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魏国”的拼音是什么
【wèi guó】介绍:三国时的魏国(公元220年-265年),始于魏文帝曹丕,魏元帝曹奂,曹丕之父曹操虽未称帝,但曹操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逝后曹丕称帝后追封他为魏太祖武皇帝。
魏朝,计曹操共6帝。占据北方。
置司、豫、兖、青、徐、凉、雍、冀、幽、并、荆、扬等州。其中凉州领戊己校尉护西域;幽州地境达于辽东;南部诸州大致依秦岭、淮河分别与汉、吴相接,户六十六万余,人口四百四十余万。
魏是三国时期最为强大的国家。近义词:蜀国、吴国、秦国、韩国造句:古时候魏国有个著名的射手叫更羸,他射箭百发百中,大家都管他叫"神箭手"。
秦国十几万大军浩浩荡荡,前来攻打魏国。攻下了城门之后,势如破竹。
很快,魏国就成了秦军的领地。古人说“:天生羽翼,民无二王。”
魏国既有我做国君,你便要少在老百姓当中去出些主意,不要专门向愚蠢的人们讨好。
2. 魏的拼音是
魏的拼音是[wèi]魏读音:[wèi]部首:鬼 释义:1.周朝国名(前403—前225)。
战国七雄之一。在今河南北部、山西西南部,为秦所灭。
2.朝代名。1.三国之一(220—265)。
与吴、蜀并立。曹操子曹丕所建。
占有黄河流域、淮河流域等地区,建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为晋所灭。
2.北朝之一(386—534)。鲜卑族拓跋珪所建。
公元398年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公元439年统一北方,公元494年迁都洛阳,史称北魏,又称后魏、拓跋魏、元魏。
后分裂为东魏(534—550)、西魏(535—556)。东魏为北齐所灭,西魏为北周所灭。
3.姓。
3. 魏的拼音是
魏的拼音是[wèi]
魏
读音:[wèi]
部首:鬼
释义:
1.周朝国名(前403—前225)。战国七雄之一。在今河南北部、山西西南部,为秦所灭。
2.朝代名。1.三国之一(220—265)。与吴、蜀并立。曹操子曹丕所建。占有黄河流域、淮河流域等地区,建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为晋所灭。2.北朝之一(386—534)。鲜卑族拓跋珪所建。公元398年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公元439年统一北方,公元494年迁都洛阳,史称北魏,又称后魏、拓跋魏、元魏。后分裂为东魏(534—550)、西魏(535—556)。东魏为北齐所灭,西魏为北周所灭。
3.姓
4. 魏国 卫国 读音 区别
“魏国”wèiguó
“卫国”wèiguó
读音没区别。
魏国
相关背景:
魏氏的先祖是 毕公高的后代 毕万。毕公高是 周文王第十五子,因为封国在毕地而得姓。 毕国在西周末期亡于西戎,其后裔沦为平民。毕万正是毕公高的后代,他在春秋初期投奔 晋献公,受到重用,晋升为大夫。
公元前661年, 晋献公命毕万灭姬姓魏国,并把魏地封给毕万。据《 史记· 魏世家》记载:晋大夫毕万以军功受封于魏,卜偃为其占卜曰:“毕万之后必大矣。万,满数也;魏,大名也。以是始赏,天开之矣。天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今命之大,以从满数,其必有众。”意思就是说:毕万封有魏地是大吉之兆。“万”是盈足之数,“魏”同“巍”,有高大雄伟之意,得此封赏,符合天意。天子拥有兆民,诸侯管辖万民。以毕万之福大命大,必定会越来越兴旺发达。魏氏正是由此而得姓。
公元前636年,毕万之孙 魏犨因为随公子重耳出亡有功, 晋文公重耳继位后,令魏犨承袭魏氏的封爵,列为大夫,治所在魏邑(今魏县)。
公元前453年,晋 知伯(荀瑶)率韩魏之师围攻赵氏基地 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三年不能攻克, 赵无恤遂策反魏恒子和 韩康子两家,反攻知伯,杀之并分其地。韩、赵、魏 三家分晋局面形成。公元前445年,魏斯继位,自称诸侯,史称“魏文侯”,为了变法图强,称雄图霸,建都 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
公元前445—公元前396年, 魏文侯在位期间在 魏县修筑 礼贤台,拜师 卜子夏、交友 田子方,三顾 段干木,崇儒重教,招贤纳士,励精图治、率先称雄七国,奠定了魏国百年霸业。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六年迁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国号亦称梁。
卫国
相关背景:
卫国,周王朝的同姓诸侯国之一。姬封,康氏、卫氏、子南氏、冷氏始祖康叔为卫国第一代国君。卫国地域大致在黄河北岸,太行山脉东麓的今河南省鹤壁南、新乡北附近(今卫辉市附近)。
周公旦伐定三监之乱,以弟弟康叔封为卫国诸侯,分殷商之民,护卫周王室。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周武王灭商后,赐同母弟封康邑,史称康叔封 。周公旦又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封给康叔封,让康叔迁徙至殷商故都,建立卫国,定都朝歌(今河南鹤壁市淇县)为康氏最早的发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