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听后感怎么写
听后感是读过一段话或一篇文章以后的感想。主要写心得、感想、发表的议论等。
1、认真听,摘记要点,准备议论。
2、回忆思索,确定论题。
3、抓住重点,选取论据。围绕中心,回忆事例。可用名言警句,切记空泛议论。
4、引用准确,转述扼要。
总之,夹叙夹议,紧扣原文,联系实际。
扩展资料: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
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简单来说就是观赏过后的感触。
2. 听后感怎么写
笔者曾有幸聆听了窦桂梅老师执教的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游园不值》一课,真心陶醉于她的课堂。
有感于这位大师的教学风范,有感于她那豪爽的教学激情,笔者诉诸笔端的是一份甜甜的回忆。 一、轻松导入,蕴含激情 课未开始,窦老师就让学生说描写春天的古诗,并一起学唱《让我们荡起双桨》,师生沉浸在浓浓的春光中。
窦老师又告诉学生们古诗不仅可以诵、唱,还可以吟,接着引出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中的“推敲”二字包含的故事,让学生明白贾岛“二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锻句炼字的呕心沥血,以此懂得古诗的内容都是字斟句酌而来。窦老师然后出示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向学生介绍有关古诗平仄的读法,示范读《寻隐者不遇》,读得抑扬顿挫,学生也跟着练读起来,“平”音延长,“仄”音短促,并学着试读《游园不值》。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窦老师以宽松的教学氛围将古诗所涵盖的知识慢慢疏导给学生,从苦“吟”诗人说起,再到他的“不遇”诗,看似寻常,实则不一般,窦老师能将与本课所学的知识相似点尽量发掘出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享受到无限的知识引领。特别是窦老师的范读,让人感受到她那如瀑布跌入深潭的美妙音色以及她那豁达的心胸。
二、巧抓题眼,走近诗句 上课一开始,窦老师带领学生读题,让学生说出“不”、“值”及“不值”的意思,接着就边打手势边让学生用刚才学过的读诗方法读诗句,然后指名读,学生评价,再指名读,最后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窦老师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句,感知一下诗句的内容,再从“平”、“仄”的角度来对诗句进行初读,把诗句读得通顺、流畅,符合古诗的一般教学思路。
但不同的是,窦老师虽然没有强调学生要用什么感情来读,但学生已经能够从老师“平”、“仄”的读法上习得了诗句的基本诵读基调,学生虽然对诗句还不太明白,但走近诗句读的感觉给了他们自信的力量。“未成曲调先有情”,学生已经从窦老师那儿学到了朗读古诗的情结。
可以推断,学生在以后学习古诗时会把这种良好的朗读习惯发扬下去。“学以致用”在这里得到了诠释。
三、循诗明物,走进诗句 初读诗句后,窦老师让学生说出游园的路上遇到了哪些景物,在文中画下来?学生找到了“苍苔”、“柴扉”、“红杏”,然后窦老师出示投影让学生根据图意来理解“苍苔”这个词语,是春天的象征,说明春天已经到了,并反复朗读这句诗。在理解“柴扉”时,窦老师出示了各种门的图片,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柴门的普通、平常,并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这句诗。
在理解“红杏”时,窦老师出示了陆游的两句诗:“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并说:“由此看来,杏花是春天最先开放的,是春天的使者,更是春天的化身。”学生明白了杏花的意思后,师生配乐齐读诗句。
窦老师抓住游人路上看到的三个景物,每理解一个就要指导学生把这句诗读几遍,这正是词不离句,句不离词的朗读技巧。理解完这三个词语后,配上音乐,带领学生再一次回到诗的整体上,这种分不忘合,合不忘整的读书方法又一次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整体意境的把握。
四、情从文出,走近诗人 在读书的过程中,窦老师没有忘记让学生找出诗中关键字来概括诗人的写诗心情,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找到了“怜”字,心情找到了,读书又进了一层。接下来让学生默读诗句,合作学习,自学推敲,看看每句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的“怜”。
从诗的第一句中学生找到了“印”字,老师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引导学生继续探究。“用‘印’字可以突出什么?”“为什么不用踩?”“为什么要穿木屐?又该怎样走呢?”学生试走后带着那份感觉品读了诗句,感受又会不同先前。
为了加深学生对“怜”的印象,老师又出示了诗人叶绍翁最初用的“嫌”字,学生比较后发现,还是“怜”字表达的心情有味儿。第二句中学生找到了“扣”字,在与“敲”的比较中让学生分别做“敲”和“扣”的动作,从而体会诗人对春天景象的爱怜。
第三句中学生找到了“关”字,第四句中学生找到了“出”字,窦老师首先引导学生将“满”与“一”进行比较,体会诗人用“一”字的良苦之心。窦老师又让学生对陆游的诗句“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的“遮”、“出”进行比较,“关”得住吗?为了让学生加深对“出”的理解,窦老师设计了一段对话:“如果你是一枝红杏,你看到园内什么?在墙外又看到了什么?你为什么要出墙?”学生有的说是对生活的渴望,有的说是对外面世界的憧憬,其他同学也相继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诗句的深意也自然而悟,越“关”越要“出”来,这样一来,“关”的妙处便自然流淌出来,“出”的理由也哗哗流进学生的心田。
窦老师能从诗句中提炼出一个“怜”来,并带领学生将“怜”字贯串在每一个诗句当中,“印”“扣”“满”“关”“一”“出”通过具体的词语理解来加深对诗句的理解,生动形象的品味让学生理解了诗人作诗用词的匠心独具。虽然诗的后两句叶绍翁化用陆游的诗句,但他一个“关”字远比陆游的“遮”字来得深长,。
3. 听后感怎么写
这个简单,开头你可以写:来到美术学校后,深受学校和老师的精心培育,使我对发型专业有了更加深刻的领会,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美发老师耐心、细致的讲解,使我改变了自己以往的一些不成熟认识,更加的了解了以后在工作中应该怎样去做,成为一个优秀的发型师。
中间的内容你可以写一些1、你自己从前对发型设计的理解2、在学习后结合自己实际觉得自身在那些问题上要做出改变3、谈下你对发型设计这个专业的社会影响力4、总结学习过后的努力方向。中间内容大致就按这些方向来写就行。
结尾可以写:在老师的言谈深教中,使我进一步的提高了对美发的认识,我将在日后的学习、实践中努力提高技能知识,完善自身的不足,朝着更加宽广的美发事业前行。
4. 怎样写听后感
一、轻松导入,蕴含激情 课未开始,窦老师就让学生说描写春天的古诗,并一起学唱《让我们荡起双桨》,师生沉浸在浓浓的春光中。
窦老师又告诉学生们古诗不仅可以诵、唱,还可以吟,接着引出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中的“推敲”二字包含的故事,让学生明白贾岛“二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锻句炼字的呕心沥血,以此懂得古诗的内容都是字斟句酌而来。窦老师然后出示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向学生介绍有关古诗平仄的读法,示范读《寻隐者不遇》,读得抑扬顿挫,学生也跟着练读起来,“平”音延长,“仄”音短促,并学着试读《游园不值》。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窦老师以宽松的教学氛围将古诗所涵盖的知识慢慢疏导给学生,从苦“吟”诗人说起,再到他的“不遇”诗,看似寻常,实则不一般,窦老师能将与本课所学的知识相似点尽量发掘出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享受到无限的知识引领。特别是窦老师的范读,让人感受到她那如瀑布跌入深潭的美妙音色以及她那豁达的心胸。
二、巧抓题眼,走近诗句 上课一开始,窦老师带领学生读题,让学生说出“不”、“值”及“不值”的意思,接着就边打手势边让学生用刚才学过的读诗方法读诗句,然后指名读,学生评价,再指名读,最后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窦老师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句,感知一下诗句的内容,再从“平”、“仄”的角度来对诗句进行初读,把诗句读得通顺、流畅,符合古诗的一般教学思路。
但不同的是,窦老师虽然没有强调学生要用什么感情来读,但学生已经能够从老师“平”、“仄”的读法上习得了诗句的基本诵读基调,学生虽然对诗句还不太明白,但走近诗句读的感觉给了他们自信的力量。“未成曲调先有情”,学生已经从窦老师那儿学到了朗读古诗的情结。
可以推断,学生在以后学习古诗时会把这种良好的朗读习惯发扬下去。“学以致用”在这里得到了诠释。
三、循诗明物,走进诗句 初读诗句后,窦老师让学生说出游园的路上遇到了哪些景物,在文中画下来?学生找到了“苍苔”、“柴扉”、“红杏”,然后窦老师出示投影让学生根据图意来理解“苍苔”这个词语,是春天的象征,说明春天已经到了,并反复朗读这句诗。在理解“柴扉”时,窦老师出示了各种门的图片,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柴门的普通、平常,并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这句诗。
在理解“红杏”时,窦老师出示了陆游的两句诗:“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并说:“由此看来,杏花是春天最先开放的,是春天的使者,更是春天的化身。”学生明白了杏花的意思后,师生配乐齐读诗句。
窦老师抓住游人路上看到的三个景物,每理解一个就要指导学生把这句诗读几遍,这正是词不离句,句不离词的朗读技巧。理解完这三个词语后,配上音乐,带领学生再一次回到诗的整体上,这种分不忘合,合不忘整的读书方法又一次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整体意境的把握。
四、情从文出,走近诗人 在读书的过程中,窦老师没有忘记让学生找出诗中关键字来概括诗人的写诗心情,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找到了“怜”字,心情找到了,读书又进了一层。接下来让学生默读诗句,合作学习,自学推敲,看看每句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的“怜”。
从诗的第一句中学生找到了“印”字,老师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引导学生继续探究。“用‘印’字可以突出什么?”“为什么不用踩?”“为什么要穿木屐?又该怎样走呢?”学生试走后带着那份感觉品读了诗句,感受又会不同先前。
为了加深学生对“怜”的印象,老师又出示了诗人叶绍翁最初用的“嫌”字,学生比较后发现,还是“怜”字表达的心情有味儿。第二句中学生找到了“扣”字,在与“敲”的比较中让学生分别做“敲”和“扣”的动作,从而体会诗人对春天景象的爱怜。
第三句中学生找到了“关”字,第四句中学生找到了“出”字,窦老师首先引导学生将“满”与“一”进行比较,体会诗人用“一”字的良苦之心。窦老师又让学生对陆游的诗句“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的“遮”、“出”进行比较,“关”得住吗?为了让学生加深对“出”的理解,窦老师设计了一段对话:“如果你是一枝红杏,你看到园内什么?在墙外又看到了什么?你为什么要出墙?”学生有的说是对生活的渴望,有的说是对外面世界的憧憬,其他同学也相继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诗句的深意也自然而悟,越“关”越要“出”来,这样一来,“关”的妙处便自然流淌出来,“出”的理由也哗哗流进学生的心田。
窦老师能从诗句中提炼出一个“怜”来,并带领学生将“怜”字贯串在每一个诗句当中,“印”“扣”“满”“关”“一”“出”通过具体的词语理解来加深对诗句的理解,生动形象的品味让学生理解了诗人作诗用词的匠心独具。虽然诗的后两句叶绍翁化用陆游的诗句,但他一个“关”字远比陆游的“遮”字来得深长,这正是“青出于蓝”而能流芳的原因。
窦老师对教材的挖掘之深是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没有这深度、广度,哪来课堂上的轻松度? 五、换位思考,走进诗人 在这一环节中,窦老师设计了一个角。
5. 谁来帮我写篇听后感,好的话加100分
音乐鉴赏之我见 音乐鉴赏选修课说来真是飞来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在网上选的可是别的课程啊!不过我喜欢。
嘿嘿 !!!盼望着,盼望者,周二来了,我学习音乐的惬机近了,心情漂漂然了。最后好像自己对音乐有了新的认识,似乎也可以尝试着理解音乐,接触音乐了。
我从小喜欢唱歌,家里和同学门也都夸我唱的好,因此我便认为自己对音乐有独特的天赋。果然,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使我对音乐的观点有了升年 的改变。
因为是鉴赏,所以我特地在网上下载了些著名作曲家的作品,有时间的时候,自己听下,加上老师上课所讲的,我对音乐有了更一步的认识,我就拿小贝(贝多芬)的命运来发点牢骚```````当我第一次听完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后,突然觉得整个身心都被那种古典的悲剧美和庞大的英雄气魄所震撼了.这首交响曲我听了许多遍,每听一次都觉得有新的感受,特别是第二乐章.常常令我感动的热泪盈眶.我不知道自己是否真正理解了这部作品,但我觉得自己的确在其中感受到了一种摄人心魄的美,这是以前从未体验过得.而这使得我对古典音乐的热情激发起来了贝多芬(1770-1827)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他出生于一个贫寒的音乐家庭。贝多芬4岁就随父亲学习小提琴和钢琴,父亲曾梦想把他培养成为莫扎特式的神童,但因环境不佳,未能实现。
贝多芬幼年的教师聂耶菲为他的艺术成就奠定了基础。在老师的帮助下,1787年贝多芬到维也纳向莫扎特学习作曲。
贝多芬还向许多音乐名家学习,艺术上进步很快。1795年,他曾获得卓越钢琴演奏家和作曲家的声誉。
贝多芬的作品著名的有《c小调奏鸣曲》(“悲怆”)、《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歌剧《费德里奥》、《第九交响曲》(“合唱”)等。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原名《第五交响曲》,它是一部哲理性很强的作品,也是最能代表贝多芬艺术风格的作品。
《命运交响曲》结构严谨,手法简练,形象生动,各乐章之间具有十分清晰的内在联系。整部作品情绪激昂、气魄宏大,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全曲共有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 明亮的快板、奏鸣曲式。
乐曲一开始就出现了命运敲门式的动机。 这一动机发展出惊惶不安的第一主题,它贯穿着第一乐章,推动音乐不断向前发展。
第一主题激昂有力,具有勇往直前的气势,表达了贝多芬充满愤慨和向封建势力挑战的坚强意志。接着,圆号吹出了由命运动机变化而来的号角音调,引出充满温柔、抒情、优美的第二主题。
它抒发着贝多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第二乐章 稍快的行板、双重主题变奏曲式.第一主题抒情、安详、沉思,是由中提琴、大提琴拉出。
富有弹性的节奏和起伏的旋律,使这个主题具有内在的热情和力量。第二主题先是由木管奏出,然后由铜管乐器吹出英雄豪迈的凯旋进行曲。
在尾声中,第一主题作了简单的展开,表现出英雄的乐观情绪,以及从沉思中获得进一步斗争的信心和力量。 第三乐章 快板、诙谐曲,是决战前夕各种力量的对比。
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发出了跃跃欲试的音调,小提琴却是无可奈何的叹息。命运主题依然凶险逼人,决战的第一阶段仍由命运取胜。
但是,黑暗必将过去,曙光就在眼前,伴随着低音弦乐奏出的舞蹈主题,引出了振奋人心的乐段,它象征着人民群众在黑暗势力下的斗争信心和乐观情绪。 最后,第一主题在第一小提琴的演奏下,自由地向上伸展,乐队的音域在增大,音响在增强,一种不可抑制的力量把音乐直接导入那光辉灿烂的终曲。
第四乐章 快板、奏鸣曲式。开始是雄伟壮丽的凯旋进行曲,先是由乐队全奏辉煌的第一主题,后是由弦乐拉出欢乐的第二主题,表现人民获得胜利的无比欢乐。
到发展部的高潮时,狂欢突然中断,远远地又响起了命运的威吓声,但已是苟延残喘,再也阻挡不住历史前进的潮流了。于是,辉煌、明亮的第一主题再次响起,以排山倒海的气势,表现出人民经过斗争终于获得胜利的无比的欢乐。
这场与命运的决战,终于以光明的彻底胜利而告终。古典音乐,特别是规模宏大的交响乐,被许多人认为是高深莫测的.我也曾经如此认为.虽然觉得听古典音乐是一种很高雅的事情,但又担心听不懂,所以只是听一些比较流行的现代器乐作品,如克莱德曼钢琴曲,Kenny.G的萨克斯管等.对古典音乐始终怀着一种敬而远之的心态鉴赏音乐,应该像品茶一样,不一定非要有极品铁观音,水也不一定来自千岛湖底。
合适的时间,合适的情绪,跟合适的人一起,一碟花生米,一壶菊花茶,足矣。一首好歌,或者一段好的旋律,总能不知不觉间把我们带入了某种意境中。
因此呢,我像老鼠爱大米似的,用自己的双耳捕捉着每个从我身边飘过的音符。 我听了不少古典音乐作品,各个时期的都有.最初只是为了获得一些感性认识,所以只是凭感觉判断一首曲子是否好听,不过到了后来,我觉得这种感受其实是比较肤浅的.要真正听懂古典,必须具备一定的音乐的理论知识和西方历史背景.这样才能产生更理性,更深刻的认识,所获得的审美感受也会更高一个层次.所以我选了交响音乐赏析,一个学期已经结束了,我的确有了很。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听后感怎么写你帮我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