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论艺术鉴赏怎么写
艺术鉴赏又称艺术欣赏,指人们在接触艺术作品过程中产生的审美评价和审美享受活动,也是人们通过艺术形象(意境)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思维活动。在艺术鉴赏过程中,感觉、知觉、表象、思维、情感、联想和想象等心理因素都异常活跃。人们正是在这多种心理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接受、理解并把握艺术作品的,并从中得到某种思想上的启迪和艺术上的享受。我刚开始也不会写这种文体,写的很想读后感,但我后来发现艺术鉴赏是以具有美的属性的艺术作品为对象,并伴随着复杂的情感运动,实际上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一种高级、特殊的形式。艺术鉴赏的特点是:感性认识(情)与理性认识(理)相统一;教育与娱乐相统一;享受与判断相统一;制约性与能动性相统一;共同性与差异性相统一;审美经验与“再创造”相统一。在艺术鉴赏中,鉴赏者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艺术形象的感染,而是能动、积极地调动自己的思想认识、生活经验、艺术修养,通过联想、想象和理解,去补充和丰富艺术形象,从而对艺术形象和艺术作品进行“再创造”,对形象和作品的意义进行“再评价”。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鉴赏中的“再创造”和“再评价”,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艺术鉴赏。艺术鉴赏的过程是由浅入深的,大致上经历了感官的审美愉悦、情感的审美体验到理性的审美超越这三个层次。艺术鉴赏是艺术批评的基础,也是艺术作品发挥社会功用的必然途径。艺术鉴赏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它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提高鉴赏者的审美能力;它能培养人们的品德,提高他们的思想,陶冶他们的情操;它能开发人们的智力,增加智慧,拓宽认识;它是一种积极的娱乐方式,能娱情怡神,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等。
我刚开始写的时候就是从网上查几篇在拼拼凑凑,但后来我发现这样写是没有说服力的,首先这是别人的观点,其次拼凑的段落之间过于突兀。写了几次之后我开始有经验,我觉得要写好艺术鉴赏首先要查阅一定的文献资料,然后把原著读透彻,以自己独到的见解为切入点来阐述自己的理念,但是叙述口吻一定要客观理智。刚开始写都很难,以后就好多了。如果说范文的话,我认为陈继征的《红楼梦艺术鉴赏》写得不错,你可以去看看
2. 1、选择一幅自己喜爱的美术作品,尝试用四种鉴赏方式对该作品进
先看看这个 蒙娜丽莎欣赏及其他 (1)作品归类 《蒙娜丽莎》是一幅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油画. (2)画面形象的感受、内容的把握和形式技巧的分析 《蒙娜丽莎》表现了一位美丽而高贵的女性. 她坐在那里,非常端庄秀美.这与画面采用半身人像金字塔造型的构图分不开. 美丽的不只是外貌.她的眼神、嘴角,还有很放松地交叠放在身前的双手,让我们感觉到她内心的自信与坦然.那是一双会说话的眼睛,深邃而聪慧,正看着画外的观众.她与观众交流,她的微笑所传递出的信息,有一种不确定性:有时那是快乐温馨,有时有点戒备和疏离感,有时带着讥讽或揶揄,有时又显出淡淡的忧伤.用“神秘的微笑”来形容她的表情,真实非常恰当. 注意看画面的色彩处理,深色的发型和衣服,衬托出她脸部、颈部和双手肌肤的光洁.画面采用了正面偏左的光源,形成恰倒好处的明暗布局与对比,使人物形象鲜明而和谐.深色调的深远背景,拓展了画面空间,同时烘托了人物内心的宁静与从容. 画面格调典雅,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完美的写实画风. (3)作品内涵的探究和领悟 艺术作品的内涵,是指作品的主题,或作品所包含的思想、情感、态度. 通常要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来思考,才能理解或把握作品的内涵.《蒙娜丽莎》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此前是中世纪基督教统治的时代,是人类精神被压抑的时代.中世纪艺术被一些学者称为基督教艺术,作品总是以神为题材.而《蒙娜丽莎》表现的是现实中活生生的人,和人的某种生存状态,它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出类拔萃的人物肖像作品.可以说,歌颂赞美人的美丽与尊严,体现以人权反对神权的人文主义精神,这就是《蒙娜丽莎》的内涵.。
3. 美术赏析文怎么写,
赏析文,首先是赏,要对美术作品本身作一交代,包括外观特征、创作时代、创作手法风格等;此部分字数一般几百字,工艺美术方面的技术性赏析可以多些。
其次是析,深入解读作品内涵,包括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作品美学价值、社会影响、传承流变情况等;这部分可以写得很精彩,要大胆使用自己的语言风格,提出个人独到的观点或问题,注意逻辑籂川焚沸莳度锋砂福棘关系。 另外如果是文化产业方向的还可能需要交代作品的市场行情、价格走势以及价值分析。
把上面几点列个提纲,你会发现其实几千字原创很容易就完成了。
4. 如何鉴赏艺术作品
说的鉴赏艺术作品还是比较难的,如果鉴赏油画,水彩画,那么,你得注意画中的色彩,空间,构图,画面的艺术性等等,总之你得发现艺术作品的特点,还有作品的艺术性,艺术作品在表现什么,你还得有一定的艺术修养.
鉴赏作品是鉴赏它的什么,是鉴赏它的艺术价值,还是鉴赏它的真伪,还是鉴赏作品的艺术思想,你的选定作品的鉴赏范围,
我的地址,广东省,深圳市,深南东,北斗路20号,西安美术学院深圳分院,06级综绘班 孟宏斌 宿舍电话0755/25103231
5. 如何解读,赏析一个艺术作品
首先要了解这个艺术品诞生的年代,这个年代的背景是怎么样的,是什么思想主流,那么在这样的思想主流影响下,这个艺术品自然也会流露出这个思想观念的部分。
其次,艺术品都有表现的核心特点。如雕塑的形态主要是什么,油画的场景、色彩、手法、意象主要是什么。这决定它反映作者思想的某个主要方面,艺术品表达感情并不是面面俱到的,某一件艺术品是作者某一种情感的集中爆发的体现。
最后,要结合作者本人的经历、性格和社会地位、所处环境,以及作者本人对当时社会思潮的态度,或支持或反对,这都会在那时的作品中得以体现。
自己的拙见,希望能帮到你。
6. 文章的赏析怎么写,求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回答~
赏析文章一般有两种写法:⑴综合分析法——通过对全诗的整体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这种体式下,较完整的写法是:A.作者简介.B.作品写作背景简介.C.作品意象分析(诗句的解释或翻译,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思想,诗句表达的意境).D.作品艺术手法分析(通常结合在作品意象分析之中).E.作品艺术特点的综合评价(往往带有总结的意味).如果不要求很完整,则可不写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两部分.⑵主题分析法—就诗歌最突出的方面进行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采用这种写法时,往往只抓住一个方面,如意境、语言表现力、某一手法的表达思想情感的妙处等等.对于其他方面,则不论及,因而它的篇幅一般较短小.必须指出的是,无论采用那一种写法,都应该有欣赏者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力戒人云亦云、甚或抄袭.。
7. 美术作品赏析论文怎么写
《撑阳伞的女人》Femme a l'ombrelle 作者: 克劳德 莫奈 Claude Monet印象派是19世纪中叶欧洲艺术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的重要阶段,印象派画家以创新的姿态登上法国画坛,其锋芒针对陈陈相因的古典画派和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
以"光为画面主角"的印象派最伟大的大师莫奈曾经画过二幅《撑阳伞的女人》,一幅作于1875年,一幅画于1886年。 首幅画里的采用仰视的角度来表现画面的人物,女人半侧着身子,衣褶因为她的转动也在旋转,动态的呈现着这一微妙的动作,而平衡女子动作的是她手持的阳伞。
阳伞的灰绿色调与天空融合在一起把人物既与画面结合又使人物跳出背静那澄明的天空动感在人们眼前。画面中的远处的小男孩儿又拉深了画面的层次感,不仅突出了撑阳伞的女人也把远处的天空显得更加高远。
但,在印象派中"光才是画面真正的主角"。在这幅画中,采用原色并列、重叠和补色手法,形成新的绘画语言。
为了表现物体的动态变化和光色的斑斓绚丽、光怪陆离,画家采用小笔触和色调并列方法,有些颜色不再在调色板上调配,而是黄、蓝并列,时而重叠,并把黄和绿、蓝和橙色补互对比,使色彩在强烈视觉冲击中产生新的和谐。 光与影正是依托于这两个人物跳跃穿梭在人们眼帘中的。
女人身后的天空如同水一般透明多变,仿佛一指就可以戳破。 阳光透过湛蓝的天空洒到女人的衣裙上,正因为光影的作用,女人的上半身色调昏暗表明她处于伞的阴影之下。
微风扬起的裙袂上有莫奈最擅长捕捉的光与影——蓝天的光彩、女子脚边墨绿的草与淡黄的花朵的颜色。它们反衬在女子的裙子上,袖肘上。
女子脚下顺着微风倾斜的花草,仿佛可以闻到泥土与花草混合的清新气味。 用模糊大块的笔触来描绘,是莫奈在绘画技法上的一大特点。
这也是印象派不注重所描绘的主题本身而注意光影的需要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在这幅画中,我们尚且可以看出撑伞女人的外貌,但是她和她构成三角型起稳定画面作用的儿子的面貌却被简化成了仅有两个黑洞洞眼睛长相的人。
可是,也正因为这样,我们不必纠缠在画面的技法上而能把更多的心思花在画面所传递的,清晨,母亲和孩子散步的惬意及其中的微风,蓝天那种恬静美好当中。 所以印象派的胜利在于它不仅仅是开拓了一条奇路使人们耳目一新更在于它可以把画家自身的感受记录下来传递给他人。
这种心灵上的震撼是其他流派所无法比拟的。 从中也可看出当时莫奈初期作品风格强调瞬间的感官色彩来搭建一座用色彩构成的绚丽的世界。
突破当时束缚绘画的古典主义,把绘画从单纯的照物写实中解放出来,开拓了一条用眼睛捕捉"瞬间美好"的新的绘画流派。 作于1886年的《撑阳伞的女人》和第一幅画在构图上相差不远,人物在衣着上更是如出一辙。
但,比起第一幅,人物处于更次要的位置,印象派很少画人物,风景中的色彩变化才是莫奈的永恒主题。所以第二幅《撑阳伞的女人》足以看出莫奈及整个印象派的走向。
画中大块的墨绿和棕红的,凝重的颜色。不再看见早期注意天空光影的纠缠和光影对人物的影响,换而之是大块更大块的颜色铺成一幅画甚至连人物本身都只是画中颜色的一部分(上一幅中女人的尚可辨认的面目在这里彻底被简略掉)。
或者说我们可以感受到画面里的风不再是清晨的微风而是夕阳落下的晚风,吹的人物身后的云彩在大块急速的运动,炽热的阳光照在草上淹没了女人的脚,女人上半身因为撑阳伞形成的阴影和下半身被阳光照耀仿佛要燃烧的裙子形成强烈的对比,加上飘扬的纱巾给人以视觉冲击。 两副几乎同样的以撑阳伞的女人为主题的作品,但是意境却相差万里。
这就是印象派的核心所在——此时此刻的光和影。而光与影永远在变,水中的浮光掠影,空中的色彩万千,地上的花朵妖娆。
不变的是对影的捕捉对光的追随。这件作品是莫内早期的印象技法画作。
画面正中偏右站着一位撑阳伞的女仕,而画面偏左较远处的就是她的儿子。这是一个晴天的早上,两母子在草地上漫步。
整幅画只用了简单的蓝、绿、棕等自然的色彩,给人一种宁静舒适的感觉。画中的女仕占了画面大部份的空间,成为画的趣味中心。
但左侧的小儿子与阳伞和女仕也构成一个三角形,得到一个平衡的作用。 虽然此画是莫内早期的作品,但也可见他已很好地捕捉光影和画中的瞬间印象感觉。
画中女仕面部和上半身都用上较暗的色彩,表明是处于阳伞的阴影之下。而整个阳伞、面部、衣裙和草地上的阴影区,与女仕衣裙上向光一面的光影形成对比(小儿子方面也一样),就如现实中看到的一样。
另外,女仕摆动的头巾和长裙上的绉褶也加强了画面的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