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疆的部首是什么
疆的部首是:弓 疆[ jiāng ] [ qiáng ] 基本解释 疆[jiāng] 1. 地域,领域,边界 :~土。
~宇(国土)。~界。
~场(战场)。~陲(边境)。
边~。海~。
2. 极限 :万寿无~。 3. 划分界限 :“楚子~之”。
疆[qiáng] 古同“强(强)”,强大。 相关词汇 : 疆域 、疆场 、封疆 、疆界 、疆土 、无疆 、边疆 、疆埸等。
扩展资料:康熙字典 《笺》疆,竟界也。《左传·桓十七年》夏,及齐师战於奚,疆事也。
《注》争疆界也。 又《诗·大雅》乃疆乃理。
《朱注》疆谓画其大界。《左传·宣八年》楚伐舒蓼灭之,楚子疆之。
《注》正其界也。 又官名。
《周礼·夏官》掌疆。《疏》掌守疆界,亦是禁戒之事。
又《集韵》或作强。《贾谊·新书》卫侯名辟强。
辟强,天子之事也。诸侯弗得用,卫侯更名毁。
又或作壃。《史记·晋世家》出壃乃免。
又《正韵》蚕白也。 又《集韵》《正韵》巨两切,强上声。
《周礼·地官·草人》疆㯺用蕡。《注》疆㯺,疆坚者。
《释文》疆,其两反。
2. 疆字用部首查字法,先查什么再查什么
“疆”的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土”,再查16画。
疆拼 音:jiāng 部 首:土部 笔画:19笔 造字法:形声;从、声 释义:(名)边界;疆界:域. “疆”字组词: (1)疆场 [ jiāng chǎng ] 基本解释 战场 详细解释 亦作“ 疆易 ”。战场。
元 宫天挺 《七里滩》第一折:“坐筹帏幄,竭力疆场,百十万阵,三五千场,满身矢簇,遍体金疮。”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哭主》:“养文臣帷幄无谋,豢武夫疆场不猛。”
杨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三二章:“**人应当怎样领导着 中国 人民冲破这浓黑的云雾,奔向民族解放的疆场呢?” (2)封疆 [ fēng jiāng ] 基本解释 1. 分封土地的疆界;分封的疆界,界域的标记,聚土而成 2. 将某一地区全权交给官吏管理 详细解释 1. 亦作“ 封畺 ”。界域之标记;疆界。
《礼记·月令》:“﹝孟春之月﹞王命布农事,命田舍东郊,皆修封疆。”《史记·商君列传》:“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张守节 正义:“封,聚土也;疆,界也:谓界上封记也。”《汉书·天文志》:“故候息秏者,入国邑,视封畺田畴之整治,城郭室屋门户之润泽,次至车服畜产精华。
实息者吉,虚秏者凶。” 2. 疆域;疆土。
《周礼·地官·大司徒》:“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荀子·子道》:“昔万乘之国,有争臣四人,则封疆不削。”
唐 杜甫 《遣兴》诗之一:“汉虏互胜负,封疆不常全。” 3. 指边疆。
《左传·哀公十一年》:“居封疆之间。” 杜预 注:“封疆,竟内近郊地。”
宋 王安石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明史·徐达传》:“出塞之后,固守封疆,防其浸轶可也。” 4. 指封疆大吏。
清 王韬 《代上广州府冯太守书》:“招商局中集众非一,虽封疆方面,皆预其间,而隐为之规画。”详“ 封疆大吏 ”。
(3)疆界 [ jiāng jiè ] 基本解释 边界,分界线 详细解释 1. 国界;地界。 《诗·周颂·思文》:“贻我来牟,帝命率育,无此疆尔界,陈常于时夏。”
陆德明 释文:“疆,竟也。”《诗·大雅·江汉》“彻我疆土” 汉 郑玄 笺:“治我疆界於天下。”
唐 元稹 《进西北边图状》:“伏缘臣先画《西极图》,疆界阔远,郡国繁多。” 宋 苏轼 《申三省起请开湖六条状》:“湖上种菱人户,自来脔割葑地,如田塍状,以为疆界。”
《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 蒯公 的公子 蒯敬共 与豪户 查 家争坟地疆界,嚷骂了一场。” 2. 泛指界限;范围。
宋 陆游 《雨中登安福寺塔》诗:“平生喜登高,醉眼无疆界。” 清 张怡 《由新盘路而下》诗:“下临绝壑无疆界,仰视诸峯自纵横。”
柯灵 《香雪海·真实、想象和虚构》:“为了表达人民的愿望,艺术家有时可能跳出现实的疆界,超脱自然的规律。” (4)疆土 [ jiāng tǔ ] 基本解释 指一个国家的领土 详细解释 疆域;领土。
《书·大诰》:“敢弗于从率宁人有指疆土?矧今卜并吉?”《史记·五帝本纪》:“ 尧 子 丹朱 , 舜 子 商均 ,皆有疆土,以奉先祀。” 唐 韩愈 《进撰平淮西碑文表》:“伏维 唐 至陛下,再登太平,剗刮羣奸,扫洒疆土,天之所覆,莫不宾顺。”
《说岳全传》第四四回:“你家久已背盟,掳我二帝,占我疆土。”《东北人民抗日诗词选·满洲游击队歌》:“拼个你死或我活,把 日 寇赶走……誓保我疆土。”
(5)海疆 [ hǎi jiāng ] 基本解释 临海的疆界;海岸线与领土的统称 详细解释 指沿海地区或沿海海域。 《红楼梦》第一○八回:“二老爷回来说,你三姐姐在海疆很好。”
清 梅曾亮 《王刚节公家传》:“ 英 夷扰海疆, 广东 、福建 死事者数人。” 李瑛 《航行》诗:“我们的舰队劈开迷雾,黑夜出发巡逻海疆。”
(6)司疆 [ sī jiāng ] 基本解释 主管边境防务的官员。 详细解释 主管边境防务的官员。
北周 庾信 《又移齐河阳执事文》:“实谓上方销剑,山阳息马。过兹御客,或慢重扃。
属故司疆,阴行善盗,君一臣二,上穆下乖。” 倪璠 注:“司疆,司疆埸之官。”
3. 新疆的“疆”做个正确的解释
疆,在字典里意指边界。
在新疆,“疆”宛如紧扣在1600万公里的一块巨大的中国象形文字,山脉、河流、森林与盆地在字里行间恰到好处的穿梭与生长,这样罕见的汉字书法的笔顺与走向使得辽阔的西北疆域风雨如磐、地设天造。 疆的左边,弓形曲折,故土新归,象征绵延漫长的5600公里国境线。
疆的右边,犹如新疆版图的三条主要山脉和两个盆地。所谓三山夹两盆,由北向南,依次是阿尔泰山山脉、天山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
在阿尔泰山和天山之间,天山和喀喇昆仑山之间,一道横亘的天山山脉,让兄弟般的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俯仰之间,世代遥望。从此,天山以南为南疆,天山以北为北疆。
形同秦岭对国家地理版图的切割,中国南方和北方的分水岭就此确定。 在旅人眼中,南疆与北疆是截然不同的。
北疆意味着高山和草原,意味着喀纳斯和那拉提草原,南疆则意味着塔克拉玛干沙漠和一望无垠的茫茫戈壁。北疆意味着草原文化,南疆则意味着农业文明。
北疆意味着哈萨克和卫拉特蒙古,南疆则意味着维吾尔和塔吉克。北疆意味着骏马和歌声,南疆则意味着木卡姆和舞蹈。
这个特征,是否暗合了发展经济与文化的南方和崇尚军事与政治的北方的中国地理概念,或者来自某种特殊意义的巧合与翻版,追溯着大漠荒原戈壁流沙,由远而近地演绎着日月暗淡刀光剑影的铁血历史。 19世纪中叶,阿古柏率兵侵入中国新疆南部,继而侵占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
1871年,沙皇俄国乘机出兵占领新疆伊犁地区。清廷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于1875年任命陕甘总督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分三路进入新疆。他采取“先北后南”、“缓进速战”的战略方针,先收复了乌鲁木齐及周围地区,然后攻占吐鲁番,打开了通向南疆的门户。
是年,左宗棠已60多岁,但老英雄勇气可嘉,为了表达收复新疆的壮志雄心,他命人抬着棺材去和抱以缓兵之计的俄国人谈判,誓言绝死收复新疆。1877年,左宗棠进军南疆,阿古柏兵败身亡,清军收复喀什噶尔。
次年,新疆全境收复。俄英两国借机觊觎渗透中亚的意图就此灰飞烟灭。
本世纪初,李亚洲将军重提130年前清廷对收复新疆踟躇不决的往事,以李鸿章主张的“海防论”,即放弃新疆,主要防御东南沿海,和左宗棠提出的“塞防论”为论据上书中央,当年左宗棠在《奏章》中说道:“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李将军则更为一针见血,断言美国合围绞杀中国的战略从太平洋转向中亚,是为“声东击西”。
“七五”事件后,中央治疆新政倪定,那么,曾为阿古柏葬身之地的喀什,曾经目送丝绸驼队最后一瞥的喀什,竟要成为面朝沙海春暖花开的深圳吗? 新疆,古为唐宋西域,元明王汗国地。清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之后,设置伊犁将军管理新疆地区,又以其为新辟疆土而称新疆。
其时,贵州新辟疆土亦称新疆。清未,置设新疆为省,是为新疆得名的开始。
民国仍之。建国后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至今未变。
很多人不去理会乌鲁木齐这个名字,乌鲁木齐,古准噶尔蒙古语“优美的牧场”。乌鲁木齐地名历史悠久,在敦煌发现的写于公元925年的古和田塞语文书《使河西记》,是当时于阗李氏王朝派往河西沙州等地的使者所写,该书中已有乌鲁木齐的记载。
明代《西域土地人物略》称作委鲁母,清《西域图志》称乌鲁木齐。清乾隆三十年,即1765年,命名“迪化”。
不过,清代迪化专指迪化城,乌鲁木齐一名仍为社会通用,光绪十年,即1884年,新疆建省,迪化为省会后,渐用迪化代替乌鲁木齐。1945年11月1日正式成立迪化市政府。
1954年2月1日迪化市改为乌鲁木齐市。以前的资料统称清朝命名“迪化”有严重的民族歧视意义,逐后渐解,乾隆以为洪荒蛮民冥顽不化,故赐“迪化”,寓有“启迪、开化”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