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谁能告诉我古文张(这个字打不出来)钞书
溥。
张溥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
江苏太仓人。明崇祯进士,选庶吉士,文学家。
自幼发奋读书,明史上记有他“七录七焚”的佳话。与同乡张采齐名,合称“娄东二张”。
两人相互砥砺,崇尚节气,切磋文理,立志改革世风日下的文坛。天启四年(1624年),二人在苏州创建复社。
天启六年,撰写《五人墓碑记》,痛斥阉党。崇祯元年(1628年),与张采一起,在太仓发起了驱逐阉党骨干顾秉谦的斗争,所撰散文,脍炙人口,因此,“二张名重天下”。
崇祯二年(1629年),组织和领导复社与阉党作斗争,复社的声势震动朝野。 张溥一生著作宏丰,编述三千余卷,涉及文、史、经学各个学科,精通诗词,尤擅散文、时论。
幼年勤奋好学,所读书必手抄,抄毕吟诵即烧掉,如此六、七遍方止,冬夏皆然。因此他的读书室名为"七录斋"。
崇祯四年(1631)中进士,后改庶吉士。曾与郡中名士结为文社,叫做复社,兴复古学,进行文学与社会活动。
复社表面是讲学"以文会友",实际是评议时政,并与贵族大官僚斗争的一个政治集团。是东林党与阉党斗争的继续。
张溥名声很大,复社影响甚广。《七录斋集·国表序》载有复社活动的盛况。
"春秋之集,衣冠盈路","一城出观,无不知有'复社'者"。其影响遍及南北各省。
执政巨僚由此颇为忌恨。里人陆文声要求入社被拒,因向朝廷告发张溥等结党,案未结而溥已故世。
张溥在文学方面,推崇前、后七子的理论,主张复古,反对公安、竟陵两派逃避现实,只写湖光山色、细闻琐事或追求所谓"幽深孤峭"的风格。但他在提倡兴复古学的同时,又以"务为有用"相号召,与前、后七子单纯追求形式、模拟古人有所区别。
张溥散文,在当时很有名,风格质朴,慷慨激昂,明快爽放,直抒胸臆。其《五人墓碑记》,赞颂苏州市民与阉党斗争,强调"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为"缙绅"所不能及。
叙议相间,以对比手法反衬五人磊落胸襟,为传诵名篇。张溥著作有《七录斋集》。
包括文12卷,诗3卷。此集今存明崇祯时刻本。
辑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张溥于各集前均写有题辞。
此集是张溥为"兴复古学"而编辑的一部规模宏大的总集。《四库全书总目》说:"此编则元元本本,足资检核。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殷孟伦注),将各集卷首题辞首次辑成一书,并加必要注释。是研究汉魏六朝文学及张溥著作的重要参考书。
张溥其他著作有《春秋三书》32卷。《历代史论二编》10卷。
《诗经注疏大全合纂》34卷。此外,张溥又为《宋史纪事本末》及《元史纪事本末》补撰论正。
故居位于太仓市区西街,建于明代天启、崇祯年间,为三进组合式的院,具有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也是市博物馆所地,内设复社纪念堂、文物陈列馆、太仓名人馆、“四王”纪念馆等。
张溥之死 张溥之死,结束了晚明众多文人救国的白日梦,也是一场时代的悲喜剧。“读罢惊魂似梦里,千行清泪不成悲”“八月胥江浊浪奔,千人缟素为招魂”多少人为之失声痛哭,多少人因此惊惶无主。
张溥是为了社稷死的:“南冠君子朔风前,慷慨西行倍可怜”,多少人含悲流泪悼念着“西行”的张溥。 一介书生张溥,成长于晚明风雨飘摇的时代。
他满怀一腔热血,继东林而起,联合正义之士,组织和主持文人团体复社,欲只手撑起明朝摇摇欲坠的天下。二十三岁时他在苏州创立应社,团结了吴中有抱负的文人;二十六岁愤而作《五人墓碑记》,风神摇曳,正气浩然,矛头直指腐败的明王朝的宦官和贪官;二十七岁入太学,目击朝纲不振,丑类猖狂,与北京文人结成燕台社,作檄文揭发阉党罪行;二十八岁又召集了尹山大会,在会上,张溥倡导合大江南北文人社团为复社,关心国家政事和民族兴亡。
崇祯六年,三十二岁的张溥主盟召开著名的虎丘大会。“山左(西)、江左(西)、晋、楚、闽、浙以舟车至者数千人”。
他站在千人石上登高一呼,群起响应,朝野震惊。在当时,复社成员发展几乎遍及国内,共三千零二十三人,著名的爱国文人陈子龙、夏允彝、侯岐曾、杨廷枢、顾炎武、归庄、陆世仪、瞿式耜、文震孟等都是社内中坚,苏州一带的文人入盟最多,他们有的在朝,有的在野,结成了浩荡洪大的政治力量。
由于张溥等人的筹划和努力,当时的文人士气大振。一扫 “宁坐视社稷之沦胥,终不肯破除门户之角立” 的明时士习,打破门户之见,以国家为重,年轻的张溥在阉势熏天的日子里,不计危殆,挺身而出,振臂而呼,树起了以文会友的旗帜,来绾结天下士人的心。
他匡扶正义的勇气,歆动天下。然而,这只是书生意气,他在幕后操纵朝政,反被高官大臣利用,聪明反被聪明误,抱着遗恨而死,年仅四十,留下了值得后人深思的无数问号。
张溥生于苏州太仓。幼年时,家中财产被身为工部尚书的兄长张辅之凌夺、讼争,父亲张虚宇郁郁而死。
张溥因为庶出(其父与婢女所生),家族中都看不起他,连家中的奴仆也讥笑他“塌蒲屦儿何能为”。但张溥不妄自菲薄,他洒血书壁,暗暗发誓要自强不息,与好友张采日夜在家苦读,并对经典不惮一而再、再而三地抄录、默诵,直到能够流利背诵。
2. 雅字用古文怎么写
雅 yā 〈名〉 (1) 同“鸦” [crow] 雅,楚乌也。
一名鷽,一名卑居,秦谓之雅。——《说文》。
按:“大而纯黑反哺者乌,小而不纯黑不反哺者雅。雅即乌之转声。
字亦作鸦,作鵶。” 流之为雕。
——《书·古太誓》。郑注:“鸦乌也。”
鸱鸦耆鼠。——《庄子·齐物论》 (2) 另见 yǎ 常用词组 ◎ 雅片 yāpiàn [opium] 见“鸦片” 基本词义 ◎ 雅 yǎ 〈形〉 (1) (形声。
从隹,牙声。从隹( zhuī),与鸟有关。
( yā)本义:鸟名,乌鸦的一种。《说文》:“楚乌也。”
) (2) 正确;合乎规范 [correct,right;standard]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毛诗序》 文章尔雅。——《史记·三王世家》。
索隐:皆训正也。 雅之为言正也。
——《风俗通·声音》 雅者,古正也。——《白虎通·礼乐》。
按:说文疋下古文,以为诗大雅字。疋字隶体似正,故傅会训正,其实古文借疋为諝,后又借雅为諝也。
风,讽也。雅,諝也,颂,诵也。
此四始之本字。 辞令就得谓之雅。
君子安雅。——《荀子·荣辱》。
注:“正而有美德者谓之雅。” 察纳雅言。
——诸葛亮《出师表》 (3) 又如:雅道(正道,大道);雅音(正音);雅算(正确的决策);雅学(正道之学。指儒家经典之学) (4) 高尚;美好 [fine;refined;elegant] 张耳雅游。
——《史记·张耳陈馀传》 忽忘雅素。——《汉书·张禹传》 雅步擢纤腰。
——《陆云诗》。注:“闲雅谓妖丽也。”
都督阎公之雅望。—— 王勃《滕王阁序》 (5) 又如:雅操(称弹奏乐曲高雅精妙);雅望(美好的愿望);雅篇(优美的篇章);雅像(雅相);雅量高致(气度不凡,情趣高尚);雅驯(温文不俗);雅坐 (文静地坐着);雅人深致(风雅的人有深远的意趣);雅俗(雅士与俗人);雅客(高雅的客人) (6) 尊敬他人的敬辞 [your]。
如:雅饬(对别人告诫的敬称);雅诲(尊称别人的教诲);雅命(尊称对方嘱咐或建议之事) 参考资料:汉典。
3. 古文字说明古文字怎么写
古文,是上古时代的文字,也是古代人民陆续造成的文字的总称。
《岣嵝碑》(4张)
《汉书· 艺文志》尚书类后序:“古文《尚书》者,出于孔子壁中。武帝末,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以其出于孔子壁中,故称“壁中书”。因漆写的笔画,头粗尾细,形似蝌蚪,故又称“蝌蚪文”。
这些古文,包括了庖羲氏所作的“龙书”,神农氏所作的“八穗书”,黄帝所作的“云书",少昊氏所作的”鸾凤书“,帝喾所作的“仙人形书”,仓沮时代刻石(二十八字),唐虞时代的字形(六字),夏代的《琱戈铭》、《钩带铭》、禹篆二十字、《岣嵝碑》等不同的古文。除此之外,尚有所谓“奇字”一种。奇字,就是古文中比较奇异的字,或谓就是壁中古文的异体。
以上所说各种古代文字,仅是史书上的记载,且久己失传,实无从稽考。纵有迹象,都为六国诡文,篆势奇谲,殊难辨认。
4. 文言文怎么写
曾经在某贴吧上面,看见各种文言文文章,其中固然有精巧之作,但也有一些是披着文言文外衣的生硬拼凑。
所以千万不要为了文言文去写文章。文以载道,文以载道,文以载道。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学习这种事情,如果自己偷懒,问一百遍怎么写也还是无用。
1、简单拆分一下文言文的知识架构:词法 —— 基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句法 —— 被动句、省略句、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文法 —— 文以载道、歌赋、骈文 。
意法 —— 常见典故、文学常识、历史常识、多角度分析问题 。
只要自己扎扎实实把这些慢慢落实,不要为了用文言文而去写古文,当遇到合适的题目或思路(历史、策论、人文、风景。)
自然而然可以做到写出一篇文言文。 2、落实 ·基础实词虚词翻看、大量古文阅读落实 ·一篇古文看三遍。
·词法句法总结 ·好文章的背诵 ·文化类书籍阅读 + 笔头练习。
5. 的文言文怎么写
之
《子集上》《丿字部》·之
〔古文〕《唐韵》《正韵》止而切《集韵》《韵会》眞而切,音枝。《说文》出也,象艹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适也,往也。《礼·檀弓》延陵季子曰:若䰟气,则无不之也。
又於也。《礼·大学》之其所亲爱而辟焉。《注》之,适也。《朱传》犹於也。
又语助辞。《书·金縢》礼亦宜之。《礼·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语尾,或层出。如毛诗我之怀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鸡鸣章知子之来之,六句九之字,常华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
又此也。《诗·周南》之子于归。《注》之子,是子也。
又变也。《易传》辞也者,各指其所之。《孙奕示儿编》之字训变,左传,遇观之否。言观变为否也。
又至也。《诗·墉风张》莹之死矢靡他。
又遗也。《扬子·法言》或问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则载而恶乎之。曰:之后世君子。《注》言行道者贵乎及身,乃载以遗后世。
又姓。出《姓苑》。
又《郝敬读书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属,地有所往,连属之辞也。通作旃。《诗·唐风》舍旃舍汉字演变旃。
又《魏风》上愼旃哉。与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义互通。
又《韵补》叶职流切,音周。《楚辞·九章》吕望屠於朝歌兮,宁戚歌而饭牛。不逢尧舜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
《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气,焉本鸢,后人借为助语,助语之用旣多,反为所夺,又制字以别之,乃有芝字吁字鸢字。*考证:〔《礼·文王世子》冬亦如之。〕
6. 古文翻译5篇
1、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在国都集市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招募有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十两银子。百姓对此感到奇怪,不敢去搬。又说“能搬木头的人赏五十两银子”有一个人搬了木头,就给了他五十两银子,用来表明没有欺骗(百姓)。最后颁布了那法令。
2、陶侃是东晋时候的一名官员,他不仅为官正直,而且十分爱惜财物。有一次,他到郊外巡游,在路上看到一个人,手里拿着一束还没有成熟的麦穗。陶侃就走过去问:“你要这些没长成的麦子干什么?”那人满不在乎地说:“我看着麦子绿油油的,挺好看,就随手摘了一把。”陶侃不由得大怒:“你自己不耕种,还任意毁坏别人的庄稼,还不应当受到惩罚!”说着,就让手下人把他痛打了一顿。当地的老百姓知道了这件事,都觉得陶侃是真正爱惜庄稼,尊重农民的劳动,从此更加努力耕作了。
陶侃平时也很注意节约。有一次,政府造船,剩下很多竹头木屑,别人都不在意,只有陶侃让人把这些东西收了起来。后来过年的时候,下过一场大雪,院子里十分泥泞,这时陶侃叫人把木屑拿出来铺在院子里,这样人们的行走就方便多了。又有一次,朝廷制造兵船,工人们把原先收藏的竹头削成竹钉,又节省了一批原料。
3、张丞相喜欢书写草书(草体字),但是很不工整。人们都讥笑他,他却不以为然。一次,他忽然得到佳句,赶忙索要笔墨奋笔疾书,字非常潦草,写了满纸。他当即让侄儿把诗句抄录下来。侄儿抄到笔画怪异的地方,感到迷惑不解,便停下笔来,询问张丞相念什么字。张丞相仔细辨认了很久,也没认出来自己写的是什么字,于是就责骂侄儿说:“你怎么不早一点儿问我,以致我也忘了写的是什么。”
4、汉朝的时候有个老头,没有儿子。家里非常有钱,但是他非常俭朴吝啬,吃的穿的都很简单节省。他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快到半夜才睡觉,细心经营自己的产业,积攒钱财从不满足,自己也舍不得花费。如果有人向他乞讨,他又推辞不了时,便到屋里取十文钱,然后往外走,边走边减少准备送人的钱的数目,等到走出门去,只剩下一半了。他心疼地闭着眼睛将钱交给乞丐。反复叮嘱说:“我将家里的钱都拿来给了你,你千万不要对别人说。以至乞丐们仿效着都来向我要钱。”老头不久便死了。他的田地房屋被官府没收,钱则上缴了国库。
5、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又炫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穿透。”有人问:“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7. 跟 全 字张的差不多那个的字怎么读
和“全”相似的字应该是“仝”,读作tóng。
“仝”是“同”的古字。意思是相同,一样。《广韵》中写道:仝,同古文,出《道书》。“仝”还是一个姓氏,明代就有一位能占卜的奇士叫做仝寅。另外,“仝”字还可做名,如朱仝、卢仝、关仝等。
在我身边就有姓“仝”的同学,起初我也对这个姓氏很好奇,后来查过字典才知道,原来是念作tó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