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基督简介
基督教Christianity(基督宗教)Protestant(基督教新教,更正教会)基督教是以信仰耶稣基督为救主的宗教。
天主教、新教、东正教、基督教马龙派统称基督教——中文中“基督教”往往特指新教(又俗称“耶稣教”),三大教派(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和基督教马龙派的统称一般用“基督宗教”这个词。但在本词条中,“基督教”指“基督宗教”,即总称,而不是新教。
目前基督教在全世界有约为21.4亿信徒,为拥有信徒最多的宗教,以亚洲、非洲的信徒的发展最快。(图片说明:耶稣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一、历史 (参考基督教历史)1. 起源基督教发源于公元1世纪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社会,并继承了犹太教耶和华上帝和救主弥塞亚(根据希腊文翻译为“基督”)等概念,以及希伯莱圣经为基督教圣经旧约全书。按照基督教经典的说法,基督教的创始人是耶稣,他30岁左右(公元一世纪30年代)开始在巴勒斯坦地区传教。
耶稣声称,他的来临不是要取代犹太人过去记载在旧约圣经的律法,而是要成全它。耶稣思想的中心,在于“尽心尽意尽力爱上帝”及“爱人如己”两点。
耶稣出来传道,宣讲天国的福音,劝人悔改,转离恶行。他的教训和所行的神迹,在民众中得到极大的回应。
这使得罗马帝政下的犹太教的祭司团大受影响,深深感到自己地位不保,所以要把他除之而后快。后来由于门徒犹大告密,罗马帝国驻犹太的总督彼拉多将耶稣逮捕。
耶稣受尽打骂侮辱,最后被钉在十字架上而死。但耶稣的心意却是为了要赎世人的罪,甘愿地流出自己的血。
依据他门徒们的见证,耶稣死后第三天从石窟坟墓中复活了。他的坟墓空了,他又多次向满心疑惑的门徒们显现。
他们渐渐确信耶稣真的复活了,是胜过死亡的救主。在耶稣升天超离这世界的时空后,他的门徒们起来热心宣扬耶稣的教训,并且宣告他是复活得胜死亡的主。
信徒们组成彼此相爱、奉基督之名敬拜上帝的团体,就是基督教会。 耶稣复活的这一天成为后世的复活节(每年春分以后、又逢月圆的第一个星期日)。
教会又定了12月25日为耶稣的生日而则成了圣诞节(耶稣出生的确实日子已不可考)。耶稣出生的那一年被后世定为公元纪年的元年(但因计算错误,耶稣实际出生的年份应为公元前六年或四年)。
部分非基督教信徒的史学家认为,耶稣传达的教义更加接近犹太教,而保禄(又译保罗,Paul)对基督教教义做了较大贡献,使得基督教不再局限于犹太人范围。2. 发展在起初的一二百年间,基督教是作为异教被政府(罗马帝国)禁止的,基督教信徒受到迫害,甚至被处死。
直到313年,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米兰诏书,从而使基督教成为政府所允许的宗教。325年,尼吉亚信经在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上通过,并成为基督教的最基础的原则,现在几乎所有的基督教教派都接受这一原则。
391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为国教。从此,基督教开始迅速发展起来。
476年,罗马帝国在内部矛盾和外族入侵下分裂为东罗马和西罗马,基督教也开始分裂为东正教(自称正教)和罗马天主教(自称公教),两个教派都自称是基督教的正统。罗马教皇(教宗)是天主教最高领导者,而君士坦丁堡牧首则是东正教的首领。
到1054年,东部教会和西部教会互相宣布把对方主教驱逐出教,标志着天主教和东正教正式分道扬镳,称为基督教大分裂。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兴起,耶路撒冷落入穆斯林的控制之下。
西罗马地区的教会和国家为解放圣地耶路撒冷在1095年-1291年间先后八次十字军东征。16世纪,德国、瑞士、荷兰、北欧和英国等地发生了宗教改革运动,它产生出脱离天主教会的基督教新教教会。
领导人物是马丁·路德、加尔文等人,他们建立了新教和圣公会,脱离了罗马天主教。中国所称的“基督教”,基本上都是这个时候产生的新教。
3. 基督教在中国的历史 (参考中国基督教)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基督教开始传入中国,但当时传入中国的是一般被认为是异端的聂思脱里派(中国称景教),后来在唐朝会昌五年(845年)被禁止传播。元朝时基督教(景教和天主教)又再次传入中国,元朝灭亡后又中断了。
明朝万历十年(1582年),天主教耶稣会派来利玛窦,他被允许在广东肇庆定居并传教,成功的使天主教在中国得以立足。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东正教开始在中国传播。
1807年,新教派遣马礼逊来华传教,新教也开始在中国传播。鸦片战争以后,基督教以沿海通商口岸为基地迅速发展。
1843年,洪秀全借助基督教的教义,自称是耶稣的弟弟,建立“拜上帝会”,后来建立太平天国(1851年-186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天主教徒解放初约有270多万人,到2006年约有500万人;基督教徒解放初约有70多万人,截至2006年,基督教信徒已超过1600万人。
二、教义 (参看尼西亚信经)1. 共同教义基督是“基利斯督”的简称,意思是上帝差遣来的受膏者,为基督宗教对耶稣的专称。所谓基督宗教,是信奉耶稣基督为救主的各教派的统称。
该教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于公元1世纪由巴勒斯坦拿撒勒人耶稣创立。
相传他是上帝的独生子,为圣灵感孕童。
2. 圣瓦西里教堂的简介
圣瓦西里大教堂
[编辑本段]
简介
伊凡四世是俄罗斯历史上第一个沙皇(此前俄罗斯大地上的统治者称为大公),由于童年的特殊经历,他非常残暴,史称伊凡雷帝。他发动了对喀山汗国的远征,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胜利,为了庆祝胜利他下令修建教堂,每个圆顶代表一次伟大胜利。这些圆顶以一些圣徒命名。其中最著名的是圣瓦西里(因为他预言伊凡雷帝将杀死自己的长子伊万)。所以人们就称整个教堂为圣瓦西里大教堂。教堂建成后全世界都景仰她的美丽壮观,伊凡雷帝不想让类似的教堂出现在其它国家,于是他将修建教堂的工匠的眼睛全部挖去……这样他们再也无法为其他君主所用。
这座举世闻名的圣母帲幪教堂是为庆祝对喀山汗国的胜利遵照伊凡雷帝和都主教马卡里之命由俄罗斯建筑师波斯特尼克和巴尔马设计修建。1555年动工,1561年完成。她是莫斯科的象征。甚至有人说,莫斯科就是圣瓦西里大教堂,圣瓦西里大教堂就是莫斯科。
教堂为两层建筑:底层;第二层是由内外多条走廊将九个礼拜堂统一而成的一个和谐整体。底层—— 内走廊下由厚砖墙分隔成的副礼拜堂和房间构成了教堂众礼拜堂的基座。八个相对于教堂面积来说并不大的塔状圆顶分布在中央第九个圆顶——波克洛夫斯基周围。她占地面积最大(104m2 ),而且从底边算起最高(47.5m2)。其中四个礼拜堂高度为21——24m,被标定为光明的一面——南面:“圣徒尼古拉伊-维里科列斯基”,东面:“ 圣三一”,西面:“通向耶路撒冷的天国之门”,北面:“神圣的受难者科普里昂和尤斯基那”。在她们之间呈对角线分布高度略低的礼拜堂(12——15m)。教堂各礼拜堂的落成同宗教节日联系在一起,在这些日子里发生了对喀山进军的最重要胜利。中央的礼拜堂建成是为纪念对远征喀山的开始,当时恰逢1552年 10月1日的圣母帲幪节。
1588年波克洛夫斯基教堂旁边位于分离的走廊东北部分在莫斯科狂人圣瓦西里墓之上出现了以他命名的礼拜堂。与波克洛夫斯基教堂仅在建堂节开放不同,圣瓦西里礼拜堂每日开放。这样出现了民间对教堂的称呼——圣瓦西里大教堂。
3. 圣瓦西里教堂 简介 快
红场上有不少著名的建筑物,南面是瓦西里升天大教堂,又名波克罗夫大教堂。它是伊凡雷帝为了纪念1552年战胜喀山鞑靼军队而下令建筑的,风格独特,举世无双。这座教堂中间是一个带有大尖顶的教堂冠,8个带有不同色彩和花纹的小圆顶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它的周围,再配上九个金色洋葱头状的教堂顶。据说伊凡雷帝为了让别处不再出现这样美丽的教堂,下令弄瞎了设计教堂的建筑师的双眼!
瓦西里升天大教堂前面是民族英雄米宁和波扎尔斯基雕像1818年雕像落成。1611年至1612年,他们打败了波兰侵略军,解放了莫斯科。教堂前是一个圆形的平台,俗称断头台,是当年向群众宣传东正教教义和宣读沙皇诏书的地方。同时也是执行极刑的地方,游人常常往台里面投几个硬币向冤死鬼致哀。苏里科夫的油画《近卫军临刑前的早晨》,就是描写彼得大帝在红场处决政敌。
瓦西里大教堂位于红场的南面,曾经叫圣母大教堂,后来改名为瓦西里·勃拉仁内大教堂,因为一位叫瓦西里的东正教修士曾在这座教堂苦修终生。“勃拉仁内”在俄语中是仙逝升天的意思,所以有人称此教堂为“瓦西里升天大教堂”。由伊凡大帝下令建造,为了纪念1552年战胜喀山鞑靼军队。传说在战争中,俄罗斯军队由于得到了8位圣人的帮助,战争才得以顺利进行,为纪念这8位圣人才修建了这座教堂。
瓦西里大教堂的任何一面都是正面,没有正面、侧面和背面之分。教堂中间是一个带有大尖顶的教堂冠,周围分布着8个带有不同色彩和花纹的小圆顶,再配上九个金色洋葱头状的教堂顶,风格独特。那8个塔楼上的8个圆顶分别代表一位圣人,而中间那座最高的教堂冠则象征着上帝的至高地位。为了保证不再出现同样教堂,伊凡大帝残酷地刺瞎了所有建筑师的双眼,伊凡大帝也因此背负了“恐怖沙皇”的罪名。
教堂前圆形的断头台是当年向群众说教和宣读沙皇令的地方,台上宣读处死令和罪状,在台下行刑。
瓦西里大教堂曾叫圣母大教堂,后因一位叫瓦西里的东正教修士曾在这座教堂苦修终生,于是改名为瓦西里·勃拉仁内大教堂。其实这座以“瓦西里”命名的教堂纪念的对象并不是瓦西里修士,而是一次战争。据史料记载,1552年,在伊凡大帝的带领下,俄罗斯人打败了鞑靼人,吞并了喀山汗国。传说在战争中,俄罗斯军队由于得到了8位圣人的帮助,战争进行得十分顺利,为纪念这8位圣人,伊凡大帝下令修建了瓦西里大教堂。
瓦西里大教堂由9座相连的八边形塔楼巧妙地组合为一体,中心塔从地基到顶尖高47.5米,其余8个较低的塔楼极巧妙地排列在中心塔楼的周围。不像西欧的教堂有正面、侧面和背面之分,瓦西里教堂的任何一面都是正面,西方教会的教堂的平面是纵长横短的十字,而作为东正教教堂,它的平面是呈正“十”字形的,这与它的正八边形结构很吻合,同时也显出它与西方教会教堂的差异。
从建筑规模上看,瓦西里大教堂在世界教堂建筑中是排不上号的,它算不上雄伟,其内室显得有些简陋和狭小,但它的独特与美丽却足以让人们忽视这些缺点。
然而,让建筑师意想不到的是,这座教堂竟然成了他们的绝唱。伊凡大帝为了让世界上不再出现第二座这样的教堂,残酷地刺瞎了所有建筑师的双眼,伊凡大帝也因此背负了“恐怖沙皇”的罪名。
?ID=90696
4. 威斯敏斯特教堂的简介
威斯敏斯特教堂是英国著名的新教教堂,它的历史就是伦敦乃至英国历史的缩影。威斯敏斯特教堂宏伟、壮观,是英国哥特式建筑的杰作,也是英国历史文物的集萃之地。
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前身是隐修院,13世纪英国国王亨利三世下令采用当时的哥特式风格对教堂进行改建。1245年动工,1517年基本完工。教堂的平面呈拉丁十字型,总长156年,宽22米;大穹窿顶高31米,钟楼高68.5米。教堂的柱廊宏伟凝重,双塔高耸挺拔。堂内装饰精致华丽,玻璃窗五彩缤纷。
威斯敏斯特教堂 (Westminster Abbey)
威斯敏斯特的本义是西部大教堂的意思。由于这座教堂在伦敦城的西部,便得此名。早在8世纪;这里便有教堂了,但只是在爱德华忏海王建立起这座教堂之后,这一带才成为身份不凡的地区。
在这座教堂建成之后不过几日,忏悔王便死去了,也没有王位继承人。正当皇亲国成为此争吵不休之际,诺尔曼人威廉从法国而来,并一举压制、征服了英格兰。可是,怎样才能向公众展示自己是爱德华王的正当继承者呢?最终,他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在爱德华王建造的这座教堂内举行盛大的登基仪式。于是, 1066年,威廉在此登上了英国王位。从那以后,共有40位皇帝在此登基。
教堂建筑为哥特式,数个由彩色玻璃嵌饰的尖顶并列在一起,美丽绝伦。
教堂中间还有一处拥挤的墓场,埋葬有诸多伟大人物。由于人数众多,不得不将棺停竖起来埋放在地下。最终还是无处插针,才开始将伟人们向圣保罗教堂转移。
在邱吉尔或无名烈士的墓碑前行个礼,游客们便走过庄严却有些灰暗的通道,买票进入到豪华绚丽的内厅。铺满红色天鹅绒的地方是极为富丽堂皇的祭坛,登基及大婚仪式均在此举行。人们眼前好像看到了那盛大的场面。祭坛后是忏悔王高达3层的豪华墓地。
祭坛前面的尖背靠椅,是历代帝王在加冕时坐的,据说那是件700年以前一直使用至今的古董。
椅子坐板下有一块大石头,被称为“命运之石”(Scone),它是爱德华一世在13世纪掠夺来的。原来,这是苏格兰王登基用的,据说现今苏格兰人中,还有人发起要把这块石头取回去的运动。
在最里面的亨利七世礼拜堂中,并排陈放着悲剧性的女王玛丽,以及在伦敦塔惨遭杀害的年幼的爱德华五世及其胞弟的墓葬,看后令人心情沉重。
威斯敏斯特教堂不仅是宗教圣地,而且是英国王室的活动场所。从11世纪胜利王威廉开始,除爱德华五世和爱德华八世外,其他英国国王都在此加冕登基。王室的结婚、葬礼等仪式也在这里举行。威斯敏斯特教堂不仅是20多位英国国王的墓地,也是一些著名政治家、科学家、军事家、文学家的墓地,其中有丘吉尔、牛顿、达尔文、狄更斯、布朗宁等人之墓。
5. 世界十大教堂
世界十大教堂:
巴达里亚大教堂
巴黎圣母院
比萨主教教堂
坎特勃雷大教堂
杰洛尼莫许修道院
圣地牙哥教堂
圣家赎罪堂
米兰主教教堂
乌斯宾斯基圣母升天大教堂
圣母百花大教堂
简介,附带图片/dispbbs.asp?boardid=109&id=185227&star=1
6. 著名教堂
杜奥莫大教堂(Duomo)位于又名花之圣母教堂,位于米兰市中心,有人称这是世界第三大教堂。
这是一座哥特式大教堂,高106米,其外部以绿、白、红三色大理石装饰,应用建筑学、几何学原理设计修建。杜奥莫大教堂、乔托钟楼和八角形的圣乔瓦尼洗礼堂同在一个大广场上,三座大的建筑构成一体,显得格外雄伟壮观,为世界最华丽的教堂之一,规模仅次于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
它是米兰的象征,被马克·吐温称赞为“大理石的诗”。1386年开始兴建,各国工程师纷纷设计方案,1500年最后完工。
虽经多人之手,但始终保持了“装饰性哥特式”的风格。教堂建成后,内部又陆续增建了不少附属物,直到19世纪末才最后定型。
教堂大门内的日晷是1786年建造的,阳光自堂顶射入时,随着地球的旋转,阳光的移动,一年四季均可准确指出每天的中午时刻。 教堂内外墙等处均点缀着圣人、圣女雕像,仅教堂外就有3.500尊之多,教堂顶有135个尖塔,每一塔顶立一塑像,另有150个水道,410个大理石支架,上面均装饰有浮雕。
最大的尖塔居于堂顶正中,高达108.5米,上面是一座高4.16米的镀金圣母雕像,这一大教堂最初的正式名称为“圣母诞生大教堂”。正面大门下半部为巴洛克式,上半部为哥特式。
6座庞大石柱,隔着5道铜门,上面遍布浮雕,正中大门铜雕描绘圣母玛丽亚生平事迹,完成于1896年至1908年。堂内呈拉丁十字形,即直大于横。
殿内高46.8米,长148米,宽61.5米,可容纳3.5万人。屋顶由12根高24米、直径3.5米的大理石石柱支撑,形成5道走廊。
柱顶四周刻有8座石像穹隆,殿内的雕像有800多座。教堂内的大窗共有24扇,高越20米,均为彩色玻璃画,描绘的是宗教故事。
殿内的大祭坛是佩莱格里尼于1581年设计的,四周设5尺高栏,正中圣体龛外有8根镀金铜柱,支撑着一个凯旋基督铜像的顶盖,将他罩于其中。其下由四个小天使抬着。
祭台后的管风琴造于1542年,1939年扩充,成为一个有180个调音器、1.3万个音管的大风琴。 教堂有6座石梯(共920级台阶)和两个电梯通往屋顶,顶上纵横交错着33座石桥,连接堂顶各个部分。
登上堂顶可鸟瞰全市风光。 【基本资料】 中文名称:巴黎圣母院 法文名称:Notre-Dame de Paris 英文名称:The Cathedral of Notre-Dame 教堂所在地:法国巴黎西岱岛东南端 建造时间:1163~1345 建筑风格:哥特式建筑 简介:圣母院可以说是古老巴黎的象征。
尽管原名上并不带地名,但我们却习惯于称它为“巴黎圣母院”。不少法国的天主教教堂都以“圣母院”(Notre-Dame)命名,却没有哪一座的名声和地位能与巴黎圣母院媲美。
它矗立在塞纳河中西岱岛的东南端。西岱岛被誉为巴黎的头脑、心脏和骨髓,是司法、治安和宗教的中心。
【详细介绍】 法国天主教大教堂。位于巴黎塞纳河城岛的东端,始建于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苏利决定兴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才全部建成,历时180多年。
该教堂以其哥特式的建筑风格,祭坛、回廊、门窗等处的雕刻和绘画艺术,以及堂内所藏的13~17世纪的大量艺术珍品而闻名于世。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因为它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圣母院坐东朝西,正面风格独特,结构严谨,看上去十分雄伟庄严。它被壁柱纵向分隔为三大块;三条装饰带又将它横向划分为三部分,其中,最下面有三个内凹的门洞。
门洞上方是所谓的“国王廊”,上有分别代表以色列和犹太国历代国王的二十八尊雕塑。1793年,大革命中的巴黎人民将其误认作他们痛恨的法国国王的形象而将它们捣毁。
但是后来,雕像又重新被复原并放回原位。“长廊”上面为中央部分,两侧为两个巨大的石质中棂窗子,中间一个玫瑰花形的大圆窗,其直径约10米,建于1220—1225年。
中央供奉着圣母圣婴,两边立着天使的塑像,两侧立的是亚当和夏娃的塑像。教堂内部极为朴素,几乎没有什么装饰。
大厅可容纳9000人,其中1500人可坐在讲台上。厅内的大管风琴也很有名,共有6000根音管,音色浑厚响亮,特别适合奏圣歌和悲壮的乐曲。
曾经有许多重大的典礼在这里举行,例如宣读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赞美诗,又如197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将军的葬礼等。巴黎圣母院是一座石头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被誉为一级由巨大的石头组成的交响乐。
虽然这是一幢宗教建筑,但它闪烁着法国人民的智慧,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巴黎圣母院广场上有法国公路网 “零起点 Point zero” 标志,从巴黎到什么地方有多少公里,是从这个“原始点”开始测量的;从什么地方到巴黎有多少公里,也是指的到达这个“圆点”的距离。
编辑本段【旅游信息】 交通:搭乘地铁(4)线在Cite站下车 开放时间: 教堂 周一至周五8:00-18:45;周六和周日8:00-19:45 塔楼 10月1日至3月31日10:00-17:30 9月1日至9月30日9:30-19:30 7月1日至8月31日9:00-22:00 友情提示:据说去巴黎圣母院有人说最好从North Portal步入,一进门就能撞见绚丽夺目的3个玫瑰画窗。另外巴黎圣母院两边的商店也很有名气,可以买到很多精美的纪念品。
编辑本段【小说巴。
7.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西敏寺)简介
后来,此地也因教堂而命名为威斯敏斯特市,现在是组成伦敦市中心的两个市级区之一。
教堂在英国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是英国王室专属礼拜堂、1066年以来几乎所有国王加冕、王室婚礼,及一切重大仪式都在这里举行。在16-18世纪,威斯敏斯特是与牛津、剑桥齐名的学。
更多威斯敏斯特教堂通称威斯敏斯特修道院(Westminster Abbey,意译为“西敏寺”),本义是西部修道院的意思,因为这座教堂所在的位置在当时伦敦的西部。后来,此地也因教堂而命名为威斯敏斯特市,现在是组成伦敦市中心的两个市级区之一。
教堂在英国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是英国王室专属礼拜堂、1066年以来几乎所有国王加冕、王室婚礼,及一切重大仪式都在这里举行。在16-18世纪,威斯敏斯特是与牛津、剑桥齐名的学术中心,英文版的《圣经》就是在这里翻译完成。
教堂墓地中埋葬着英国历代国王和历史上各个领域中最杰出的伟人,因此威斯敏斯特教堂也被称为“荣誉的塔尖”。1987年,威斯敏斯特教堂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建筑风格:总体来看,这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廊柱高大凝重,雕刻精致优美,彩色玻璃华美绚丽,高耸的尖顶、钟楼显得巍峨挺拔,被认为是英国哥特式建筑中的杰作。但经过13-16世纪历代国王的不断改建、扩建,实际上已经成了各种建筑风格的大杂烩。
在19世纪的最后一次修整中,设计师大胆拆除了一些非哥特式的构件和艺术作品,使得教堂部分恢复了哥特风格的原貌。主要看点:爱德华一世加冕宝座:宝座高踞在教堂祭坛前的高台上,从1301年开始,除爱德华五世和爱德华八世外历代的英国国王都是坐在这把椅子上加冕的。
宝座下原有一块被称为“命运之石” (Scone)的圣石,它原是苏格兰国王传统的加冕座位,是其权力的象征。1297 年,爱德华一世将它带到了伦敦。
现在这块石头已送返苏格兰。亨利七世礼拜堂:位于教堂的后端,建于16世纪,是英国中世纪建筑的代表作品,装饰华丽,其巨大的扇形垂饰和拱顶设计异常大胆和巧妙。
周围还有其它很多献给故去国王的礼拜堂,如英国著名的朝圣地圣爱德华礼拜堂、雕饰繁复的亨利五世礼拜堂等。教堂墓地:有20多位英国国王埋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墓地。
后来贵族和教堂执事人员也允许被埋葬在这里。由于英国历史上有很多伟人都被封为贵族,所以这座教堂墓地后来实际埋葬了众多的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军事家,如牛顿、纳尔逊、丘吉尔、达尔文等,成为名副其实的伟人之墓。
在畅销小说《达芬奇密码》中,主人公就是在牛顿墓前获得了重要启示。诗人角:是教堂墓地的一部分。
首先被埋葬在这里的文学家是乔叟。乔叟实际上是以王室官员而非作家的身份获得被埋葬在威斯敏斯特的殊荣,并且他生前也是住在教堂中的。
1599年斯宾塞被埋葬在乔叟身边,开创了著名文学家埋葬在乔叟周围的传统,并为那些没有埋葬在这里的诗人设立纪念碑,最终形成了这处最受游客青睐的凭吊之地。埋葬在这里的文学家有狄更斯、勃朗宁、吉卜林等,莎士比亚则拥有自己的纪念碑。
在这里几乎可以找到英国文学史上所有巨匠的名字。无名英雄墓:在教堂西大门内甬道的正中,埋葬着一位一战中牺牲的无名战士,黑色大理石的墓碑上镌刻着著名的墓志铭:无名者最有名。
皇家空军礼拜堂:是为纪念二战中牺牲于不列颠空战中的空军英雄而设立的礼拜堂,礼拜堂的彩色玻璃镶嵌出参战的68个空军中队的徽章。教堂博物馆:位于修道院的地下礼拜堂中,主要展出历代国王和贵族去世后供凭吊用的雕像。
其中最古老的一座是1377年的爱德华三世雕像。圣徒雕塑:在教堂西门廊上有十幅浮雕人像,是20世纪的10位基督教圣徒,其中包括在奥斯威辛集中营中代人赴难的圣科尔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等。
教堂历史:早在8世纪这里就有一座修道院。1045年英格兰国王“忏悔者”爱德华答应教皇去圣地朝圣却没有去,为了“赎罪”,他应教皇要求在此兴建新的教堂献给圣彼得,因此威斯敏斯特教堂的真正名称应该是“圣彼得教堂”。
1066年教堂建成,和修道院一起供天主教本笃会使用。教堂建成后不久,爱德华就去世了,没有留下王位继承人。
他的表弟、诺曼底公爵威廉渡海而来,击败贵族推选的国王夺取了英国王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诺曼征服”。为了显示自己继承王位的合法性,威廉决定在爱德华兴建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
从那以后,几乎所有的英国国王都在此加冕。1220年至1517年间,历代的英国国王不断对教堂进行扩建和重修,竭尽所能地使它看起来更辉煌壮观。
但在1540年,英国与罗马教廷决裂,威斯敏斯特教堂也被关闭。1579年伊丽莎白一世重开教堂,但彻底清除了天主教势力,把管辖权收归王室,由国王直接任命的教长进行管理,并在这里将《圣经》翻译成英语。
威斯敏斯特教堂成为英国新教的传播和研究中心。链接:世界著名教堂巴黎圣母院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伊斯坦布尔圣索非亚大教堂莫斯科瓦西里大教堂巴塞罗那圣家大教堂佛罗伦萨花之圣母教堂隐藏。
8. 基督教的介绍
基督教,是以新旧约全书为圣经,信仰人类有原罪,相信耶稣为神子并被钉十字架从而洗清人类原罪、拯救人类的一神论宗教。
基督教发源于犹太教,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估计现在全球共有15亿至21亿的人信仰基督教,占世界总人口25%-30%。最早期的基督教只有一个教会,但在基督教的历史进程中却分化为许多派别,主要有天主教(中文也可译为公教、罗马公教)、东正教、新教(中文又常称为基督教)三大派别,以及其他一些影响较小的派别。
中文的“基督教”一词有时被用于专指基督新教,这似乎是中文的特有现象。 概述 基督教,是以新旧约全书为圣经,信仰人类有原罪,相信耶稣为神子并被钉十字架从而洗清人类原罪、拯救人类的一神论宗教。
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估计现在全球共有15亿至21亿的人信仰基督教,占世界总人口25%-30%。最早期的基督教只有一个教会,但在基督教的历史进程中却分化为许多派别,主要有天主教(中文也可译为公教、罗马公教)、东正教、新教(中文又常称为基督教)三大派别,以及其他一些影响较小的派别。
中文的“基督教”一词有时被用于专指基督新教,这似乎是中文的特有现象。 简介 基督教(英语:christianity、希腊语:Χριστιανισμ??、拉丁语:Christianismus)是以信仰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宗教。
天主教(拉丁语:Ecclesiam catholicam)、新教(德语:Protestantismus、法语:Protestantisme、英语:Protestantism)、东正教(希腊语:Ορθ?δοξη Εκκλησ?α、教会斯拉夫语:Правосла?ви?)等统称基督教——中文中“基督教”往往特指新教(又俗称“耶稣教”),三大教派中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的统称一般用“基督宗教”这个词。但在本词条中,“基督教”指“基督宗教”,即总称,而不是新教。
基督教的基本经典是《旧约全书》(希伯莱语:תנ 'ך、希腊语:Παλαι? Διαθ?κη、拉丁语:Vetus Testamentum)和《新约全书》(希伯莱语:ברית חדשה、希腊语:Καιν? Διαθ?κη、拉丁语:Novum Testamentum)两大部分构成的《圣经》。天主教、东正教、新教的圣经并不一致。
《旧约全书》即犹太教的《希伯来圣经》,是基督教承自犹太教的,但《旧约全书》和《希伯来圣经》有所差异,书目的顺序也不同。天主教的圣经就多了数篇《塔纳赫》跟基督教新教《旧约》都没有的数篇经卷,这些经卷就是众所周知的“旁经”。
旧约在《摩西五书》之后是历史书,天主教和东正教的历史书增加了《多俾亚传》、《友弟德传》、《玛加伯上》、《玛加伯下》4卷。其次又在文集中增加了《智慧篇(索洛蒙的智慧书)》、《德训篇(希拉赫的智慧书)》。
另外,基督教旧约虽然也是以马苏拉文本为准,但顺序上则继承了希腊文圣经,以先知书结尾,不同于犹太教《塔纳赫》以《历代志》结尾的传统。同时,基督教旧约在马苏拉文本之外,还包括了死海古卷、七十士译本以及其他古代文本的内容。
此外天主教和东正教圣经还包括了《耶热弥亚之书信以及《艾斯德尔传》和《达尼尔》较之《以斯帖记》和《但以理书》多出的内容。西元380年前后,早期大公教会通过严格查证对圣经中应包括的经卷达成一致。
现代最流行的国际通用英文版基督教圣经(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前言所述:“马苏拉文本虽然出版最晚,但作为旧约标准的希伯来文本,是翻译的底本。死海古卷包含了更早的希伯来文本内容,与撒玛利亚圣经以及与文本误差有关的古代抄经士传统文本一同作为参考资料。”
旧约、新约和基督教的起源 《旧约全书》是亚伯拉罕信奉的唯一神YHWH(旧译耶和华)与亚伯拉罕的后裔达成的“圣约”(Holy Testament),也就是犹太人与耶和华的圣约,亦称“亚伯拉罕之约”。这个圣约的内容是耶和华承诺亚伯拉罕的后裔(指上帝的选民)将来会被降临的弥赛亚所救赎,这群选民的聚集形成为属灵的国度,这个属灵国度就是基督教会。
“耶和华对亚伯拉罕说,你要离开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为大国,我必赐福给你,叫你的名为大,你也要叫别人得福。
为你祝福的,我必赐福与他。那咒诅你的,我必咒诅他,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
[1]这句经文正是对后来将来基督降临的印证。亚伯拉罕的后裔因为大饥荒而流亡到埃及,在耶和华的先知摩西带领下前往应许之地,耶和华在与亚伯拉罕达成的契约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十诫以及律法,又称摩西五经,包括《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
后来撒母耳为扫罗抹油,承认他为以色列的首位国王,是耶和华指定的国王。扫罗和大卫在应许之地建立了以色列王国。
大卫之子所罗门死后,以色列王国以及第一圣殿被亚述人和巴比伦人毁灭。后来波斯国王居鲁士释放了巴比伦之囚的犹太人,先知尼希米和以斯拉重建并改革了犹太教,期待弥赛亚再次降临拯救以色列人,重建以色列王国。
之后的先知们逐渐强化对耶和华圣约的敬畏和一神论,耶和华从亚伯拉罕的神变成了普世的神,巴比伦之囚是因为以色列人背叛了神,但以色列人是神的选民,是超越其他民族。
9. 圣保罗大教堂英文简介找翻译
致力于圣保罗大教堂忽略了自604AD伦敦金融城,不时提醒着这个伟大的生活精神生活的重要商业中心。
目前大教堂-第四占据这个网站-设计是由法院建筑师雷恩爵士与1675年和1710年建成后,其前身是在伦敦大火中被烧毁。它的建筑和艺术的重要性,反映了五个君主谁负责监督其建筑,伦敦的主要教堂应该是美丽和他们的私人宫殿实施的决心。
自从第一次服务在这里举行的1697年。雷恩的杰作已被人们和最重要的国家活动已庆祝,哀悼和纪念。
重要的服务已包括纳尔逊勋爵的威灵顿公爵和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葬礼,为庆祝维多利亚女王的银禧,和平服务,这标志着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对英国艺术节推出,纪念服务和纪念为2001年9月11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女王母亲的生日,80和100,对查尔斯,威尔士亲王,婚礼戴安娜斯宾塞和两个最近的感恩服务金禧和八十岁寿辰对女王陛下。 几个世纪以来,圣保罗已经改变,以反映和态度转变的口味。
装饰已被添加和删除,服务已被更新,不同的领域已投入的新用途。今天,民族的历史是写在其支柱和拱门石刻,并在艺术和古迹的作品庆祝。
在地下室的肖像和碎石预先日期大教堂,文物的中世纪世界。从雷恩最初的设想,让Tijou的美丽造成1700铁门仍然分开,从动态quire;儿童仍然在测试的声学回音壁,以及1695年机关的门德尔松曾担任仍在使用。
10. 圣保罗大教堂英文简介找翻译
致力于圣保罗大教堂忽略了自604AD伦敦金融城,不时提醒着这个伟大的生活精神生活的重要商业中心。
目前大教堂-第四占据这个网站-设计是由法院建筑师雷恩爵士与1675年和1710年建成后,其前身是在伦敦大火中被烧毁。它的建筑和艺术的重要性,反映了五个君主谁负责监督其建筑,伦敦的主要教堂应该是美丽和他们的私人宫殿实施的决心。
自从第一次服务在这里举行的1697年。雷恩的杰作已被人们和最重要的国家活动已庆祝,哀悼和纪念。
重要的服务已包括纳尔逊勋爵的威灵顿公爵和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葬礼,为庆祝维多利亚女王的银禧,和平服务,这标志着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对英国艺术节推出,纪念服务和纪念为2001年9月11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女王母亲的生日,80和100,对查尔斯,威尔士亲王,婚礼戴安娜斯宾塞和两个最近的感恩服务金禧和八十岁寿辰对女王陛下。
几个世纪以来,圣保罗已经改变,以反映和态度转变的口味。装饰已被添加和删除,服务已被更新,不同的领域已投入的新用途。今天,民族的历史是写在其支柱和拱门石刻,并在艺术和古迹的作品庆祝。
在地下室的肖像和碎石预先日期大教堂,文物的中世纪世界。从雷恩最初的设想,让Tijou的美丽造成1700铁门仍然分开,从动态quire;儿童仍然在测试的声学回音壁,以及1695年机关的门德尔松曾担任仍在使用