园,他躲到门后面,把门“朝园长脸上推”;上了小学,他在老师的粉笔盒里放毛毛虫,拔同学的自行车气门芯,还用超大倍数的放大镜烧蚂蚁,引起一场火灾。
然而,最让大人们头疼的,是他敢公然拒绝写作业。他曾发明过一种由冰棒棍、橡皮筋组成的“作业器”,可以用来夹着6支笔在横格本上完成抄写,后来,“作业器”在班里普及了,他却不想再用了。
“第一,就是懒,第二,会的东西,为什么还要重复?”忆起往事,郑正一脸严肃。 “有你没我!”数学老师曾指着郑正的鼻子说。
他被禁止参加春游,因为会影响“集体纪律”。他被罚站,一开始只在他捣乱的时候,后来,老师直接修改了上课的开场白:“起立,郑正你出去,同学们好,我们开始上课。”
在转入五一小学之前,郑正曾在两所小学读书,都以被劝退告终。为了随时“和老师谈话”,他的母亲甚至从北京四中辞职,调到他上过的第二所小学做英语老师,但郑正还是失学了,因为,班主任的心脏病复发了。
真正扩大化的冲突发生在1991年,郑正刚转入五一小学,还不到两个月。 一天,校长在班会上演讲:“不写作业就不会有好成绩,没有好成绩以后就没出息。”
“成绩差的学生不一定没出息,成绩好的学生不一定有出息。”郑正连手都没举。
“这话谁说的?”校长问。 “郑渊洁说的。”
郑正把手按在正在偷看的《童话大王》上。 “郑渊洁说的?那你把他请来啊。”
校长抬高声调,“你把他请来,他要是真这么说,我就免你作业!” 郑正没吱声,但刚一放学,他就迫不及待地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 结果,这个母亲先去找了校长。
“若能找来郑渊洁,则执行一个约定。”她说,”郑正哪门考试能上90分,他就可以不写哪门作业。”
这听起来像个奇怪的约定,但在老师们看来,这话从郑正母亲嘴里说出来,“一点都不怪”。 她从不打骂儿子。
郑正不想上学的时候,她甚至不会发怒,而是带上小提琴,陪郑正到公园的大树下拉琴。然后用轮流撕花瓣的形式决定是否去上学,“谁撕到了最后一瓣听谁的”,“谁也不许耍赖”。
有一次,她带郑正去爬山,途中看到一棵从岩石缝中长出的小树。 “郑正,帮妈妈添个词,树什么岩,岩上葱葱。”
母亲问他。 “破?行吗?”郑正想了一会,战战兢兢地回答。
“树破岩,岩上葱葱。儿子你太棒了!”母亲抱起郑正,转了好几圈。
那时,郑正刚被老师勒令退了学。 为了帮儿子,这位母亲托朋友找到当时还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任记者的崔永元,又通过他间接联系上郑渊洁。
深秋的一天,郑正突然被老师叫到校门口,他一度有点害怕,“以前都是轰到班门口就完了”。 结果,他看见了郑渊洁。
“不行不行,有点断片儿,有点短路。”回忆起往事,郑正使劲捶着脑袋,死活想不出用什么词语形容当时的心情。
“同学们,我只有小学四年级的学历,但是……” 崔永元回忆,郑渊洁刚一张嘴,坐在他旁边的校长“就有点儿坐不住了”,“脸色越来越白”。 郑渊洁也还记得,进行到20分钟的时候,崔永元便拿着小纸条上台和他耳语,“校长说郑老师工作很辛苦,要不今天就到这儿吧。”
“为什么啊?” “他说辛辛苦苦教育了几十年,都让郑老师这20分钟给毁了。” 崔永元捂着嘴,又压低声音补了一句:“不过,你看底下的孩子们这么乐呵,你就撒开了来吧。”
崔永元记得,整场演讲中,孩子们不停地笑,不停地鼓掌。 从那以后,直到小学毕业,郑正果真再没有写过作业。
1993年,由于工作原因,母亲要移民到美国。在机场,她与刚上初中的郑正击掌立约:照顾好自己,6年后来美国读大学。
郑正彻底变成了“差学生”。 他从不作弊,遇到考试,只是规规矩矩地在试卷里填上郑正两个字,然后交卷,得一个6分的卷面分。
他不怕老师要求家长签字,甚至他的全班同学都不怕,因为郑正学会了模仿每一个家长的笔迹。 1995年,郑正上高一,他经常逃学,打工赚钱,然后花自己赚来的钱上网。
而那一年,互联网刚刚进入中国。同年,他便拥有了自己的第一个个人主页。
在第一拨儿上网的发烧友里,郑正曾遇见一个叫郑华的。
2. 人物专访要怎么写啊
怎样写人物专访
人物专访属于记叙文范围,是一种类似小报告文学的新闻形式。近几年来,报刊上经常刊登这类文章,很受读者的喜爱,不但记者写,中学生文学爱好者也常把写人物专访作为社会实践和练笔的机会。
那么,怎样写好人物专访呢?
第一,在确定专访对象时,必须熟悉访问对象的大体经历和主要成就。这样,交谈时也就有了话题,便于提出问题,写作时也有助于文章的充实。例如,有一篇题为《漳州飞来的小鸟——记八次叩响获奖大门的胡晓梦》的专访,作者在采访之前,仔细了解了胡晓梦同学是如何攀登文学殿堂的(从十四岁到十六岁,八次叩响获奖大门),并且认真阅读了胡晓梦的作品,于是,作者满怀澡情地写道:
“果然不负众望。晓梦用她的一双纯真的眼睛,深情地注视着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用她的全副的心灵去感知生活,从江上那来去匆匆的帆船上,看到那腰间拴着绳子的孩子的寂寞孤独,以深切的同情写成了散文诗般的《白帆之歌》:从‘花市’的热闹景象中,发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以优美的文笔写成了《买花》;从热闹的家宴中,发现冯科长的贪婪无耻,写了《客人》给以无情的鞭挞和揭露;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姑娘小翠的不幸的婚姻中,发现那几千年来不合理的封建积习,至今还吞噬着可怜的农村少女的青春和生命,写出了感情深沉而有震撼力的《小河,小河》,发表后,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这段文字,不仅使这篇专访的内容更加丰富、充实,而且也使读者对晓梦的作品有了概貌的了解。
第二,要善于发掘专访对象生活中的有趣的故事或独特的兴趣爱好,以便从多方面展现人物丰富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例如,山西省平陆县西街中学初一学生程若明发明了“多面黑板”和“果核刀”,荣获科技发明三等奖,被人们誉为“小小发明家”。《中国少年报》的记者在访问他的时候,兴致勃勃地追踪他的发明之路,从程若明同学决心为山区的老师减轻负担(一位老师要在同一间教室里,给两三个年级上课。一块黑板常常不够用,老师擦了写,写了擦,又累又不卫生),到他从书上及日常生活中得到启示——建楼房是为了减少占地面积,增加居住面积,书上的话顾
第三,要注意突出重点,勾画出访问对象的举止、神态和性格特点。前些时候,《中国青年报》“人物剪影”专栏里有一篇《文坛一怪》的文章,文中写道:
“他四十多岁了,高了兴就一个人在屋里又唱又跳,从床上跳到桌上,再跳下来;和朋友聊天,没有正形儿,常说出比小学生还幼稚的话,问出莫名其妙的问题来;在老学者们座上,他又俨然是个“小老夫子”,说话文诌诌;早饭吃什么,他记不住,常把帽子、车钥匙丢落,却能在诗歌讨论会上,不用讲稿侃侃而谈,大背《论语》、《人间词话》、佛经、苏珊·朗格和科林伍德的美学——甚至某页第几段都说出来,令听者目瞪口呆。”
文字不多,却活脱脱地勾画出当代文坛“怪人”——深通中国古典文、史、哲,能书、能画、能篆刻、能谱曲,熟悉戏曲的中年作家钱世明的形象。凡是熟悉这位“文坛怪人”的朋友门,读了这段文字,都说:“像极了!”
又如,华东师范大学二附中的李劲同学荣获我国青少年程序设计一等奖,将应美国的苹果电脑公司的邀请赴美参观访问,按常理,写人物专访应该着重写李劲同学在程序设计方面的成就,然而,《中学生报》的中学生记者却从少年科学家谈语文这个角度进行了专访,重点突出,构思独特,善于取舍。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人物专访,内容一定要真实,引述采访对象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必须是原意,作者不能随意改动或发挥,无根据的拔高和添枝加叶是不允许的。所以,在专访时,要细心倾听,掌握尽可能多的第一手材料,时间、地点、人物,作品和数字等要当场问清楚并记下来,以免张冠李戴。文章写完以后,最好送采访对象过目,听取本人意见,以免文章发表以后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3. 文学专栏的介绍怎么写
1、明确自己的写作主题,以及写作框架。
一般专栏文章都是有主题或者方向的,比如你打算写一篇介绍传奇人物旺达的专栏,你到网上一搜,发现关于旺达的传记不下二百种,合计一亿字。你没有主题,都看一遍,那不要看死人么?所以你就看你需要的,比如你要写旺达的爱情故事,你只要看看她跟几个明星、巨富以及政客或者穷困潦倒的诗人与哲学家有染;你要写旺达的创作,你就挑点最著名的,或者带有自传性质的介绍下。
诸如此类。再比如你写个影评,你就要知道自己是侧重于介绍电影的故事,还是介绍演员的表演,还是谈导演创作意图,还是谈跟原著的差别。
要确定方向,这样阅读材料的效率高,整合起来也方便。 确定写作的主题之后,下一步就是明晰写作的框架。
一篇专栏一般也就一千多字,它根本没有足够的容量讲太多东西,它的结构不可能太复杂。我们通过对范文的研习,很容易了解如何安排文章的结构。
2、练习。知道说什么,就是所谓确定主题;说清楚——你看到的很多资料已经说得很清楚,挑选最适合的材料,按照最合理的布局填塞进文章中。
总之多多练习就好了。下面是我找的一个范文 多看看会有收获的。
范文:《半如童话,半如陷阱》 作者:洁尘 在我的阅读里,有一种迷恋是对于文体的迷恋。约翰·伯兰特的“非虚构小说”对应了我的这种迷恋。
所谓非虚构小说,言下之意就是,它不是纪实作品,但也不是虚构作品,它是在真实事件乃至真实人物基础上的新闻调查和小说创作的混合叙述。这个文体当然不是约翰·伯兰特的创见,之前诺曼·梅勒、杜鲁门·卡波特等,都是这种文体的大家;但我特别喜欢约翰·伯兰特,他操持这种文体有着一种特有的轻盈、靡丽、斑驳和优雅的感觉,很合我的口味。
约翰·伯兰特这个出生于1939年的美国资深专栏作家,是一个迷人的老头儿。从照片上看他的外形:深色西装、白衬衣、柔软的头发、因发际线后退呈现出来的一个智慧的大脑门,深不可测的眼睛、大鼻子、一张阔且薄的嘴,下巴上一个深坑——看上去就很聪明、干练、有趣,还有点柔情似水兼玩世不恭的感觉。
他的两本著名作品《天使坠落的城市》和《午夜善恶花园》的中文版已经在2007年8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之前《午夜善恶花园》好像已经有中文版了,但我没看过。
我倒是看过电影《午夜善恶花园》。 电影《午夜善恶花园》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导演,1997年上映。
应该说,这部电影相比于原著来说逊色了很多,相比于伊斯特伍德自己的好些作品来说,也逊色了不少。电影中的一个亮点是当时刚刚进入好莱坞的裘德·洛,英气逼人不可方物。
约翰·伯兰特的《午夜善恶花园》我是一口气读完的,6个多小时后才从书页上抬起头来。15万人口的美国南方海边小城,被植物、古迹、酗酒和派对、自大傲慢、古怪谐趣以及美丽如画所充实,它叫沙凡纳。
约翰·伯兰特花了八年时间走近这个城市,认识了一堆令人莞尔的神经病,目睹了一个富翁杀人案件的全过程,写下了这部“非虚构小说”。我是在书出版前读的清样,然后,我写了这么一段推荐语:“约翰·伯兰特的耐心、才华和幽默感,让人感佩和愉悦;而他在体裁上的创新能力,则让人惊奇。
这是一本在享受阅读流畅的快感的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刷新阅读经验的作品。它不是小说,它也不是报道,只能说它就是一本书,一本神奇的书,它就是《午夜善恶花园》。”
在《天使坠落的城市》里,约翰·伯兰特的笔法在我看来更加令人迷醉。关于威尼斯,很多人都说,话已说尽,但又不能不说。
想从那么多关于威尼斯的书中脱颖而出,约翰·伯兰特又该如何落笔呢?这个悬念,只有读了《天使坠落的城市》之后才可解开。一本开始于火灾结束于火灾之后的重建完成的“非虚构小说”,充满了有关威尼斯迷人的景观描述、风俗记录、人情绘摹,在此之上,是难测的世事和迷离的人心,另有犯罪、侦破、自杀、名人野史、权力争夺、黑帮交易等种种提神的元素,这一切的背景是对威尼斯的深爱和对历史无尽的缅怀。
约翰·伯兰特精湛的架构技巧、出色的材料整合能力,还有简洁明快的叙述方式,让《天使坠落的城市》这本书像威尼斯的水光一般班驳靡丽,令人陶醉不已。 对于威尼斯,伍尔夫说她是“欢乐、神秘、不负责任的游乐场”,约翰·罗斯金认为她是“诸城乐园”,狄更斯评价她是“朦胧之城”,托马斯·曼对她更是迷醉不已,说她“半如童话,半如陷阱”……很多文化达人对威尼斯的看法,约翰·伯兰特都做了汇集和引述,而他自己对威尼斯一段概括也说得很有味道,他说,“……阴暗幽僻的运河,连内行人也往往会迷路的迷宫式通道,很容易让人产生不详之感。
反射、镜像和假面,意味着凡事都与表象不一。秘密花园,百叶格窗,不知从何而来谈论着秘密乃至秘术的声音……” 其实,这段话用来形容约翰·伯兰特给人带来缭乱和迷醉的读后感也是合适的,这个老头儿的作品,真有点像托马斯·曼的那句话,“半如童话,半如陷阱”。
4. 如何写好一个人物专访
根据你那半句不太详细的描述,可以得知你要写的是简略版的人物通讯,而且不止为同一个人写。
事实上,大多数人物通讯除了人物本身之外,还有另一个主题。
举例,你要写这个奶茶店老板老刘,老刘的出生地、家庭环境、受教育经历、恋爱情况之类,都可以一笔带过,但是老刘如何创业,经营时的一些值得提的经历,这些就可以详细来写。于是你的这篇通讯是围绕着“老刘、创业”来写的。
然后这时,你可以把文章分三部分,老刘的个人介绍、老刘开奶茶店、奶茶店的经营。
根据上面,你要列一个采访提纲了。
理论上来讲,采访提纲是包括“采访目的”“采访时间”“采访地点”“采访问题”之类的乱七八糟内容的,但是你可以像一个老司机一样在采访提纲里只写采访问题。
采访问题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写一堆问老刘的私人问题,啥时候出生,幼儿园在哪里上的,之类。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也根据你计划的每段主要内容来拟问题。
有两个比较重要的是:
1尽量多让他讲故事,讲他的故事,少谈感想。读者对故事比较感兴趣。
2问的每个问题都想好,他的回答你要怎么写,怎么和其他内容关联。
5. 怎样才能写好专栏稿
专访稿 对经过研究选择后确定的人物、单位所进行的专门采访而编写的稿件。专访稿对象都目标明确,主题集中,人物形象鲜明,体裁自由。对专访稿的审读和加工整理要审慎。由于被访问者所处地位、角度不同,对问题的看法、观点、感情色彩不同,所叙述的情况会有很大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尤其涉及至人际关系及其褒贬评价,更须注意,旁证核实。涉及到的人名、地名、时间等,也须核实。
如何进行人物专访并写好一篇合格的稿件呢
人物专访难写在于人们对其要求和关注程度高。人物专访难写在于如何不流于平淡、所写人物有鲜明特点。如果读者看完后能记住这个人物,并与其他人物区分开来,这就可以说是一篇成功的人物专访。而鲜明的人物、典型的事例,生动的细节都取决于采访的成功与否。记者与被采访者的交谈沟通是最重要的一个途径。采得好采得细,对人物就有较为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就能够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发现人物的闪光点和与众不同之处,才能更加准确地提炼主题,让读者想看、爱看,觉得可信、可亲、可学。采访失败,就是再精心运作,也写不好。采访的好坏,记者提问的技巧尤为重要,问题提得好、提得准有助于打开采访对象的话匣子。
笔者认为目前记者在提问中容易出现以下几点不足:一是提问过大过空,让被采访者不知如何回答。一些记者采访还是喜欢"你有什么感想"等"老三问"套话。二是记者口头表达能力差,提问不能简明扼要。问话让采访对象不得要领,一些记者轻问重写,提问辞不达意,他们往往笔头功夫过硬,嘴上功夫不行,在认识上还有偏见:认为注重口才是讲花架子,不务实。笔者经常能看到一些记者提问,说了好多话绕不到主题上,如问一个农民企业家,下一步的打算,是否有意于资助农村教育。说来说去,不仅把被采访者说糊涂了,连记者自己也不明白说了什么。三是记者的采访态度不端正,也有学识有限。有的记者提问时信口开河,对对方回答不理解,使对方在心理上产生反感,从而与记者拉开了心理距离。这些都在无形中影响了采访对象的谈话情趣
6. 知乎专栏,写什么好
明确自己的写作主题,以及写作框架。
一般专栏文章都是有主题或者方向的,比如打算写一篇介绍传奇人物旺达的专栏,可到网上一搜,发现关于旺达的传记不下二百种,合计一亿字。没有主题,都看一遍,那不要看死人么?所以就看需要的,比如要写旺达的爱情故事,只要看看她跟几个明星、巨富以及政客或者穷困潦倒的诗人与哲学家有染;要写旺达的创作,就挑点最著名的,或者带有自传性质的介绍下。诸如此类。再比如写个影评,就要知道自己是侧重于介绍电影的故事,还是介绍演员的表演,还是谈导演创作意图,还是谈跟原著的差别。要确定方向,这样阅读材料的效率高,整合起来也方便。
确定写作的主题之后,下一步就是明晰写作的框架。一篇专栏一般也就一千多字,它根本没有足够的容量讲太多东西,它的结构不可能太复杂。我们通过对范文的研习,很容易了解如何安排文章的结构。
知道说什么,就是所谓确定主题;说清楚——你看到的很多资料已经说得很清楚,挑选最适合的材料,按照最合理的布局填塞进文章中。总之多多练习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