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登鹳雀楼的古诗怎么写
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均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令人襟怀豪放。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登鹳雀楼》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 特别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时至今日,该诗还几次出现在中国国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场合。
2. 登黄鹤楼这首诗怎么写
1.【名称】《黄鹤楼》
崔颢头像
【年代】唐朝〔盛唐〕
【作者】崔颢(hào)
【体裁】七律诗
诗词原文
昔人②已③乘黄鹤去④, 此地空余黄鹤楼①。
黄鹤一去不复返⑥, 白云千载空⑤悠悠⑦⑧。
晴川⑨历历⑩汉阳⑾树,芳草萋萋⑿鹦鹉洲⒀。
日暮乡关⒁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1]
2.
作品信息
【名称】《登黄鹤楼》
【年代】明末
黄鹤楼
【作者】戒显
【体裁】七言律诗
诗词原文
谁知地老天荒后,犹得重登黄鹤楼①。
浮世已随尘劫换,空山仍入大江流②。
楚王宫殿铜驼卧,唐代真仙铁笛秋③。
极目苍茫渺何处?一瓢高挂乱云头④。
你问哪个??
3. 登鹳雀楼这首诗描写了
登鹳雀楼唐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作者用短短的十个字把天上的白日和地上的黄河,西边的落日和东边的流水,把看得见的落日和想象中的大海结合起来,由远及近再及远,使画面无边的宽广和深远,。后两句转入议论,它告诉人们要想看得更远就要不断的进取,只有高瞻远瞩、努力向上才能达到人生的目标。
4. 登鹳雀楼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我们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麻烦采纳,谢谢。
5. 【巜登鹳雀楼》是()代诗人()写的这首诗描绘了()的ツ
登鹤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①,黄河入海流②.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③.[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唐代诗人.字季陵.太原人.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受人谤毁,去官归乡里.家居15年,又为文安郡文安县尉,在任所去世.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所作从军、出塞等歌诗“传乎乐章,布在人口”(靳能《王之涣墓志铭》),七绝《凉州词》和五绝《登鹳雀楼》(《国秀集》署为朱斌所作)是代表盛唐诗风并为古今传诵的名作.他与著名诗人王昌龄、高适、崔国辅等都有唱和.高适曾在《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赠》一诗中称其“才华仰清兴,功业嗟芳节”,对他极表钦佩.唐人关于旗亭画壁的故事,也记载了他的诗在当时所受到的赞誉.王之涣诗今仅存 6首,《全唐诗》收录.事迹见靳能《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及《唐才子传》、《唐诗纪事》.[注释] ①这句描写太阳慢慢下山时的景象. ②这句写在楼上看到黄河奔流远去,眼前仿佛出现了它注入大海的雄伟景象. ③穷:穷尽.这两句写要看到更广阔更远的自然风景,就要再往高处攀登.它也含有比喻的意思.今天我们还可以赋于它以新的含义:要有更多的知识,更大的成就,为人民服务得更好,就必须作更大的努力.[译诗] 落日依傍着中条山沉下了西天, 黄河东去一直奔向大海无法阻拦. 要想把视野拓展得更宽更远, 你就必须向更高楼层登攀.[说明] 唐代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的名胜.楼在西南城上,高三层.它的东南是中条山,西面可以俯瞰黄河,因常有似鹤的飞禽鹳(guàn灌)雀栖息在上面,所以叫鹳雀楼.这首诗境界开阔,精神积极向上,虽然前两句和后两句都是对句,却自然流畅.这是一首被传诵的很有名的小诗.[赏析] 《登鹳雀楼》的诗眼在一“穷”字上.“穷”,“穷尽”的意思.作者好像站在极高之处,俯瞰世界:平视,则见日没西山,一片残阳余晖;俯视,则见黄河回折入海,一曲奔腾乐章.然若想望到一个更开阔、更高远的境界,就要再登高一步,展现一副男儿胸襟!末尾两。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登鹳雀楼这首诗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